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宁小礼
事业成败,关键在人。充分、高质、实效地激发干部职工干事创业的内生动力,是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近年来,四川达州高新区在用人体制机制上大胆探索创新,以自觉的责任意识和强烈的担当精神,着力破解干部职工工作生活中的瓶颈问题,切实锻造出一支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干部职工队伍,为高新区全面提质升位、为达州市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北翼振兴战略支点作出了重要示范。
聚焦“人岗相适”痛点
使优秀者优先
由于存在干部职工结构复杂、能力素质不一等问题,要实现“岗得其人”“人适其岗”非常不易,达州高新区创新探索实践全员岗位聘用,坚持事业为上、依事择人,促使优秀干部职工脱颖而出。
最大限度“人岗相适”。达州高新区将区级内设机构、直属事业单位全部纳入全员岗位聘用,并根据职能职责、工作目标任务,科学核定员额总控数,实行动态管理;同时,按照“主管—主办—协办”三级构架,锁定人员编制,打破身份、职级、年龄、地域限制,采取“全体起立、重新选座、竞聘上岗”方式,在全区范围内直聘、竞聘、招聘优秀干部职工,实现“人岗相适”。
最硬措施激发活力。根据各部门(单位)的工作职能和承担任务,量身定制考核指标体系,实行一个部门(单位)一套考评指标,所有考核对象在同一赛场上有专属的“赛道”,打破原有规则,实现精准考核,让考评结果体现工作差异,推动各部门(单位)抓实核心业务、奋力创先争优;同时,根据干部职工个人工作岗位职能职责,分类核定各层级岗位的薪酬标准,按岗定薪、薪随岗变,不断激励干部职工的干事创业活力。
最强助力提质增能。创新制定《达州高新区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职工队伍九条措施》,对提升学历、专业技能等给予实际物质奖励,并在干部职工提拔任用上予以侧重;同时,采取“财政预算+党费补助”的方式,设置关心关爱干部职工专项资金,对干部职工给予帮扶救助,切实提升干部职工的获得感与归属感。
破解“识人知事”难点
将有为者辨准
识人不准,选贤任能难免失之偏颇;知事不深,以事择人就会雾里看花。为破解在干部职工识别任用上存在的“蜻蜓点水不深入、盲人摸象不全面、千人一面不聚焦”等问题,达州高新区深入一线、当面交谈、多维评价,确保有为者有位。
在一线考察。建立重大任务识人机制,通过选派项目(企业)秘书、驻村帮扶等方式深入经济发展主战场和基层治理第一线,看现场、看进度、看成绩,跟踪了解干部职工在项目建设、疫情防控、乡村振兴、基层治理、应急处突等重大任务中的具体表现,广泛听取干部群众意见,全面掌握干部职工干事创业的真实情况。
面对面交谈。把开展谈心谈话作为观察了解干部职工的最直接渠道,抓住工作接触的一切机会,有计划、有目的地与干部职工面对面谈心谈话,重点了解干部职工本人情况、班子运行情况、班子成员履职情况等;同时,加强对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治素质、能力绩效、工作作风、个性特点等方面的了解,从分析具体事例、具体工作中客观了解识别干部职工。
多维度评价。全面推行“三评两比一综合”考核机制,即部门(单位)全体人员对班子成员进行评价、中层干部对班子成员进行评价、班子成员之间互评;区级领导对各部门(单位)进行排序、各部门(单位)“一把手”对班子成员进行排序;综合考量干部职工在日常重点工作中的表现和业绩,通过横向比较看差异、纵向分析看变化,实现对干部职工的全面精准评价。
打通“严管厚爱”堵点
为干事者担当
严管出战斗力和凝聚力,厚爱出向心力和创造力。但一味严管,会让干部职工畏首畏尾、不敢担当;一味厚爱,会让干部职工心生懈怠、不思进取。达州高新区找准严管厚爱的最佳平衡点,最大限度激发干部职工干事创业的内生动力。
应管尽管。深入践行“四心”作风问题教育整顿,在选人用人上下真功、用狠劲,严厉整治选人用人上的不正之风,坚决不让“躺平者”躺赢、“跑要者”得逞。
该奖尽奖。坚持“奖不逾时”,第一时间落实各种奖励政策,对在疫情防控、招商引资、基层治理、项目建设等重大工作中表现优异、实绩突出的干部职工实行“一事一奖”,切实通过反馈及时、迅捷高效的激励措施,实现奖励一人、激励一片。
能容就容。坚持“三个区分开来”,旗帜鲜明为担当者担当、为负责者负责;在干部职工受到处分后“不一棍子打死”,综合分析动机态度、客观条件、后果影响等,对勇于担当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的、对敢于揽责担责推动发展的,在不逾越底线红线前提下大胆容错纠错,真正为干事者送上“定心丸”、当好“娘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