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袁 琳
3月16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召开专题新闻发布会,介绍全面巩固疫情防控重大成果,推动城乡医疗卫生和环境保护工作补短板强弱项的有关情况。“这是疫情之后国家发展改革委首场在线下召开的专题新闻发布会。今天见到这么多记者朋友们,很亲切!”国家发展改革委政研室副主任、委新闻发言人孟玮在发布会上如是说。
国家发展改革委环资司司长刘德春、生态环境部应急指挥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虢清伟、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建司副司长杨宏毅、国家卫生健康委规划发展与信息化司副司长吴翔天、中国疾控中心研究员常昭瑞出席发布会并回答记者提问。
加强疫情监测和常态化预警处置能力建设
2月2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央文明办等八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全面巩固疫情防控重大成果 推动城乡医疗卫生和环境保护工作补短板强弱项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3月1日,八部门联合召开全国电视电话会议,对各项工作作出明确部署。
刘德春介绍,一要强化能力建设。加强疫情监测和常态化预警处置能力建设,切实提高早发现、早预警、早处置的能力;抓好养老机构、医疗机构、学校等重点机构和商场、超市、农贸市场等大型场所人员的健康监测设施和能力建设,抓紧补齐重点环节防控设施短板;加强医疗物资资源统筹调配能力建设,切实解决好基层一线服务能力、药品、设备等方面的短板弱项。
二要注重统筹推进。坚持平急统筹,抓好常态化分级分层分流医疗卫生体系建设,建强以公立医疗机构为主体的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加快推进国家紧急医学救援基地、国家重大传染病防控救治基地、国家区域公共卫生中心建设,提升我国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紧急医学救援水平和重大传染病防治能力。
三要动员全民参与。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推进爱国卫生运动进机关、进单位、进企业、进学校、进社区、进乡村,全面开展居家环境、社区环境整治,形成人人动手、人人参与的良好氛围。
“下一步,国家发展改革委将会同有关部门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按照全国电视电话会议要求,扎实推进各项重点任务落实落地,抓紧把城乡医疗卫生和环境保护工作短板弱项补齐建强,加快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刘德春说。
《通知》印发后,落地见效是关键。刘德春表示,国家发展改革委将会同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加强投资、价格、金融、税收等政策协同,形成工作合力。积极支持各地公共卫生设施、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将符合条件的补短板强弱项重点项目优先纳入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支持范围,加大政策性金融工具支持力度。进一步完善污水垃圾、医废、危废处理收费制度,创新收缴方式,并有效提升收缴率。加快完善公共卫生设施、环境基础设施财税政策,大力发展绿色金融。各地要加强项目组织协调,开通绿色审批通道,强化土地、环评、资金等各类要素保障,推动项目尽快建成投运。
在健全疫情监测体系和信息报告制度方面,常昭瑞也表示,中国疾控中心将继续优化完善多渠道监测体系,做好新冠、流感等传染病监测预警工作,强化疫情形势分析和趋势研判。
推进城乡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环境卫生
据了解,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发展改革委累计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超1000亿元,带动地方和社会投资超过1万亿元,支持各地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截至2022年,全国新增污水处理设施超过1500座,污水管网约30万公里,垃圾焚烧处理厂超过500座,危险废物处置能力达到1.6亿吨/年,增长了4倍,群众身边的污水垃圾等突出环境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全国医疗废物集中处置能力约280万吨/年,比疫情前的2019年提高80%以上,有效保障了疫情期间医疗废物及时妥善处置。
当前全国疫情防控形势总体向好,平稳进入“乙类乙管”常态化防控阶段。但在疫情防控中暴露出的城乡医疗卫生和环境保护工作还存在短板弱项。“我国城乡、区域环境基础设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依然突出。”刘德春说。
他表示,国家发展改革委将会同有关部门指导推动各地着力补短板、强弱项,优布局、提品质,大力推进环境基础设施建设。
一是补齐生活污水收集处理设施短板。加快城镇老旧城区、城中村、城乡结合部等区域生活污水收集管网建设,推进城市、县城污水处理设施提标改造,提升建制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和运营水平,积极推进污水资源化利用。
二是提升生活垃圾分类和处理能力。加快完善垃圾分类设施体系,补齐县级地区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能力短板,鼓励推动设施覆盖范围向建制镇和乡村延伸。
三是加快医废危废等处置能力建设。加快健全医疗废物收集转运体系,支持现有医疗废物集中处置设施提标改造,确保医疗废物应收尽收和应处尽处。
为进一步改善城乡环境卫生,杨宏毅也表示,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将进一步提高城乡环境卫生作业质量,建立健全长效管理机制,提升城市管理精细化水平;进一步抓好重点区域和场所的环境卫生工作,结合各地实际,继续做好人员密集场所及其周边的环境整治工作;进一步做好农村生活垃圾的收运处理工作。
对于医疗污水处理监管工作,虢清伟介绍,生态环境部将坚持常态化防控和应急处置相结合的监管模式。“常态化防控时,通过强化污水收集处理设施的建设和运维监管,确保医疗污水有效收集、处理和达标排放;疫情流行时,通过启动应急措施,强化污水消毒处理,防止病毒通过污水传播扩散,切实保障疫情防控生态环境安全。”
此外,在开展绿色生活创建行动方面,刘德春还透露,国家发展改革委将开展绿色低碳生活全民行动。实施全面节约战略,深入推进全民节能、节水、节材、节粮,推广文明餐桌、“光盘行动”。同时,加大文明健康行为监督引导,引导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道德和生态文明行为准则。
全面提高二级以上综合医院感染性疾病科等服务能力
据介绍,2020年以来,中央安排投资1100多亿元支持全国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建设,为疫情防控和医疗救治水平提升奠定了坚实基础。“下一步,国家卫生健康委将继续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提高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与保障能力。”吴翔天说。
在提升重大疫情救治能力方面,吴翔天表示,一方面发挥国家重大传染病防治基地的辐射带动作用,完善地市级传染病救治网络,全面提高二级以上综合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和发热门诊等服务能力,加快推进医疗救援队伍建设,全面强化传染病防控能力。另一方面加强应急医药储备管理,同时推进建立遍及城乡的现代医药流通网络,完善人员、物资统筹调配机制,保障医疗服务平稳有序。
当日发布会还就生活垃圾分类、爱国卫生月、春季传染病防控等问题进行了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