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区域观察

那 座 山 那 片 林

——探寻首个民营国家森林公园的发展故事

□ 本报记者 焦红霞

这里森林广袤,森林覆盖率达92%以上,空气中负氧离子含量极高,是优良的养生之所;这里曾是一座名不见经传的荒山,经过二十多年的沉淀,凭借绿色发展与文化内涵,如今让周边市民拥有了一方放松身心的人文胜地;这里首开历史先河,是以民营企业资质被原国家林业局准予创立的国家级森林公园……位于广东省东莞市樟木头镇的广东观音山国家森林公园(以下简称“观音山公园”)郁郁葱葱,景色宜人,岭南风光如一幅画卷在游人面前缓缓打开。

雨水时节,万物萌动,在观音山公园里,景色秀美,山水相依,跃跃欲试的春光盎然生辉。

山水之外

人是从森林走来的,森林是孕育生命的地方。走进观音山公园,满眼是起伏的山峦和青翠的绿色,空气立即变得清新起来,城市的喧嚣也消失在身后。在这里,城市与森林亲密接触;在这里,人与森林“零距离”。沿山势而上,记者心生好奇:观音山是一座什么样的山?广东观音山国家森林公园管委会主任陈景玉给出了答案:“观音山是绿水青山,是文化之山,是姻缘之山,是幸福美满的福山。”

观音山公园规划面积为18平方公里,坐拥东莞市内最大、最完整的原始次生林,森林覆盖率达92%以上,空气中负氧离子含量极高,是当地远近闻名的天然氧吧,也是东莞这个制造业密集的工业城市不可或缺的“绿肺”和天然的生态屏障。

秉持“保护优先、适度开发、长久建设”的理念,观音山公司每年投入大量人力和财力对森林资源进行维护,改造林相、抚育林木、除虫防火,对古树名木建案立册,对珍禽异兽栖息地设立特别保护区,对水源地圈定保护范围,有效地保护和改善了当地生态环境,守护住“绿水青山”。

如果说绿色生态是观音山公园的建园之本,那么文化内涵则是它的发展之源。在观音山上观山水,你会发现,山水之外,文化赋予观音山独特的气质,让其生命力蓬勃不息。

多年来,观音山公园坚持开展生态旅游活动和生态研学教育,每年举办不同主题的文化活动近100场,涵盖生态文化、森林文化、姻缘文化、康体文化、优秀传统文化等各类活动,让更多市民和游客了解观音山,从而将文旅融合之路走得更加深远。森林文化节,让人们“遇见森林,遇见观音山”;木林森计划,让孩子们种下春天,种下希望;积极响应国家“美丽中国建设”,举办“美丽中国散文大赛”,让观音山声名远播……

此外,观音山又以“姻缘之山”著称。多年来,观音山开展“万人相亲会”“姻缘文化节”等婚恋交友活动,累计参与人数达13万人次,促成了不少金玉良缘。

记者了解到,观音山诗歌节、书法艺术大展、中国作家高峰论坛、观音山游记征文、观音山徒步祈福节、万人相亲会等文化活动精彩纷呈,不仅提升了观音山公园的知名度和文化价值,更收获了一大批忠实“粉丝”,主动成为强烈推荐观音山的“达人”。

发展之径

从观音山上放眼望去,城市的万家灯火一览无余;置身山脚下的城市,日暮苍山也可尽收眼底。作为典型的城郊国家森林公园,观音山公园将森林与城市紧密结合,相辅相成。

如今的观音山风景秀丽、鸟语花香,很难想象,二十多年前,这里竟然是一片荒山。1999年,观音山还是一片荒山。彼时,东莞市樟木头镇石新村村委会准备以自有的5.28平方公里山林为主体,自筹资金兴建森林公园。但是由于资金困难,当年11月,村委会找到了在当地已小有名气、专做消防工程项目的青年企业家黄淦波。顶着重重顾虑,黄淦波与石新村村委会签订了联合开发协议,双方标明承包期限是50年,合同书还约定:黄淦波投入资金获得公园的经营权和管护权,利用集体土地联合石新村做生态旅游项目。

此后,黄淦波全心投入到观音山的建设工程中。2000年,东莞市政府批准成立“东莞市观音山森林公园”,2001年,黄淦波专门成立了广东观音山森林公园开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观音山公司”),以配合森林公园的发展经营。

在号称“世界工厂”之地做“环保森林”,难度可想而知。民营经济的身份让观音山人压力陡增,“自谋发展”“自负盈亏”,让观音山人注重统筹稳定、生存和发展的关系。山要维护,人要管理,让在董事长黄淦波带领下的观音山人时刻不能忘记他们身上的责任。

建园经营之初,黄淦波带领工作团队对观音山18平方公里的生态资源进行了保护规划,根据山体的走势和植被的生长环境划定了重点保护区、生态核心区、适度开发区三大区域,确立了“保护优先、适度开发、长久建设”的发展思路和“文化立园”的发展战略,并紧紧围绕着这些谋划对园区进行完善、改造、升级。

伴随着观音山的不断发展,改革“如影随形”。如果说,靠“卖山头”“砍树”是林业产业发展的初级阶段,即1.0版;保护森林即“看树”,靠政策补助生存,这是2.0版;发展森林旅游,即通过“生态”“景观”获得经济效益,这是3.0版;而观音山公园通过“文化”“品牌”获得可持续发展,是林业产业转型升级的4.0版。这其中,改革功不可没。

“观音山公司对林地养护和改造投入的资金额度从早年间的每年200万元到近年来的每年1000万元左右,至今已改造过的林地面积超过1000亩。与此同时,观音山公司还投入大量资金建设景区的文旅设施。根据该公司披露的数据,截至2019年,公司在观音山完成的投资超10亿元。”陈景玉告诉记者。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2005年,观音山经原国家林业局批准成为国家级森林公园,是全国首家以民营企业资质获批的森林公园;2010年,园区又获得了国家4A级旅游景区的认证。此外,园区还被广东省林业局、旅游局评为“广东省森林生态旅游示范基地”,被联合国相关组织评为“国际生态安全旅游示范基地”,拥有“中国十佳休闲景区”“中国最佳旅游目的地”等荣誉称号,成为了全国发展森林文化旅游事业的成功典范。原国家林业局曾发文称“广东观音山国家森林公园是全国民营资本进入森林资源开发的一块样板”。

国家林草局退耕还林办公室副主任李青松认为,广东观音山积极践行绿色发展理念,为中国森林公园以及森林旅游、生态保护的运作提供了很好的范例,也是东莞这座“世界工厂”践行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力军,承载着工业化进程中生态环境的修复功能,符合现代林业的发展方向。

未来之路

中国科学院院刊《政策与管理研究》日前刊发的《关于粤港澳大湾区一体化生态保护修复的思考与建议》一文中指出,大湾区幅员辽阔、各地情况迥异,区域间发展不均衡,面临生态保护修复目标与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不匹配的现实矛盾。大湾区生态空间被挤占、自然生态系统质量偏低和持续退化等问题尚未得到根本性改变。

地处粤港澳大湾区的中心位置,距香港、深圳、广州等核心城市都在东莞1小时经济圈内的观音山,未来之路如何?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提出,“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打造生态防护屏障”“加强环境保护和治理”“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以建设美丽湾区为引领,着力提升生态环境质量”。《纲要》为观音山的未来指明了方向。

然而,观音山的未来之路并非坦途。边界不清晰、产权不清晰是最大痛点;虽然7组高压线穿园而过,但依然面临着缺电、少电的风险(只能用自发电,自发电存在很多弊端);基础设施建设亟待解决;交通状况制约了观音山公园未来的发展……

记者从山上望去,秀丽的山峰上突兀地横跨着几道长长的高压线,严重破坏了景区的美观,几十个高压塔基对森林破坏也很大。为此,景区管委会多次向有关部分反映协调。

对此,陈景玉呼吁有关部门支持观音山公园的建设和发展,重视其中存在的痛点和难点,帮助观音山公园解决历史遗留问题,为东莞绿色宜居城市的建设扫清障碍。

尽管处在生存与发展的过渡阶段,观音山的经营者们仍在心中描绘着未来发展的蓝图,发挥森林优势,成为国家5A级景区,是他们永远不变的追求。“我们做好山上的事,政府做好山下的事,打造更好的营商环境,为民营经济保驾护航。”陈景玉说。

“民营资本承包集体森体资源,并逐步发展成为国家级的森林公园,应该给予肯定。希望公园生态环境的法制建设更加完善,并得到有关方面切实地执行。”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原院长、北京大学战略管理研究所所长晏智杰表示。

2023-03-03 ——探寻首个民营国家森林公园的发展故事 1 1 中国改革报 content_56131.htm 1 那 座 山 那 片 林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