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聚焦

藏在产业里的“新密码”

——看合肥包河区在产业变革浪潮中如何识变应变求变

华益药业生产线上即将封装的药片 苗子健 摄

□ 王嫣然

综合实力位列全国百强区第38位,投资潜力蝉联全国第7位,两项指标均居安徽省首位。预计2022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640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002亿元、增长4.8%,成为全区第四个破千亿指标……

安徽省合肥市包河区的这份“成绩单”,是该区在产业变革浪潮中识变应变求变的结果。包河既算“眼前账”,积极应对当前挑战,在争先创优中提标奋进;也算“长远账”,拓宽视野服务大局,在保持韧性中笃定前行。

创新引领:当好“探路者”

2006年,华益药业科技(安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益药业”)落户包河。“持续做好质量攻关、工艺改进、技术提升,是我们参与国际竞争的底气。”公司董事长高煜说。

时间没有辜负高煜和团队的坚持。目前,华益药业在国内医药制剂CDMO领域逐步成长为头部企业。据了解,该公司近期启动了总投资5亿元、产能130亿片的新厂区建设,计划2025年投产。届时,产值将达到现有厂区的4倍以上。

从“零”到“林”的故事,在包河区频繁上演。

作为“安徽质谷”新生力量的代表之一,一个7人创业团队创建的安徽珐诺伊医药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珐诺伊”),2022年公司经营逆势上扬、订单不断,营收同比增长近40%。

“‘安徽质谷’整体是利用社会闲置厂房、低效用地改建的。不到3年时间,45家科技型初创企业先后入孵,包括珐诺伊在内,10家企业已经被成功认定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项目运营方负责人王庆话语中流露着自豪感。

近年来,依托国家级检验检测认证服务产业集聚区,包河区强势发力战略性新兴产业。目前,区域检验检测能力、中心机构总量、行业创新能力、产业融合能力等均列安徽第一。

“技术与市场不脱节,可以在培养复合型人才的同时,让科技创新更快地落地生‘金’。”王庆表示,近两年来,坐落在包河经济开发区的“安徽质谷”积极与高校进行横向课题共建。

2022年,包河区委科技创新委员会正式成立。与之同步,包河区设立成果转化专班,与中国科技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共建“科创中心”和“工大智谷”,推动政产学研用相互赋能。

一年来,包河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净增65%以上,达到614家,国家级科技型中小企业总数实现“翻一番”;技术合同交易登记额超过200亿元,占全市1/5以上;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91件,科技创新指数位居全省县(市)区前列。

融合发展:勇做“跨界者”

融合之笔,破转型之题。

2022年11月,《上海市、南京市、杭州市、合肥市、嘉兴市建设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总体方案》印发,合肥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正式获批。

滨湖金融小镇,是包河产业融合发展的缩影。据了解,为重点支持金融科技业态融合创新,包河区在安徽率先落地“金融科技产业”扶持政策,“真金白银”重奖金融科技“瞪羚企业”。

以产业之“进”支撑发展之“稳”。主攻金融、新能源暨智能网联汽车、创意文化、人工智能视觉等“四大产业链”,打好科创、文创、数字、商务等“四张产业牌”……2022年4月,包河区进一步加强产业链专班工作力量,增派一批专业干部到经济发展一线,着力推进产业研究、项目招商和为企服务工作。

区委主要负责同志按月调度,各专班挂图作战,创新实施“三上”招商,因时因势而动,2022年,新签约项目70个,协议投资额205亿元。

一组组数据显示着包河的“磁力”——聚焦发展四大新兴产业,全年文化产业主营收入439亿元,占全市1/3以上;全区现有省级以上金融总部超50家;新能源暨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集聚上下游企业80余家,新能源汽车销售额增长400%以上;“中国视界”一期投用,商汤AR中心等一批重点企业签约入驻。

不仅招商引资,更要招才引智。包河区加码人才奖补、建设人才公寓、引进国际学校、优化医疗资源布局……2022年,全区累计兑现人才政策资金6250万元,新认定省、市级高层次人才团队11个。

科技手段加持文化内涵,在包河,一批传统企业强势“出圈”。2022年,包河区获批全省首批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全年新认定省级大数据企业34家、市级大数据企业50家,累计建成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50个。

场景应用:争做“示范者”

2022年“十一”假期,安徽首辆自动驾驶公交车在包河区试跑,“聪明的车”+“智慧的路”+“协同的云”高效组合。据了解,该项目由包河区新能源暨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链企业安徽高鸿、安凯客车、智行者等协作完成。

数字化浪潮下,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风起云涌”。

作为合肥市首批数字经济产业创新试验区,近年来,包河区围绕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数字化治理三条主线“出击”,并作为全省唯一连续三年获评“安徽省发展数字经济成效明显地区”的县区,获得省政府激励表彰。

海量数据怎么用?场景是最好的“解说员”。

早在2018年,包河区就牵手“中关村”,共建中关村协同创新智汇园。目前,这个有合肥智能网联“第一园”之称的园区,入驻企业已覆盖环境感知、决策控制、车载计算平台、车联网-V2X、高精度地图及信息安全等产业链关键环节。

2022年9月,中关村协同创新智汇园内的安徽长泰科技有限公司亮相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网络安全博览会。“尽管受疫情影响,但我们的复合增长率依然达到了50%。”在长泰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黄仁高看来,包河发展数字经济、智能网联有场景、有前景,“产业链上下游聚在一起,大家优势互补、抱团发展,这让我们对新的业务布局又多了几分信心”。

塘西河公园4.4公里自动驾驶5G示范运行线开通运行;滨湖国家森林公园“5G-V2X智慧公园”建成运行;合肥南站智能网联应用发挥效用;合肥港智能网联信息化改造及自动驾驶场景应用项目加快联调测试……浓厚的产业氛围中,一批创新试点“落地开花”。

以自身发展的确定性对冲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近两年,包河区想方设法“为产品找场景、为场景找产品”,在为企业提供真正有价值、有需要的服务中,“包·办好”“金牌店小二”的服务品牌擦得更亮了。

包河区重点项目服务中心、优化营商环境服务中心挂牌成立;新增重点产业基金13支、注册规模超过400亿元;滨湖国控集团成为安徽首个AA+主体信用等级区属国企……过去一年,包河净增市场主体1.9万家、总量超23万家。

中共包河区委五届四次全会提出了“推进内涵式增长、加快高质量发展,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先行城区”的奋斗目标。

号角已然吹响。2023年,围绕提升产业现代化水平,包河区将大力实施“4+N”产业发展计划,推动“园区经济”“楼宇经济”“科创经济”“数字经济”迈上新台阶。同时强化“亩均论英雄”理念,进一步提升经济优质度、发展集约度。

站在新征程的起点上,在创新源泉的滋养下,“未来产业”正在包河破土萌芽。

2023-01-20 ——看合肥包河区在产业变革浪潮中如何识变应变求变 1 1 中国改革报 content_55349.htm 1 藏在产业里的“新密码”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