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要闻

明年我国经济运行有望总体回升

——来自“2022—2023中国经济年会”的报道

□ 本报记者 付朝欢

如何全面客观辩证地看待今年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绩?优化疫情防控措施将如何影响经济运行?

“今年经济增长与年初的预期目标存在差距,但其他多项指标都较好完成,一些面向未来的结构性指标更有突出表现。预计今年经济总量超过120万亿元。”12月17日,中央财经委员会办公室分管日常工作的副主任韩文秀在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举办的2022—2023中国经济年会上如是表示。

本届年会上,第十三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宁吉喆、财政部副部长许宏才、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刘国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隆国强、国经中心副理事长王一鸣等就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作了解读。

优化防疫措施或释放“J曲线效应”

韩文秀强调,要全面、客观、辩证地看待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绩。既要看单项指标,又要看多项指标的组合;既要看总量指标,又要看结构性指标;既要看一时一地的情况,又要拉长距离和时段,来看总体成绩和平均成绩。“过去三年,中国经济平均增长4.5%左右,明显高于世界平均水平,抗疫和发展的成绩有目共睹,经得起历史检验。”

对于当前优化疫情防控措施对经济运行的影响,韩文秀表示,这些措施极大地便利商务往来、人员出行,从根本上改变经济社会活动受限的情况,基本恢复经济社会的常态化运行。

他称其影响类似于“J曲线效应”,即短期会对经济运行造成扰动,但全年是重大利好,预计明年上半年特别是二季度社会生产生活秩序会加快恢复,经济活力会加速释放。他预计,明年一季度经济数据可能还会相对较低一些,但是二季度会出现大幅度反弹,全年有望明显回升。

“我国经济韧性强、潜力大、活力足,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资源要素条件可支撑。”韩文秀表示,综合研判,2023年世界经济增速可能会明显下滑,而中国经济可能总体回升,从而形成一个独立的向上运行的轨迹。

韩文秀的判断主要基于三方面积极因素:一是优化疫情防控措施,将给经济恢复发展带来重大积极影响;二是存量政策和增量政策叠加发力;三是今年经济基数相对较低,基数效应将对明年经济数据形成一定支撑。

要把握好六个“更好统筹”

“明年经济发展面临的困难挑战很多,我们要坚持系统观念,守正创新,推动经济实现整体好转,风险得到有效管控,社会大局保持稳定。”韩文秀表示,为此,要把握好六个“更好统筹”。

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总结国内外实践经验,因时因势,优化疫情防控措施,认真落实新阶段疫情防控各项举措,特别是要加强基层防疫能力建设,加强药物和疫苗研发应用,重点抓好老年人和患基础性疾病群体的防控,着力保健康、防重症,坚决防范次生灾害和极端事件。

更好统筹经济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经济发展是质和量的有机统一。我们要坚持以质取胜,以质来开拓市场,在提高质量效益的基础上,保持合理的经济增长,以量变的积累实现更大的质变。

更好统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扩大内需。这是积极应对国内外环境变化,增加发展主动性的长久之策。要坚持把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贯穿经济工作的全过程,通过高质量供给创造有效需求,支持以多种方式和渠道扩大内需,充分释放消费和投资的潜力。

更好统筹经济政策和其他政策。要坚持系统观念和实践标准,各方面都要增强全局观,担负起稳定宏观经济的责任,加强与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及时发现和调整政策执行的偏差,清理和废止有悖于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文件。

更好统筹国内循环和国际循环。贸易、投资、人才、技术、能源资源的国际循环需要进一步扩大规模,优化结构,从而与国内大循环有机结合起来。要加快补上中国产业链供应链短板弱项,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提升国际循环的质量和水平。

更好统筹统筹当前和长远。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事情总是要一件接着一件干,一任接着一任干。特别是在换届过渡的时期,既要做好当前工作,努力取得好的成绩,又要前瞻性地思考,留有余地,为今后发展做好衔接。

韩文秀说,这六个“更好统筹”既考虑了2023年经济工作的年度特征,也是近年来中国经济工作的重要经验,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

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把着力扩大内需放在各项工作之首。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十四五”扩大内需战略实施方案》。

“受疫情冲击影响,2020~2021年,我国居民消费平均实际增长率仅为4.4%,居民消费亟待恢复。”宁吉喆表示,首先要积极恢复接触型、聚集型、流动型消费。要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部署,确保优化调整疫情防控政策落到实处,及时引导商业服务行业复工、复产、复市、复业,翘首迎来明年居民消费的恢复性增长。同时,还要巩固和恢复吃穿用等基本消费,培育和扩大线上线下结合、互联网+、绿色低碳等新型消费。

宁吉喆认为,着力扩大国内需求,发力点是扩大居民消费需求,要明确消费重点、引导消费方向,实现消费拓展。一是支持居民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确保房地产市场平稳发展,扎实做好保交楼、保民生、保稳定各项工作。二是释放出行消费潜力。要要继续推动汽车消费,鼓励少数限购地区探索差异化通行管理等替代限购措施。三是积极发展服务消费。从需求侧看,要大力培育发展养老育幼、文化旅游、医疗健康、教育体育、家政服务等服务消费;从供给侧看,要积极促进养老、文化、旅游、健康、教育、体育等幸福产业发展。

“着力扩大国内需求,必须增加居民收入。”宁吉喆强调,目前我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工资性收入占55.9%。增加收入必须稳定和扩大就业。要以进一步落实筑起惠民政策,优化调整防疫政策为契机,切实增加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和灵活就业者自主经营者的收入。要探索通过土地资本等要素使用权、收益权机制创新,进一步增加中低收入群体的要素收入。

投资和消费共同构成内需。投资方面,宁吉喆表示,今年以来,国家投资政策有力有效,支持了投资持续增长,发挥了在经济增长中的积极作用。明年要继续加力增效,更好地发挥投资在经济发展,特别是供给结构优化中的关键作用。明年地方政府专项债、中央预算内投资金融工具支持投资的力度有望继续加大;要坚持“项目跟着规划走、资金等要素跟着项目走”,对国家发展规划确定的重大项目,加大政策性金融融资支持力度。

各类政策形成共促高质量发展合力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明年要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加大宏观政策调控力度,加强各类政策协调配合,形成共促高质量发展合力。

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许宏才解读说,“加力”主要体现在:一是统筹财政收入、财政赤字、专项债券、调入资金等,保持适度支出强度,加强国家重大战略任务财力保障,持续推动财力下沉。二是合理安排赤字率和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规模,适当扩大专项债券资金投向领域和用作资本金范围,衔接今明两年持续形成实物工作量和投资拉动力,确保政府投资力度不减。三是持续增加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做好困难群众、失业人员动态监测和救助帮扶,兜牢兜实基层“三保”底线,为经济运行营造良好基础环境。

“提效”主要体现在:一是完善减税退税降费政策,增强精准性和针对性。二是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大科技攻关、生态环保、基本民生、区域协调等重点领域投入。三是更好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与撬动作用,有效带动扩大全社会投资和促进消费。四是完善财政资金直达机制,深化预算绩效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和财政政策效能。五是持续创新和完善财政宏观调控,注重加强与货币、就业、产业、科技、社会政策协调配合,形成高质量发展合力。

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精准有力。刘国强表示,明年的货币政策要坚持“总量要够,结构要准”。“总量要够”就是明年货币政策的力度不能小于今年,既包括更好满足实体经济的需要,也包括保持金融市场流动性合理充裕,资金价格维持合理弹性、不大起大落。“结构要准”就是要持续加大对普惠小微、科技创新、绿色发展、基础设施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要继续落实好一系列结构性货币政策,效果好的可以酌情加力。对一些具有明确阶段性要求的政策要及时评估,可以按时有序退出,也可以根据需要延长,让别的货币政策工具进行接续。

2022-12-21 ——来自“2022—2023中国经济年会”的报道 1 1 中国改革报 content_54642.htm 1 明年我国经济运行有望总体回升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