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冬冬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快建设体育强国”“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因此,打造体育特色村庄,推动“体育+乡村振兴”融合发展,在乡村形成聚集多种产业共同发展的平台,对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体育运动可有效提高生活品质
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和社会不断进步,人民群众对高品质的幸福生活有新期待。健康是幸福生活的前提条件,科学、规律的体育运动可以强健体魄,更可以促进身心和谐健康发展。在广大乡村,人民群众健康意识不断提高,对体育的需求也是水涨船高,发展乡村体育事业,把广大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乡村振兴、全民健身战略融为一体,乡村体育事业的发展之路就会越走越宽广,体育强国建设的根基才能更加坚实稳固。
体育特色村庄是以乡村空间为载体,以特色体育产业为引擎,以体育设施为基础,集运动休闲、文化、健康、旅游、养老、教育培训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创新发展模式,可有力促进全民健身和乡村振兴深度融合。打造体育特色村庄,可通过搭建体育运动新平台、树立体育特色新品牌、引领运动休闲新风尚,增加群众对体育需求的产品和服务供给,促进休闲、旅游、健康等现代服务业良性互动发展,为乡村振兴增添新动能。
湖南打造体育特色村庄优势足
《“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提出,鼓励有条件的乡村在开发山地、河流、古驿道、乡道时,统筹规划建设健身休闲绿道、登山步道、山地户外营地、汽车自驾营地、航空飞行营地、运动船艇码头、徒步骑行驿站、滑雪场、研学旅行基地、体育培训基地、训练基地等,打造具有田园风光、乡土风情的体育特色村庄。
国家政策的春风,三湘四水、名山林立的地理优势,人杰地灵、文化底蕴深厚的人文优势,为湖南体育特色村庄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湖南东、南、西三面环山,中部山丘隆起,山地丰富;湘北平原湖区及湘江流域水资源丰富;长、株、潭等湘东地区,经济相对发达,赛事资源丰富。
打造高质量的体育特色村庄,充分挖掘湖南唯美的田园风光、淳朴的乡土风情,充分发挥体育的经济功能、社会功能、文化功能、生态功能,将逐步缩小区域体育发展水平差距,推动体育基础设施全面升级、全民健身热潮喷涌勃发,实现体育产业助推乡村振兴、乡村振兴带动体育发展、体育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双赢共进。
“因村施策”打造体育特色村庄
突出“依山傍水”,打造赛事型体育特色村庄。
山地资源突出的湘南、湘西、湘东地区,森林植被丰富,负氧离子含量高,适合建设登山、攀岩、露营、徒步等特色体育村庄。水资源丰富的湘北地区,湖光山色优美,田园风光秀丽,适合建设龙舟、水上活动、骑行等特色体育村庄。经济发达的长沙市周边,适合发展航空、马拉松、体育赛事等体育特色村庄。
赛事型体育特色村庄建设要突出特色,避免“千村一面”,推动差异化发展。可通过政府因势利导发展一批体育特色村庄,实现“省赛村办”“市赛村办”等,打造特色品牌村;也可通过发挥资源优势,逐步形成一批体育专业村和明星村。赛事搭台,经济唱戏,借助赛事影响力和关注度,将体育特色村庄升级为网红打卡胜地,借力网红经济和新媒体,通过“体育+云购”“体育+直播带货”等系列活动吸引流量,推动乡村民宿业、餐饮业、旅游业等全面发展,留住游客消费,实现消费升级。
突出“强身健体”,打造康养型体育特色村庄。
在乡村举办喜闻乐见、丰富多彩的全民健身活动,能够提升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为康养型体育特色村庄和美丽乡村建设贡献体育力量。鼓励乡村开展龙狮、武术、八段锦等形式多样的民间体育活动,并积极组建村民健身队,定期组织锻炼和赛事活动,真正让全体村民参与到体育健身与体育特色村庄建设中来。
康养型体育特色村庄建设要依托乡村优质的康养资源优势,培育覆盖全季节、全年龄段的康养产业体系。在政府的支持下,加快乡村古院落民宿建设及周边环境提质改造,并配套建设文化展厅、书吧、咖啡厅、中餐厅、西餐厅等生活服务功能用房,将体育特色村庄打造成为养身养心养老的康养福地。
突出“文化底蕴”,打造文旅型体育特色村庄。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文化是实现旅游价值的灵魂和内核。体育文化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和民族性特征,地方特色的体育文化是乡村文化中的一个稀有类型,具有十分重要的开发价值。湖南丰富的民俗体育文化和繁多的民俗体育项目,如龙舟、高脚马、射弩、摆手舞、舞龙、舞狮、打飞棒、鼓舞等,为体育特色村庄开发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与文化载体。
文旅型体育特色村庄建设要深入挖掘蕴涵在湖湘文化、红色文化和少数民族特色文化中的体育元素,因地制宜,融体育、旅游、文化、历史于一体,开发一批有特色、有档次、有品位的体育旅游项目和农特工艺品、经典民族食品、地域文化产品,推动体育与文旅产业共荣,形成主客共享美丽乡村的新路径。
(作者系湖南农业大学体育学院公体部主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