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专题

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创新

□ 余伟忠

美丽乡村建设既是美丽中国建设的基础和前提,也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必然要求和内容。目前,我国美丽乡村建设已取得明显成效,但与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要求相比仍存在思想认识不足、乡村文化传承与保护面临挑战、公共服务缺失尤其是养老服务有效供给不足等突出问题。这需要从多方面加强美丽乡村建设,从而全面实现和巩固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传统村落是历史文化物化的一种外在表现,是体现历史文化的一种重要载体,也是延续历史文化的一种独特方式。费孝通认为,村落是“中国乡土社会的单位,农民之所以聚村而居:一是每家耕地面积小,所谓小农经营;二是需要水利的地方,他们有合作的需要;三是为了安全,人多容易保卫;四是土地平等继承,兄弟分别继承祖上的遗业,使人口在一地方一代一代地积起来,成为相当大的村落”。传统村落不仅凝聚着亲缘血缘,是传统宗族、民间信仰和乡规民约的联系纽带,蕴含着历史与文化的基因密码,而且还承载了中华儿女数千年聚族而居的农耕生活形态和乡土历史文化面貌,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与文化根脉。

乡村振兴与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关系

传统村落是指村落形成较早,拥有较丰富的传统资源,具有一定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社会、经济价值,应予以保护的村落。传统村落是现代人心向往的精神家园,从物质形态来看,传统村落较好地保存了民居建筑、标识地物等“乡愁”的物质载体。从文化层面来看,传统村落蕴含着灿烂而厚重的历史文化,是现代学者、艺术家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重要载体与可行途径。为了摸清传统村落保护的发展现状,中国美术学院设计学院副教授周东红带领团队以浙江省开化县中村乡西畈村源头里为样本进行考察。源头里自然村紧邻钱江源国家公园,境内山高林密,整体海拔在600至800米。这里气候宜人,四季分明,年均温度在16度左右。由于交通不便、地理位置偏僻,土地贫瘠收成微薄,源头里原住村民前几年已整村搬迁,村子逐渐走向消亡。周东红团队运用传统村落景观设计思想对现代农村景观设计影响的研究,认为在传承传统村落景观营造思想的前提下,对影响现代村落空间形态的因素进行梳理,形成传统村落生态设计观的启示:即通过对地形、水文、植被的综合运用,实现对村落景观的维护整合;完成传统村落景观人文智慧的转换:即对传统建筑营造技术的活化、传统生活经验与习俗的传承,实现对村落地域文化特色的延续;深化传统村落景观人本意识的延续:即以人为本、集体认同,实现村民归属感与认同感的构建。

在此设计思想指导下,设计团队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艺术设计为方略,以艺术体验为目标,促进产业升级、人际交流和资源转化,以服务设计的学术角度与生态系统的顶层思维进行村落的设计,为游客提供视觉、精神、情感上的满足。创建“古村落保护性开发+艺术主题社区+AAA级景区”的“艺术设计+”发展模式,结合开化当地传统文化开化纸、开化砚、龙坦窑、开化茶、开化根雕等,真正把源头里按“产品”来进行设计,精准定位城市人群,与企业政府通力协作,实行“投、建、管、运”一体化,探索美丽乡村旅游的形式与生活、细节与内核、持续与未来。围绕“艺术”为核心,以“艺术+亲子、艺术+农场、艺术+乡居、艺术+农创、艺术+文创”的创新产业模式,吸引了包括余德明等一大批来自全国各地艺术家的入驻,艺术赋能实现古村落复兴。

乡村振兴为传统村落保护发展提供重要契机,乡村振兴拓宽了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路径。《马丘比丘宣言》强调,古村文化保护是使原生态的生活气息、风土人情、传统习俗与现代文明和谐相融的建设过程,而不仅仅是修缮物质载体的过程。只有赋予传统村落新的生机与活力,才能使其融入现代文明的进程之中。2019年,源头里历史文化村落保护项目落地,助力开化文化旅游事业与古村落复兴,打造成国内首个“回归自然的艺术村落”。以整村出租运营的形式,委托第三方进行旅游开发,通过微改造方式,拯救性开发这里的夯土房,增设完善的生活配套设施,打造“源头里历史文化村落景区”。村民以房屋、土地、山林等资产入股项目,景区有床位50余个,配套了餐饮、管家中心以及休闲烧烤露营区等游览项目。2022年,实现村集体每年保底租金收入15万元,每5年递增5%;景区出租山林田地,年增收10万元左右,并带动农家乐、中蜂养殖、清水鱼等产业发展。景区还为当地提供50余个就业岗位,工作人员每月人均4000元,景区餐厅食材大部分向当地村民定向采购,带动村民创业增收。

乡村振兴对传统村落多元并进的策略

周东红团队针对传统村落普遍存在的“有村落没人气”,“有文化没灵魂”,“有规划没统筹”等诸多问题,鲜明地提出经过长期实践与研究的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艺术设计+”模式的思考和建议:

加强顶层设计,让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更有序”。传统村落立法迫在眉睫,要加快推进传统村落保护立法,对相关技术标准、管理规范做出具体规定。科学编制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专项规划并严格执行,为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提供重要依据,从而形成地方法规外在保护与传统村落内生机制保护并重的长效机制。

创新运作模式,让传统村保护与发展“更有效”。政府要充分发挥村民的主体作用,变“自上而下、一刀切”为“共建共治共享”。保障村民的知情权、话语权、监督权。建立村民自发保护机制,激发村民保护意识,充分尊重村民意愿,努力回应村民诉求,积极调动村民的创造性。将互联网思维贯穿到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全过程,提高传统村落的影响力。

强化人才驱动,让传统村落活化发展“更有力”。一是号召“能人回村”。建立本地人才信息库,以特色产业为带动,以乡情乡愁为纽带,引导“人才回村,资金回流,企业回迁”,为返乡“能人”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二是吸引“村民返村”。通过提供岗位、培训技能、金融支持等多种方式,吸引外出务工村民回村就业。三是鼓励“市民进村”,鼓励城市居民到传统村落创办项目,以创新理念为传统村落发展注入新动能。

推动活态传承,让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更有度”。只有重视活态传承,避免“转基因”式的发展,才能使传统村落的灵魂得以延续。政府要依托村落民居、民间习俗、传统技艺、乡土农业等资源优势,形成“村民居住+文化传承+产业发展”的模式,增强传统村落的“造血”功能,提高村落自我生存、自我盈利、自我发展的能力,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源头里历史文化村落景区”的成功运营,使原先破败凋零的民房被修葺一新的夯土色彩“黄金屋”所替代,小桥流水,炊烟袅袅,艺术家和游客流连其间,一幅世外桃源的景象。源头里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正是艺术院校设计团队积极投身浙江乃至全国美丽乡村建设的缩影。激发更多创意,为濒危传统村落的活化传承探索出“艺术设计+”的综合营造之路;凝聚更多力量,引领传统村落的原住民走上共同富裕之路。

2022-12-16 1 1 中国改革报 content_54485.htm 1 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创新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