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王晓涛
“专精特新”企业是未来产业链的重要支撑,是中小企业的“领头雁”。在数字经济时代,助力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发展,企业数字化转型成为必然选择。但实际上,由于企业规模小、研发成本高、抗风险能力偏低,不少中小微企业面临着技术、资金、人才、市场等诸多困难,企业数字化转型也面临诸多挑战。日前在杭州举行的2022云栖大会“专精特新”数字化转型及创新发展论坛上,围绕“专精特新”主题,与会行业专家、企业家就共同助力“专精特新”企业畅所欲言,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
企业心中的“专精特新”
当前,随着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加快中小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是大势所趋,也是应对数字经济时代挑战的必然之举。同时,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也为中小企业提供了提升竞争力和灵活性的重要机遇。中国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中心主任单立坡在致辞时说:“加快中小企业尤其是‘专精特新’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是当前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阿里云创业孵化事业部总经理李中雨认为,“专精特新”的数字化还处在一个比较初期的阶段,同时应看到,先进技术在“专精特新”企业当中的应用在变强。
众所周知,“专精特新”指的是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和新颖化,当然,近年来也有专家在一些场合表示,所谓的“新”代表创新性更贴切。那么,在企业界人士的心中,他们又是如何理解“专精特新”的内涵呢?在主题为“大中小企业融通助‘专精特新’创新发展”的圆桌讨论环节,与会嘉宾各抒己见。
阿里云中小企业事业部华东战区解决方案总监李颖认为,“专精特新”培育,是中小企业发展的“强心剂”。“今天‘专精特新’企业在产生、成长到做强做大的过程中,可以通过技术帮助企业降低前进的‘门槛’。”他解释说,今天算力、AI等先进技术变得越来越普惠,无论是个人创业者,还是大公司组织下的创业模块,享有算力和先进技术的机会是平等的。这样其实能在更大限度上激发整个社会的创新意识,创新是未来一段时间中国经济发展和企业竞争最核心的要素。
畅捷通是一家专注于为中小微企业提供服务的公司。公司总裁杨雨春个人认为“专精特新”包含两个层面:第一,“专精特新”四个字虽然是并列的关系,但重心更多的还是落在“新”上,就是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只有创新,才能实现在专精特上不断地迭代和持续发展。第二,在今天数字孪生的时代,“专精特新”发展的基础,必须依托企业数字化转型成功,依托数字化的技术和平台,脱离了数字化的技术和平台,“专精特新”是没有任何成长空间的。
e签宝是一家“专精特新”创业公司,已深耕行业12年,该公司创始人兼CEO金宏洲对“专”字有着更深的理解,他认为“专”有专注、专心两个层面:前者指的是企业在某个领域的专注深入;后者指的是企业在专业领域的深入,只有通过创新才能实现更大突破。
创兴动力董事长陈志刚表示,“专精特新”不是一个新名词,但是这几年特别火。“在两年前,‘专精特新’和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一样,都是企业的荣誉,或者评定的标准,但这两年完全不一样了,已然成为中小企业发展的一个必然方向。”他介绍说,国家对“专精特新”企业的财政支持力度很大,一个重点“小巨人”国家支持600万元,一般“小巨人”则是200万元左右,都是实打实的支持。
“专精特新”企业的成长之道
会上,阿里云、创兴动力等共同发布了“寻访‘隐形冠军’”案例征集计划,将通过寻访“隐形冠军”,深度解读“隐形冠军为何赢”,打造中国制造业冠军品牌,见证、记录、助力中国制造业“专精特新”群体的崛起。
浙江大学全球浙商研究院副院长邬爱其长期关注中小企业发展,他的博士毕业论文研究的就是中小企业的成长问题,但现在和过去已大不相同,“那个时候我们研究的是一些块状经济的中小企业如何通过本土化的分工协作实现发展,今天产业链合作固然很重要,但是数字化平台已经打开了企业的时空边界,研究的是在新的状态下企业应该怎么做”。
“两年前,我在浙江省调研了1.3万家企业,做了一个关于中小企业数字化成熟度的模型,包括数字化运营、数字化创新、数字化协同、数字化基础等,满分100分,这些企业的评估平均分是62分。”在邬爱其看来,大部分企业的数字化发展水平还处在起步期。
效率和创新是企业最重要的两个成长动力。邬爱其发现,数字化在对企业效率的挖掘上空间非常大,但在对企业创新的影响上表现不尽相同。“我们发现,数字化对创新的频率提升很快,因为企业能够更好地触及各种资源,但在创新的程度上贡献不是特别强。”
在数字化时代,面对拥抱数字化,有些中小企业是主动拥抱,还有大量的企业在门外徘徊,而“专精特新”企业则是中小企业的榜样。邬爱其在“‘专精特新’企业成长之道”的主题分享中表示,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之路,要做到以下三点:
首先,企业要有使命的驱动,对做产品、做实验有偏好,对行业、产业抱有期待。例如,恒锋工具能够在行业里做到全球数一数二的水平,根本原因就在于企业多年以来的持续深耕,具有长期的目标导向。
其次,企业要做到专注、专业,深耕某一细分领域。“专精特新”企业平均的主营业务在总收入中的占比几乎是百分之百,这意味着企业几十年一心一意干一件事情,所以会成为行业里非常重要的领军企业。
最后,企业要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增加研发投入,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这类企业在研发创新方面有两个重要特点:一是研发强度相对更高,二是坚持持续创新。
“2020年初,我去调查了一些‘专精特新’企业,在疫情刚开始时,有1/3的企业在追加研发投资。现实中很多企业今天挣钱了就搞点研发投入,明天没钱了就不搞了,这样对企业的伤害很大。”邬爱其表示,研发投入短期不可能给企业带来重大收益,假以时日才会产生作用,特别是中国的企业是赶超型的,因此研发强度要更高。
浙江省有很多外向型企业,邬爱其发现这些企业有几个显著特点:一是企业的成长性更高,二是企业的引领水平更高,三是企业的韧性更强。“一个企业,如果家门口的事情没有干好,跑到海外能够干好的概率是非常低的。”他通过课题调研发现,数据显示,即便是在行业中有重要地位的“专精特新”企业,在企业的整体营收中,来自海外市场的差不多占20%~30%。
对资本可以拥抱但不能依赖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资本市场的支持。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作为服务创新型企业的专业化平台,近年来,持续助力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发展,一批创新能力强、专业化程度高,有特色的“小巨人”借力资本市场实现稳健发展。
针对多元化资本市场中北交所和科创板的市盈率问题,浙江银杏谷资本投资合伙人、杭州数字经济行业工会联合会主席、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物联网专委会秘书长徐明在题为“多元化资本市场加持下的‘专精特新’融资生态”的演讲中表示,注册制和大环境导致了企业市盈率的降低,因为之前是审核制,现在是注册制,对于差的企业市场会自动筛选,市场淘汰比较残酷,也加剧了投资机构和上市辅导机构的竞争。企业上市选择服务团队,要选“真正为你服务、有经验的团队”。
值得一提的是,宁波的专精特新“小巨人”数量比杭州多,但人们总感觉杭州的创新创业氛围比较好。徐明认为,存在反差的原因主要是资本的活跃度,“在高新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上,杭州跟宁波没有区别,但是在资本市场的活跃度上,杭州是宁波的4倍,因为杭州民间有大量的风投机构,造就了一个比较好的市场氛围”。
徐明表示,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数字经济正加速重构经济发展模式,引领产业变革,如城市大脑建设、智慧城市建设、智能制造、新零售等行业领域蕴含着巨大的发展机遇,创业者们应当瞄准机遇,趁势而上。他强调,创业公司要尊重传统企业老品牌,不要说什么“我是新的,我是颠覆者”,比如智能锁行业,传统企业开始做智能锁后,原来的小公司和新公司经营就很难了。同样,智能插座开始也是许多企业在做,价格很高,后来市场成熟了,公牛开始介入智能插座,就没有那些企业的事了。
最后,徐明表示,企业要懂得利用资本,但不能依赖资本。“有些企业拿了融资之后,企业的估值、业绩每年都有考核,过度考核的结果就会把企业逼得‘变形’,一旦‘变形’就容易导致企业过度扩张,而不再是真正的市场行为了。”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