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郭伊楠
小微企业贷款政策新规定,强调要“扩大普惠金融覆盖面,增加支农小额贷款”。扎实推动乡村振兴,基础和关键是小微乡村企业振兴。全面衔接和推动乡村振兴,小微乡村企业承担着乡村发展的基础和支撑作用。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小微乡村企业地位重要、作用特殊。时下,小微乡村企业技术缺乏和资金匮乏问题仍十分突出,多数还处于资金链和现金流双重窘迫状态,以致于原材料供应链和销售推广链难以维系。一些小微乡村企业资金短缺和贷款困难频发,严重影响和制约生产和销售,甚至危及小微乡村企业的简单再生产。而普惠金融政策倾斜和信用贷款,又由于一些小微乡村企业缺少贷款担保和前期贷款清结不足,无法满足续贷和增贷的时限和额度,资金需求和周转都很难缓解。普惠金融要做实小微乡村企业续贷,助企纾困必须解决小微乡村企业续贷难问题。
对清结前贷制定施行“宽容”兜底措施。在惠农金融工作中,小微乡村企业清结贷款难,主要是由于小微乡村企业一般经济基础差,经营业绩往往不太乐观,三角债务纠纷又经常发生造成干扰。清理小微乡村企业贷款有任务指标要求,操作过程中往往偏重清结前贷欠贷,核算现有在账贷款净清结率,统计贷款清缴纯回库率。金融系统和担保机构,特别是涉农金融机构等农信系统,是惠农金融直接面对小微乡村企业的执行者,应让小微乡村企业体验到获得感和安全感。因此,在清结贷款时,要制定和出台必要的“宽容”倾斜政策。清贷是前提,续贷要兜底,要破除不结清不续贷、无担保不续贷的惯例,妥善、协调、做实、做细小微乡村企业兜底续贷。
对贷款担保缺乏的必要条件加以补足。在推进乡村振兴中,毋庸置疑要直面小微乡村企业资金周转和贷款难。兜底保障和惠农利民金融贷款常规操作层面,金融机构、农信系统在对小微乡村企业“清结前贷”与“续接后贷”时,要尽可能充分考虑和全面照顾到小微乡村企业的经营需求,对小微乡村企业兜底续贷。金融系统和担保机构要改变单纯完成清缴任务的业绩观念,要讲究工作效率和实效,确保国家金融政策的连续性,全面贯彻普惠金融信贷政策,优化贷款和担保条件,重视续贷受理和发放,做好下个生产周期的续贷落实工作,对小微乡村企业持续发展予以经济保障和金融支持。
对贷款“展期”有政策性保障落地。依据现行金融政策特别是农村金融政策及补充性信贷规定,充分运用地方的普惠金融举措,向小微乡村企业倾斜,尽可能满足其续贷要求。金融系统和担保机构在清贷过程中,面对小微乡村企业,应充分考虑到其因受不可控因素或经营不善影响,清结贷款会比较困难,有限度容忍和宽限小微乡村企业无力偿还贷款,可以考虑按比例部分清缴,或考虑划转下个生产季续贷。对于流转资金几近停滞状态的小微乡村企业,续贷一定要有政策性宽容,对“清贷”和“展期”要有政策性倾斜,充分用好用足贷款“展期”,做实做好兜底续贷救助,帮扶小微乡村企业渡过难关。
对实力弱小或处于龙头的“两头”企业同步帮扶。金融系统和担保机构,在小微乡村企业续贷过程中,既要照顾弱小的小微乡村企业,也要有发展和战略眼光,对乡村产业中的“支柱产业”和“龙头企业”增贷续贷,加大支持力度和扶持强度。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全面衔接乡村振兴,惠农金融要充分考虑小微乡村企业可持续发展。金融系统和担保机构要对小微乡村企业摸清资金信贷和担保底数,做好续贷和增贷实际安排,抓好抓实普惠金融贷款对小微乡村企业的扶持工作。当前,要用好用足普惠金融和惠农金融的帮扶政策,充分关注并抓好对“两头”企业的续贷政策倾斜,对无力偿还前贷的“弱小企业”,或急需续贷的“龙头企业”,金融系统和担保机构不可“一刀切”,要分别施策。对条件差甚至极差、生产又急需的小微乡村企业,可以协助援用地方政府的政策性担保进行救援帮扶,满足小微乡村企业的续贷要求。
(作者单位:广东嘉应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