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关注

文化赋能 做好“经略海洋”文章

福建霞浦县坚持以海为媒、向海而兴、还海以清,深挖“蓝色富矿”激活发展动力

霞浦县地处福建沿海,全县从事渔业人口26万、占全县总人口近50%,海洋成为当地经济最有活力的组成部分。

近年来,霞浦县深挖“蓝色富矿”,创新推动海洋养殖发展,推动渔业增效、渔民增收。2018年以来,全县水产品年产量保持45万吨以上,渔业总产值超100亿元,占全县农业总产值的80%以上。

以海为媒

打造文旅深度融合最靓名片

霞浦县大力实施海滩、海岸、海岛全域旅游“三步走”发展战略,加快推进海洋文化与滨海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着力建设“魅力海洋”,打造海洋文化新名片。

打响海洋文化品牌知名度。充分发挥“旅游+”乘数效应,通过深度挖掘海洋文化和滩涂摄影资源,每年吸引60多万人次前来观光摄影,衍生摄导、摄模等新职业,直接带动群众就业2万多人,促进旅游增收10亿元以上。

提升民宿特色产业美誉度。坚持精品化、品牌化、多元化发展方向,推动民宿游成为霞浦县全域旅游发展的新动能、新气象。目前,霞浦县拥有滨海民宿400多家,其中精品滨海民宿近50家,房间数近6000间,有效带动全县民宿集聚发展。

提高滨海旅游体验满意度。坚持“适度超前”原则,加快推进滨海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打造生态滨海旅游精品路线,让游客充分领略霞浦县美丽的人文景观和滨海风光。2021年,霞浦县接待游客771万人次,旅游收入65亿元,获评“2021中国最具文旅投资价值县”“2022美丽中国首选旅游目的地”等。

向海而兴

建设跨越式发展智慧海洋

霞浦县千年来与海共生,依托便捷的区位优势、独特的资源禀赋、深厚的人文底蕴,逐步推动霞浦县从海洋资源大县向海洋经济强县转变。

科技兴海、创新驱动。重点发展锂电新能源、核电、海上风电等新能源产业,加快智慧海洋、海工装备、海洋碳汇等重点技术项目建设和引进。培育产值亿元以上的钦龙、溢源、海丝渔业等水产品加工龙头企业8家,创建区域性和全国性知名水产品牌5个,荣获“全国食品工业强县”。全县拥有电商企业4400多家,网店9200多间,从业人员近10万人。

陆海统筹、港湾联动。推进海岛、海岸带、海洋“点线面”综合开发,加快建设海带、紫菜、海参等四个特色水产加工小微园,持续做大“全国食品工业强县”品牌。努力打造一流临港工业区、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和现代港口物流中心,实现一二三产联动发展,推动海洋养殖业产值从200亿元向400亿元跨越。

敢闯敢试、创新争先。霞浦县拥有海带、海参、紫菜、大黄鱼、生蚝等20多个养殖品种,1/4都是群众首创,在全国首创了海带冬季育苗、食用海带苗、小海带和“北参南养”等特色养殖品种。大力发展深海智能养殖,努力打造“海上社区”霞浦样板,推动海上养殖“内转外、浅转深”,实现养殖业蓝色转变,让海洋成为“海上粮仓、霞浦的聚宝盆”。

还海以清

打通“金山银山”转换通道

近年来,霞浦县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全面开展海上养殖综合整治,着力解决海上养殖无序扩展、过密养殖等突出问题。

通过清海,霞浦县走向了“依法依规依证”之路。历经4年清海,霞浦县共清退禁养区渔排7.7万口、贝藻类4.6万亩,升级改造可养区渔排64.9万口、藻类35.7万亩,打造6个渔排示范区和5个藻类万亩示范片,实现了海上养殖从“无序、无度、无证、无偿”向“有序、有度、有证、有偿”转变,推动沿海渔村村级财务呈现指数级增长,126个渔村村级财务从平均不足10万元增长到30万元以上,5个渔村村级财务超过200万元。

通过清海,霞浦县打通了“金山银山”双向转换通道。2018年以来,霞浦县共投入25.8亿元,交出了一份全县人民满意的漂亮答卷。综合治理后的海域,碧海蓝天、水净鱼肥,不仅实现了“三升一降”,即“养殖产量、渔业品质和经济效益明显提升,养殖密度降低”,有效遏制困扰养殖户的鱼病危害;更净化了霞浦县海洋生态环境,让海域重现“碧海银滩”。

(霞浦县委改革办供稿)

2022-11-18 福建霞浦县坚持以海为媒、向海而兴、还海以清,深挖“蓝色富矿”激活发展动力 1 1 中国改革报 content_53685.htm 1 文化赋能 做好“经略海洋”文章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