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版:资讯

合肥市包河区:城湖共生 绘就绿色生态“新画卷”

滨湖红杉林红似火 刘庆桥 摄

□ 郝梦瑶 保 妹

深秋之后,巢湖之畔迎来一年中最美的时节。12万余株杉树色彩斑斓,如同一条优美的丝带,装点湖畔。这片红杉林位于十五里河河口湿地,在其不远处,合肥滨湖国家森林公园的万亩水网森林绿意叠荡,景色宜人。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合肥市包河区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一幅水绿交融、城湖共生的美好画卷渐渐展开。

重拳治理

巢湖打造合肥“最好名片”

冬日的早晨,气温很低,包河区义城街道的老人姜清泉跟往常一样,拿着打捞工具直奔十五里河入巢湖口,开始了打捞岸边水草和水面漂浮物的工作。这样的日常,姜清泉和他的“夕阳红志愿服务队”已经坚持了15年。

与姜清泉一样关注巢湖水面的还有“印象滨湖”公司护鱼大队队长许小刚。每天早晨,他都会从南淝河入湖口处出发,开始一天的巡查。八百里巢湖水天一色,不远处鸥鸟翔集。渔民出身的许小刚对巢湖再熟悉不过,但他不会想到,曾经年年“水患”的巢湖,会在二十年后变身市民的“亲水”之地。

这变化,来自包河解决突出环境问题的决心和魄力。从落实河长制、林长制、环境专项监督长制,到全面关停南淝河右岸砂石货场码头、混凝土搅拌站,一个个难点被击破。雨污分流深入推进,巢湖“十年禁渔”严格落实,蓝藻防控体系更加完善,入湖河流全面消除劣Ⅴ类,巢湖水质创下40年来最好记录,生态环境持续向好。

濒临巢湖,坐拥“一湖十河”,城湖共生,是包河绿色发展最美的注脚,更是生态环保不可推卸的责任。一直以来,包河区深入践行“两山”理念,围绕“水”“绿”两篇文章,统筹做好规划、治理、建设和保护工作,高质量推进城湖共生绿色引领示范区建设,让巢湖成为合肥“最好的名片”。

生态修复

湖滨湿地再现鸥鸟翔集

10月下旬,上百只赤麻鸭飞到十五里河巢湖入口段,它们时而在空中盘旋,时而在水面觅食,合肥巢湖湖滨国家湿地公园里一片热闹。

“这批来湖滨湿地栖息的鸟类有翅膀鸭、斑嘴鸭、赤麻鸭、白眉鸭、绿头鸭、白头鹎、苍鹭、夜鹭等,种群数量达4000只以上。”湿地养护单位合肥印象滨湖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随着巢湖生态环境的修复,这几年越来越多的候鸟选择来到这里栖息。

2021年4月,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白鹤,时隔约20年再次重现湖滨湿地。白鹤种群数量达到14只,是合肥历史上有白鹤记载数量最多的一次。“近年来,湿地内鸟类的种群不断扩大,在整个环巢湖地带处于首位,是各种巢湖水鸟分布最集中的地段。”

鸥鸟翔集的场景离不开良好的湿地生态。为保护巢湖湖滨湿地,包河区建立湿地保育区,充分遵循“保护优先、科学修复、合理利用、持续发展”的原则,近年来,完成湿地保护修复约5000亩,栽植池杉、乌桕、女贞等食源性树种近10万株,还建立了专业化的养护队伍和安全巡护体系,组建了一支近200人的养护队伍和安保团队,分片区开展水上垃圾打捞清淤,24小时安保巡视,劝离垂钓人员,保障水域环境等工作,保护生物物种多样性。

积极探索

人工湿地“变身”全新生态空间

近日,合肥获评第二批“国际湿地城市”。作为合肥唯一濒临巢湖的主城区,包河区一直积极探索湿地保护和管理的经验,统筹推进环巢湖湿地保护工作。

2018年,《包河区湿地保护修复实施方案》制定出台;2019年,包河区在全市范围内率先完成“十大湿地”中的巢湖湖滨湿地、派河口湿地建设任务;今年,包河区巢湖湖滨湿地获得2021年度全市环湖十大湿地生态效益补偿管养考核第一名。

截至目前,全区有河流湿地、湖泊湿地、沼泽湿地和人工湿地4大湿地类,湿地总面积7849.18公顷,其中自然保护地内湿地面积6897.743公顷,全区湿地保护率达87.88%,位于全省前列。

除了保护修复现有湿地,包河区还积极扩建新的湿地景观。

从合肥港国际集装箱码头沿南淝河大堤向下游出发,大堤西侧便是今年10月全面完工的东大圩水系综合治理及湿地工程——南淝河右岸复合人工湿地工程,它像一条蜿蜒曲折的“绿飘带”,陪伴着南淝河一路向南流淌,成为南淝河畔动植物又一繁衍生息的栖息地。

大片的草地、蜿蜒的河流、清澈的池塘,以及岸边大片的鲜花、不同树种的树林……这条长约12公里的人工复合湿地带上一路皆景,每过几百米便可以看到不一样的生态景观。

“该项目除了沟渠清淤、水体原位净化等,还结合规划生态廊道的建设,构建复合人工湿地系统。”项目负责人介绍,在平水期,湿地系统可以净化大圩镇圩内农业退水,扩大圩内沟渠水系水环境容量;灌溉期,引入南淝河水源进入该湿地进行强化净化处理后,供圩内灌溉使用。不仅如此,该湿地也将为广大群众提供一处集自然景观、运动健身、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生态空间。

退耕还林

千亩森林变城市“绿肺”

每到周末,合肥滨湖国家森林公园总是人流如织。而在十年前,这里还是一片退耕还林的人工林。如今,一座国家级森林公园矗立在16.8公里黄金湖岸线上,已然成为环巢湖生态旅游的标杆。

滨湖国家森林公园成长的背后,是包河人对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思考与探索。

2017年6月,滨湖国家森林公园成为安徽省林长制首批试点单位。公园管理方——印象滨湖旅游投资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方彪,成了这片森林的“责任林长”。

“三分建,七分养。”在方彪看来,持续做好生态修复,才能绘好生态画卷。几年间,森林公园新增林区面积3000余亩,实施林相改造5000余亩,从单一的杨树林成为混交林,形成了稳定的生态系统。与此同时,涵盖了历史文化、科普教育、观光趣味功能的公园,也逐渐成为百姓的“后花园”。

未来,公园将立足合肥本土特色文化,融入有巢文化、船文化、江淮民居名人等文化元素,开发巢屋、船房等旅游产品,以建成“百年的经典、千年的园子”为目标,助力环巢湖景区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级生态旅游休闲目的地。

公园城区

让美景围绕百姓身边

水绿交融,城湖共生,不仅有森林公园可以休闲,还要出门就能赏美景。为了打造人人向往、全域美丽的品质城区,包河区提出了“公园城区”的建设理念。

“我们充分利用自然资源禀赋,大力建设‘口袋公园’,不断促进‘城市中的公园’向‘公园中的城市’升级转型。”包河区农林水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2022年以来,包河区重点改造城市“边角料”,建设“口袋公园”6个。截至目前,全区建成公园游园共计96个,其中公园25个、游园27个、口袋公园44个,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 14.67平方米。

通过见缝插绿、沿线复绿、立体补绿、拆墙透绿、屋顶添绿的方式建设小公园小游园,包河区初步形成了环城公园景观带、高压走廊景观带、铁路沿线景观带、环巢湖景观带“wifi形态”城市公园分布格局;形成了生态绿廊、城市公园、街头游园、口袋公园有机衔接、功能呼应的城市公园整体格局。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广大市民“出门见绿,迈步赏景”成为现实。

据了解,下一步,该区将围绕“300米见绿、500米见园”的目标,全力构建包河绿色生态屏障,着力提高城市绿化建管养水平,努力消减辖区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盲区,真正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为包河区建设“城湖共生绿色引领示范区”建设提供更多“绿色动能”。

2022-12-16 1 1 中国改革报 content_54502.htm 1 合肥市包河区:城湖共生 绘就绿色生态“新画卷”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