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湖州市安吉县开发竹林碳汇数智应用,打破部门、行业壁垒,增加农民收入
□ 徐 军 王 璐
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聚焦数字政府系统“生态保护”跑道,紧紧围绕“双碳智治”核心业务,开发出竹林碳汇数智应用,打破了部门、行业壁垒,拓宽了“两山”转化通道,带动竹产业创新发展、高质量发展。
据了解,竹林碳汇数智应用于2022年8月15日在绿色金融支持竹林碳汇发展论坛上发布上线。该应用以竹林碳汇小切口,用数字赋能大规模推动碳汇产业化,推进资源组织形式、生产服务流程、收益分配机制改革重塑,消除生态安全隐患,壮大村集体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促进竹林生态和经济正向可持续循环,让“资源从农民手中来、效益回到农民手中去”。截至目前,生成林权校核记录11.6万条,面签农户4.7万户,参与竹林碳汇改革流转规模84万亩,合作社注册登记119个。
改变“三难”现状
实现创新突破
在未使用竹林碳汇数智应用之前,村民们常会遇到以下问题。一是大规模资源收储难。由于生态资源权属不清、主体小而散、数据碎片化等问题,缺乏有效的数字化手段,无法进行大规模资源收储。二是标准化经营服务难。现代林业发展需要集约化、标准化、职业化进行生产经营,但由于缺乏有效的数字化分析工具,无法提供精准便捷的服务指导和全周期溯源管理。三是农民获得高收益难。安吉县林农毛竹林收益主要集中在一产,年均收益仅为1000元,而18万亩竹林却抛荒,生态附加值低,亟须通过改革实现效益增值多元化,提高农民收入。
为此,安吉县林业局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创新。
——创新资源收储方式。深化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遵循所有权、承包权不变,放活经营权,推动沉睡资源活起来、产业发展强起来。全额组建股份制毛竹专业合作社,按照入社自由、退社自由原则,推动农民经营权折股入社,竹林资源经营权分置归集,集中统一收储,资源提前变现,通过信息辨别、识别签约、收储撮合功能,推动资源组织形式变革,实现林权智能定位、签约真实可靠、资料合规一致、长期集中稳定。
——创新经营服务流程。建立“企业+合作社+农户”的生产服务平台,统一编制竹林碳汇经营方案,建立绩效考评机制,分包委托村专业合作社组织吸纳当地农户或社会劳动力,组建竹林经营专业队伍,就近参与竹林标准化经营。通过经营模型搭建、经营管护追踪、区域人员共享功能,推动分散承包经营向规模化、集约化职业经营变革,实现林权长期集中稳定,竹林标准化经营,全周期溯源管理。
——创新增值分配机制。建立“金融+”生态价值转化体系,构建“县属国企+运营平台+合作社+农户”的利益联结分配机制,通过绿色金融助力和代理服务,推动生态资源变生态资本,变共富股本金,配套提升基础设施,降低生产成本、拉动原竹价格,提高亩均碳汇量,推动碳汇交易入市。通过产品开发、计量交易、效益直达功能,实现效益增值多元化,大幅度放大生态增收,最大限度保障农户收益,提高农民获得感。截至目前,累计发放共富贷3600万元、惠企贷1.2亿元,成功与20家企业交易碳汇2.5万吨、收入169.1万元,村集体获得反哺收益48.4万元。
打破部门壁垒 共建六个场景
安吉县林业局协同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场监管局、生态环境局、农业农村局、公安局、综合执法局、城投集团等部门,利用竹林碳汇数智应用打通省“林业碳汇”、县“两山合作社”系统、县自然资源数字化管理系统等3个数源系统,多源归集林权信息、国土三调、合作社注册信息等18类数据,建设了6个子场景。
在资源管理上,综合分析国土三调、森林资源监测、林业生产、自然保护地等空间管控、补充采集等数据,运用方法学,测算县域内森林碳储量,并结合已有碳汇开发案例,构建碳汇预测模型,盘清碳汇增量空间,为碳汇产业化提供基础数据支撑。
在资源收储上,重点建设“林地流转”“林地收储”两个功能模块。对于“林地流转”模块,综合林权信息、资源调查数据和测绘信息,通过在线核对、电子网签、股份分配、章程备案、核实验收,智能形成合作社流转清单和验收报告,实现规范流转、精准定位、档案标准。
对于“林地收储”模块,构建收储撮合平台,合作社可将验收合格的资源进行发布,包括经营主体、资源种类、资源面积、碳汇预测量等,收储单位亦可发布需求信息,包括收储单位名称、收储种类、收储量等,合作社和收储单位可查看双方详情并进行邀约洽谈。
在经营服务上,重点建设“经营管理”“人员管理”“资金管理”3个功能模块。对于“经营管理”模块,围绕竹林经营全流程,构建退化竹林、竹阔改培、高效经营、持续经营4大类、8小类竹林经营措施模型,经营措施自动生成“小班作业设计”,同步推送至经营主体,生成经营主体作业时间轴,并按时间轴进行作业及上报作业情况,同时按照正常施工、延缓施工以及超期施工构建“三色预警”,并在展示界面予以晾晒,充分压实经营主体责任;协同林长制、综合执法、公安,按发现的问题性质,通过自动派单或专项派单形式,给到林长、综合执法、公安等人员进行分类处置,处置结果同步返回应用,强化资源保护。
对于“人员管理”模块,围绕经营水平提升、管护能力强化、服务质量优化,从经营、巡护、监测、管理、指导服务、执法6个方面分别进行人员备案,针对不同业务实施线上培训服务,培训课件同步在展示界面。同时,搭建用工需求平台,用工方和打工方可依据实际发布需求,推送至各合作社,并同步到展示界面,满足各方用工需求。
对于“资金管理”模块,自动集成林地流转、林地收储、经营管理、人员管理等业务办理中回流的数据,对合作社申请的资金补助合规性自动分析研判,简化审核流程、提升服务效率、缩短补贴时效、提高资金使用规范率。
在产品追踪上,重点建设“碳足迹”“碳标签”两个功能模块。对于“碳足迹”模块,集成企业名称、产品种类、产品运输、产品重量、加工工艺等数据,构建竹产品碳储量计量模型,自动生成各类竹产品碳储量和竹产品碳足迹,并智能分析评价竹企低碳生产情况,引导企业优化加工工艺。
对于“碳标签”模块,竹企通过竹产品碳标签认证平台进行竹产品碳标签认证申请,对经专家线上评审通过的竹产品发放碳标签。同步创新碳标签应用,通过构建碳普惠平台和部署碳标签产品售货机,根据用户消费购买带有碳标签的产品记录,可获取“生态绿币”等生态信用积分,在安吉范围内可享受住宿、出行、就餐、购物等各个方面的优惠及便利,实现对全行业的反哺。
在效益增值上,重点建设“碳汇增值”“产品议价”“金融支撑”3个功能模块。对于“碳汇增值”模块,围绕碳汇交易展开,设置碳普惠、CCER两种项目开发路径。依据竹林经营碳汇项目方法学标准,构建监测计量模块,智能分析碳通量塔数据和样地调查接入数据,碳汇量自动生成,协同“两山合作社”碳汇交易系统,实现碳汇交易、交易信息同步回流至平台。
对于“产品增值”模块,综合产出的笋竹产品达到厂价、成本等数据,周边区域市场调研数据,经过智能分析研判,对明显低于市场价的进行预警,为与工商资本谈判提供依据,提升议价话语权,同步协同两山优品汇,强化品牌建设,提升笋竹产品价格。
对于“金融支撑”模块,综合合作社(林农)资源、绩效评价、合作社(林农)收益等数据,设置A、B、C三级金融支撑评价指标,为金融机构提供合作社和林农贷款额度参考,同时提供订单和下单两种贷款模式,第一种是由合作社或者林农自主发布需求,各金融机构进行抢单;第二种是合作社或者林农对在平台提供的各类金融产品直接下单,实现生态产品价值转化,提升资源附加值。
在收益分配上,综合经营收益、股金收益、补贴收益、碳汇收益4大收益,形成合作社收益账户,同步推送至各合作社。合作社通过计划分配模块对整体收益进行分配,自动生成拟分配收益计划,同时集成竹林经营产出的薪金收益及其他收益,通过效益直达模块,按经营收益、股金收益、补贴收益、碳汇收益、薪金收益、其他收益分配到户。
此外,对标资金管理办法以及绩效评价考核办法,对不符合要求的进行自动预警,督促合作社规范、合理使用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