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冲林
推动乡村人才振兴,要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近年来,江苏省淮安市洪泽区以承担国家农村改革试验项目“乡村振兴投入要素保障机制创新”为契机,把人才要素作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助力全区高质量发展的“先行棋”,探索构建“选用、培育、保障”三大机制,着力用好“村干部、返乡大学生、乡土人才、创业能人”四类人才,奋力绘就新时代乡村人才振兴新画卷。农业农村部《农村改革动态》专题刊发《江苏淮安洪泽:构建三大机制 用好四类人才》,向全国推广洪泽经验。
一、选贤任能,创新乡村人才选用机制。“人才兴,事业方兴”。乡村人才振兴的重点是人才选拔,我们只有不断向基层注入活水,才能让根基更加稳固。一是实施村干部专职化专业化工程,选用“有为”基层干部。坚持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突出实绩导向,建立人选“负面清单”,切实把靠得住、能力强、肯干事的优秀党员选配到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岗位上来。拓宽村干部晋升渠道,常态化从村干部中定向招录公务员和事业编制人员,提拔基层干部进入乡镇领导班子,各乡镇班子中熟悉“三农”工作的干部占比已超90%。实施村干部专职化专业化工程,注重从本乡本土大学毕业生、本村致富能人和返乡创业人员中充实村干部队伍,对进入村干部队伍的大学生,每年兑现1~1.5万元的农村工作补贴,激发工作热情。二是实施“爱我家乡·洪雁回归”工程,引聘“有志”青年之士。利用短视频、微信公众号、朋友圈等多媒体渠道,大力宣传洪泽的区位优势、发展目标及帮扶政策等,打好乡愁牌、亲情牌,增强洪泽对本、外地大学生吸引力。对外发布“给广大洪泽籍学子的一封信”和“岗位推介信息”,并赴高校院所开展系列推介活动,通过线上线下招聘、点对点联系,推动大学生返乡、来洪就业创业。目前,已收集3358名洪泽籍毕业生信息,为返乡大学生提供乡镇企业岗位832个,帮助乡镇企业对接高校毕业生950人次。三是实施“大湖头雁计划”,挖掘“有技”乡土人才。区财政每年拨付300万元,用于组织开展各种技能竞赛,发现“土专家”“田秀才”“乡创客”等各类重点乡土人才,鼓励他们带头发展种植和养殖业,以点带面形成辐射效应,构建起乡土人才助推特色产业、特色产业集聚乡土人才的格局。持续开展“返乡兼职促共富·振兴洪泽作贡献”活动,聘请24名优秀企业家回乡担任“第一书记”“村(社区)名誉主任”,31名洪泽籍企业家担任“兴村顾问”,帮助落实强村富民项目92个。
二、因材施育,完善乡村人才培育机制。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不仅需要本土乡村人才,也急需具备新思想、新思路的年轻专业人才。人才培育工作是关键环节,更是重中之重。一是“专业化”培育基层干部。按照正职、副职、一般干部三类岗位,建立“3岗13级”岗位等级体系,村(社区)干部岗位实行逐级晋升,激励村干部扎根一线建功立业。与淮阴师范学院、淮阴工学院等本土高等院校合作,举办乡村振兴专题培训班6期,先后邀请科研院所专家培训村干部500余人次,提升村干部专业化水平。通过民主推荐、公开招录、人才回引等方式,做好后备干部培养储备工作,确保每村(社区)的后备干部动态保持2名以上,年龄不超过35岁。开展“三跟三提”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后备人才培育行动,选派175名后备人才进行全过程链式培养,开设乡村振兴、“三农”政策等24项课程,组织涉农部门列出电商实务、招商引资等培训“菜单”供后备人才点学。二是“靶向化”培育乡土人才。采取线上线下一体化育才方式,线上组织开展农技、畜牧、农产品加工、农村电商等各类专题培训8期、受训人员1300余人次;线下组织实施省级高素质农民培育项目,培训高素质的农民2270人。创新实施市场化育才模式,采用猎头市场、人才测评、“订单式”培养等方式,将从事单一种养类乡土人才培养成外向型、复合型、骨干型经营管理人才。目前,全区共培育省级“三带名人”、“三带能手”、“三带新秀”、市乡土人才等各类乡土人才31名,充分激发顶尖人才行业引领和模范带头作用。三是“特色化”培育电商人才。依托洪泽湖大闸蟹、岔河大米等区域特色农产品品牌,利用洪泽电商产业园等地方电商平台开展网络直播、网上售货等业务培训,为返乡大学生创业提供全程护航,提升返乡大学生创业技能。搭建“青年人才俱乐部”“人才职工之家”“人才联谊会”等返乡就业创业大学生联谊和分享平台,促进返乡大学生相互学习、相互交流、共同提高。
三、保驾护航,健全乡村人才保障机制。解决乡村人才保障问题是破解乡村振兴效能差、速度慢的“关键一招”,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落实必须将人才置于首要位置,坚持引育并重,强化支撑保障。一是突出党政关怀,凝聚人才向心力。乡镇班子领导定期与村(社区)党组织书记交流谈心,做到职务调整时、信访反映集中时、考核结果公布时“三个必谈”和生病住院时、家庭变故时、受灾受伤时“三个必访”,统筹做好节日慰问、困难帮扶、创业扶持等相关工作,强化对基层干部的关心关爱。积极吸收能力强、素质高、贡献大的优秀乡土人才加入村(社区)党组织,并推荐其担任村干部、人大代表,加强对乡土人才的重视和关怀,让广大青年人才在乡村“大舞台”上展示才能。二是加大政策激励,释放人才行动力。积极推荐政治素质好、参政议政能力强的村(社区)党组织书记作为各级“两代表一委员”人选,提升村干部的成就感。在表彰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时,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占比不低于15%,提升村干部的荣誉感。区财政统筹落实1000万元村集体专项扶持资金,按照村集体经营性收入增长额对村干部进行分级分档奖励,提升村干部的获得感。创新开辟乡土人才评价“绿色通道”,对有一技之长的乡土人才推行技能、职称双评定机制,经认定的乡土人才享受市级“533英才工程”骨干人才待遇。三是强化配套服务,提高人才战斗力。在项目支持、土地流转、科技服务、税费减免等关键环节为返乡入乡人才进行系统支持,全力推广“苏科贷”“人才投”“人才贷”“人才保”等金融政策,有效解决返乡入乡人才创业缺乏资金的问题。创新制定乡土人才专项扶持机制,通过多元化融资、创新激励、创业场租补贴等方式,为乡土人才发放资助或贷款超过1500万元。实施“筑巢引凤”人才安居工程,结合调剂出的部分闲置公租房、保障性住房,筹集人才公寓160套以上,乡村人才可免租金入住。推行人才服务“私人订制”,先后出台多项配套政策,为多名外地来洪人才统筹处理子女入学、医疗保健、金融贷款等方面的“关键小事”,彻底解决其来洪就业创业后顾之忧。
(作者系江苏省淮安市洪泽区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