□ 全永平
眼下,在经受住了多次疫情考验后,厦门实体经济仍体现出良好的韧性,呈现强劲发展的势头。在过去的一年里,厦门实体经济发展交出了亮丽的成绩单,电子信息、机械装备、商贸物流等支柱产业集群规模分别达到4615亿元、2379亿元、11827亿元。如何夯实实体经济发展根基、进一步发挥实体经济“压舱石”作用,同时汇聚金融力量、赋能实体经济,以推动厦门经济持续稳定高质量发展?
在全国两会期间,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厦门市市长黄文辉表示,厦门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实施市场主体培育工程,深化“益企服务”专项行动,打造现代化产业高地;认真落实省委“深学争优、敢为争先、实干争效”行动,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科技创新更好赋能高质量发展;致力建立经营主体全生命周期服务链条,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进一步夯实实体经济根基。
过去的一年里,厦门市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实施市场主体培育工程,谋划构建“4+4+6”现代化产业体系,已实现平板显示、软件和信息服务、计算机与通信设备等10条产业链产值超千亿元,生物医药、新型功能材料入选首批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正积极布局新能源、第三代半导体等新赛道。开展先进制造业、供应链主体倍增计划。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文旅创意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营业收入)分别增长40.7%、16.4%、6.4%和10%,新增3家产值超百亿元企业。数字经济规模超4500亿元,海洋经济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32%。
科技创新是推动厦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不竭动力。黄文辉指出,厦门将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特别是要培育具有全国影响力、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
2022年,厦门启动科技创新引领工程,统筹推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创新型城市和厦门科学城建设,净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超800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64家、新型研发机构11家,R&D经费投入强度预计3.2%,新认定高层次人才1819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增长21.9%,全球首个鼻喷疫苗获批在国内紧急使用,获评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建设示范城市,创新能力指数居全国创新型城市第12位,科技集群、科技强度首次跻身全球百强。
黄文辉说,厦门将继续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启动企业千亿研发投入引领计划,实施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行动,推动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完善高新技术企业梯次培育体系,发挥科技型骨干企业引领支撑作用,扶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加快引育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瞪羚和单项冠军企业。围绕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区域创新中心”和“高素质创新名城”,充分发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主引擎作用,加强平台载体建设,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完善科技体制机制,统筹抓好产业、科技和人才协调发展,以制度创新打造良好生态,以科技创新引领实体经济做大做强。
在强化创新人才支撑方面,将推进“群鹭兴厦”人才计划,筹建国际化引才联盟,引育一批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建设海峡两岸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平台。鼓励科技人才双向流动。建设青年发展型城市,打造人才安居乐业的温馨家园。同时,将加快建设厦门科学城,大力推动高端创新机构集聚发展,汇聚一流创新人才和团队,打造高水平创新集聚区。
金融的精准有效服务,是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源头活水。黄文辉进一步指出,厦门加快发展金融服务产业集群,深化数字人民币试点,发展特色金融,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
育精育新培优培强,推动经营主体发展壮大。黄文辉表示,厦门将做优做强支柱产业,聚焦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围绕打造万亿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巩固拓展集成电路、计算机通信、新型显示、软件信息等产业优势。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布局新兴海洋生物科技、数字医疗等领域,保持创新药、高端医疗仪器设备等行业领先优势。前瞻布局未来产业新赛道,聚焦第三代半导体、未来网络、前沿战略材料、氢能与储能、基因与生物技术、深海空天开发等未来产业,大力支持前沿技术研究、技术应用和成果转化,抢占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制高点。密切跟踪前沿科技趋势和颠覆性技术方向,动态更新和扩展未来产业版图,构筑未来竞争新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