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聚焦

湖北十堰以数字化促“放管服”改革

所辖区县(市)被湖北省优化营商环境领导小组列为改革先行区,城市超级App“i武当”下载量破62万,“武当云”一网统管防汛专题治理平台获“2022政务云一网统管优秀案例”

□ 陈 鑫 何 昕

“放管服”改革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举措之一,是一场推动政府职能转变,推动权力下放、监管改革和服务优化,重塑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诸多关系的深刻变革。

为此,近年来,湖北省十堰市坚持在一体化纵深推进“放管服”改革中,以数字化改革助力政府职能转变,不断提升跨层级、跨地域、跨系统、跨部门、跨业务的协同治理和服务水平,纵深推进数字政府和智慧城市建设,持续优化公共资源交易市场环境,助推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在湖北省优化营商环境领导小组对2022年全省优化营商环境改革先行区的通报中,十堰市收获颇丰、可圈可点。

其中,丹江口市被列为“探索企业集群注册”“深化‘多测合一’”改革先行区,郧西县被列为“全面探索市场准营即入制”“探索完善建设工程担保体系”“不动产登记‘票税分离’”改革先行区,竹山县被列为“全面探索市场准营即入制”“探索取消政府投资工程项目的质量保证金”“不动产登记‘证缴分离’”改革先行区,竹溪县被列为“探索开展不动产登记信息及地籍图可视化查询”改革先行区,房县被列为“深化工业用地‘标准地’出让改革”改革先行区,郧阳区被列为“探索缩小施工图审查范围”改革先行区,茅箭区被列为开展“一照多址”“拓展一业一证行业领域”改革先行区,张湾区、十堰经开区被列为“拓展企业开办一网通办业务范围,进一步便利企业开立银行账户”改革先行区。

坚持改革创新 行政审批提速

据悉,十堰市推行企业开办“一链通”模式,通过打造“一链通”审批服务平台,实现营业执照即办即批、即批即得。全市各级政务服务大厅配备“自助秒批一体机”16台;“一链通”上线“i武当”App;企业开办申请材料由原来的6件减至0件,环节由6个减至1个,用时由2.5天减至0.5天以内(全流程半天办结),成本由近千元减至0元。

通过打造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十堰样板”,使政府投资项目、社会一般投资项目、带方案出让土地项目审批时限分别压减为70天、50天、30天,较湖北省改革目标减少10天。社会投资中小型工程、一般工业类、带方案出让土地类等五类工程建设项目的审批时限较2021年均减少5天。审批事项由改革前的81项精简整合为38项,减幅53%;全流程申请材料由改革前的407项减少为69项,减幅83%。推行并联审批,并联审批办件5988件,并联审批率72%。推进“多测合一”,已实施35个项目。推动水电气联动报装,已实施11个项目。开展“多证同发”,实现工业项目“拿地即开工”。建立全市“帮办代办员”和“首席店小二”两支队伍,今年共帮办代办重大投资项目133个、总投资额约213亿元。

据统计,通过深化“互联网+监管”,十堰的市、县两级分别认领发布监管事项995项、7721项,检查实施清单完成率100%、完备率100%。汇聚监管行为数据264.16万条。其中,行政检查信息263.61万条,行政处罚信息2618条,行政强制信息264条,其他行为2659条。注册监管人员16,456人,处理风险预警线索29条,发布监管动态和曝光台信息1841条。

坚持利企便民 政务服务提质

为了实现政务服务提质,十堰市实施了以下五项工程。

实施“一网通办”提能工程,全市依申请政务服务和公共服务事项可网办率达99.97%,减时率达83.46%。上线“我要开药店”等60个“一事联办”主题,梳理94项导引式服务主题事项上线“一事联办”专区。实现群众办事跑动次数减少83.3%、办理时限减少70.7%、申请材料减少40.5%、办理环节减少75.1%。截至目前,十堰市“一事联办”已累计办理业务25.81万件(12月底预计26万件)。

实施便民服务强基工程,全市新建、改扩建630个便民服务中心(站)。对全市10个县市区110余个乡镇(街道)便民服务中心标准化规范化便民化建设开展3轮次明察暗访。在全省率先开展乡镇(街道)便民服务“群众评”活动,共收到群众评价13,949余条,满意度达到99.92%。

实施“一门”“一窗”创优工程,市、县两级依申请及公共服务事项基本实现“一门”应进必进,130个乡镇(街道)、1895个村(社区)事项进驻率达到95%以上。推行“前台综合受理、后台分类审批、综合窗口出件”模式,市级大厅“综合窗口”覆盖率达到100%,县级大厅覆盖率平均超过80%。

实施“跨域通办”扩面工程,十堰市县两级已与10省2直辖市22个市县实现“跨省通办”,平均对接高频通办事项超过140项。“省内通办”312项高频事项实现通办,“襄十随神”市县两级实现356项事项区域通办,126项高频事项实现“市域通办”。全市“跨省通办”“襄十随神”通办、“市域通办”办件量分别达22,752件、9848件和92,988件(12月底预计分别达26,800件、11,300件和105,600件)。

实施政务公开固本工程,推进重点领域信息充分公开,本年度公开疫情防控、优化营商环境、六稳六保、乡村振兴、重大建设项目等重点领域政务信息11,500条,发布政策解读172件,举行新闻发布会14场,在线访谈4期。

坚持数智赋能 智慧城市提效

在智慧城市建设方面,十堰市通过搭建“一局(政务服务和大数据管理局)、一中心(大数据中心)、一平台(“武当云”)、一公司(大数据运营公司)、一专家委员会”的体系架构,组建了十堰市第一支专业化大数据管理队伍“首席数据师”。建设全省首个自然水冷大数据中心,打造全市政务一朵云“武当云”,与十堰市环保局、水利局等33家市直党政部门90个自建非涉密信息系统对接,已完成“武当云”平台部署81个,“武当云”迁云上云率达到90%。

此外,还建成了十堰“智慧城市大脑”。上线智慧防疫、燃气安全、诚信惠企等五大应用场景,其中防汛抗旱等3个应用场景被列为省级“一网统管”建设试点。

11月4日,在工信部直属软信研究院赛迪网举办的“2022行业信息化竞争力成果”评选颁奖典礼上,十堰武当云一网统管防汛专题治理平台荣获“2022政务云一网统管优秀案例”。该平台作为十堰“智慧城市大脑”应用场景,融合通信、视频会商等技术,让系统不仅可“看”,更高效可“用”。态势感知集成了十堰市水利局、水文局、环保局、气象局、自然资源规划局等7家单位43个业务系统,共计2500万条数据,汇聚防汛水雨情一张图、水利工程一张图、洪涝灾害一张图、干旱灾害一张图。通过物联感知,实现事件处置一键下达,实时跟踪展示任务执行进展和结果,可视化展示应急处置力量,做到防汛抗旱平战结合,高效指挥,平台应用统一发现、统一分拨、统一处置、统一办结。

目前,打造的十堰首个城市超级App“i武当”,下载量已突破62万,上线企业开办“一链通”等惠企便民服务事项236个,涵盖十堰市党建、政务服务、民生警务、不动产、交通出行、医疗健康等十大板块。

据悉,十堰市建成的智慧防疫大数据平台,先后对4600万人次区域扩面核酸检测数据进行智能分析,实现全市核酸采样数据1小时内回流。获得国家版权局软件著作权,入选湖北大数据十大优秀应用案例,荣获2021数字政府创新成果奖。

坚持健全体系 综合监管提能

一方面,十堰市稳妥推进招投标“评定分离”改革,印发《十堰市房屋建筑和市政工程招标投标评定分离改革方案(试行)》《十堰市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招标投标评定分离操作规程(试行)》,自7月28日起,十堰市各县市区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领域依法必须招标项目全面采用“评定分离”方式招投标。目前,已推进136个项目。十堰市公管局、竹溪县公管局、郧西县公管局在推进“评定分离”改革工作中成绩突出,被湖北省公管局予以全省通报表扬。

另一方面,积极探索“综合监管、联动执法”改革。指导房县、丹江口市、郧西县公共资源交易“综合监管联动执法”改革先行示范区创建,8月4日全省首个“公共资源交易综合执法大队”在房县挂牌成立。丹江口市和郧西县也分别组建了公共资源交易综合监管执法大队或综合监管办公室并正式运行。目前,三个县市已经初步实现了统一机构受理、处理举报投诉、办理案件执法,解决了执法力量分散、职责权限不清、监管力量不足、执法力度不够的问题。

同时,积极完善预防监督机制,联合行业监督部门常态化落实谈话制度,进一步规范全市公共资源招标投标市场主体行为,强化重点工程建设项目招标投标监管,助力政府重点项目高效落地。强化评标专家管理,落实评标(评审)专家“全省一库”改革要求,在全省较早全面启用湖北省综合评标(评审)专家库,开展评标(评审)专家常态化征集工作。目前入选湖北省综合评标(评审)专家库十堰区域库专家已累计达到400余人。同时,建立征集审核入库、动态考核、退出管理等机制,严把“专家关”,切实提高评标质量。

号角声声催奋进 再扬风帆砥砺行

2023年,十堰市将聚焦打造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建设Ⅱ型大城市,深入推进行政审批改革、政务服务创新、智慧城市建设和招投标综合监管。

——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改革。编制完成市县两级行政许可事项清单及办事指南。全域推广企业开办“一链通”,推行企业变更“确认即办理”,探索开展企业“简易注销”“强制注销”、歇业登记。持续推进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深入实施用地清单制、多测合一、水电气暖网等市政公用服务“一站式”办理、联合验收线上线下审批协同等改革举措。建立2023年重大项目包联清单,开展“人人都是帮办员 我为群众跑手续”活动。统筹推进“互联网+监管”工作,提升监管透明度和监管效能。

——进一步提升政务服务质效。打造“十堰事事通”政务服务品牌,围绕“个人事事通”“企业事事通”“项目事事通”“事事帮您办”等四大特色主题,让群众和市场主体眼中的“一件事”实现“一次办”。做好个人、企业、工程建设项目全生命周期“一件事一次办”事项清单、办理流程的梳理。推动资源、服务、平台“三下沉”,统筹更多高频事项实现基层“就近办”。加强“一门”进驻筛查,确保“应进必进”,杜绝“明进暗不进”。推行“前台综合受理、后台分类审批、综合窗口出件”模式,提升“综合窗口”覆盖面和便利度。协调推进落实22项全国政务服务“跨省通办”新增任务,持续拓宽“跨域通办”范围。开展“局长进大厅”坐窗口、当办事群众“双体验”活动。持续提升政务公开标准化、规范化水平。

——进一步加快智慧城市建设。完善智慧城市建设顶层设计,构建智慧城市“建管运”相贯通的闭环机制,建立完善市场主体参与竞争机制、阶段性成效评估机制、信息整合共享机制、数据安全评估制度、人才引进培育制度等,探索数据确权交易制度。与十堰市发展改革委、财政局等部门建立智慧城市项目建设联动工作机制,做好项目的申报、包装。明确智慧政务、智慧产业、智慧生活三大智慧城市建设主攻方向。启动商用密码建设,搭建全市商用密码使用平台,保障政务数据网络安全和信息安全。

2022-12-23 所辖区县(市)被湖北省优化营商环境领导小组列为改革先行区,城市超级App“i武当”下载量破62万,“武当云”一网统管防汛专题治理平台获“2022政务云一网统管优秀案例” 1 1 中国改革报 content_54682.htm 1 湖北十堰以数字化促“放管服”改革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