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华 铭 张海帝
20世纪五六十年代,56家上海企业迁至安徽省合肥市东市区(现瑶海区),机械、电子、化工、橡胶、钢铁、食品等行业企业在东部热土上奠定了合肥工业“家底”,第一代产业工人砥砺奋进、创新创业的精神也成为合肥城市发展的重要内涵之一。
创新精神一脉相承,创业故事精彩续写。党的十八大以来,瑶海区在传统工业一度式微之后,破茧成蝶,蓄力扬帆,抢抓长三角一体化机遇,高举“产业立区”大旗,弯道超车,换道竞速。10年间,在仅62.8平方公里的区域内,地区生产总值连跨4个百亿元台阶,跑出“亩均”高质量,跑出了产业转型新局面。
紧扣“转”字 传统产业提质
黄山牌电视机、芳草牙膏、江淮汽车、绿宝电缆……这些脍炙人口的瑶海品牌,曾是安徽工业、甚至是中国工业的骄傲。作为省会工业的发轫之地,瑶海区以责无旁贷的历史担当,一肩挑起工业体系建设发展的使命,铸就合肥工业的高光时刻,工业总产值一度占据全市近七成。
70年前的繁荣辉煌,为老城瑶海留下丰厚的工业遗珍。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城市的建设,瑶海区紧抓长三角一体化、合肥东部新中心等重大战略叠加机遇,工业产业“腾笼换鸟”,跻身国家首批城区老工业区搬迁改造试点区,88家低效工业企业实现“关停并转”。
如何让老工业区在“去能、减能”中找到“赋能”的新途径?瑶海区积极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数字化、集约化转型。如今,传统服装商贸集聚的合肥火车站站前路变身“安徽时尚街区”,向时尚产业进军;在这里,瑶海区同步打造安徽最大的服装电商直播基地、安徽首个直播基地,向线上经济转型;在这里,瑶海区启动建设中国服装原创设计基地,成功承办2022世界制造业大会纺织服装产业发展论坛,筹备合肥首届时装周,向城市时尚封面、纺织产业链迈进。数字赋能、时尚赋能让传统产业注入新动力、闯出新天地。
紧扣“新”字 新兴产业摸高
避免同质化,在错位、补位中以“换道超车”引领高质量发展,成为瑶海区产业发展的新路径。为此,瑶海区做平台、搭舞台、定政策、引资本,叫响中国网谷、合肥物联网科技产业园、长三角数字科技示范园、安徽尚荣大健康产业园“一谷三基地”品牌。这一协同发展的新兴战略性产业聚集地,已跻身合肥市“五谷丰登”重要产业园区行列。
“今年1月~8月,新增引入企业242家,累计入驻企业587家。其中,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22家,‘五上’企业32家,总产值达35.03亿元,同比增长114%,2022年可实现产值倍增。”瑶海区产投公司副总经理吴传年介绍,下一步,园区将围绕物联网、智造、健康等产业,瞄准长三角、珠三角重点区域,积极开展招商项目,到2025年,目标总产值达100亿元,实现万人就业。
“合肥钢铁厂遗址是独一无二的资源禀赋,合肥具备一流的科研实力,相信创意产业会为瑶海产业带来新赛道。”在今年9月全国双创周长三角创意经济论坛暨长三角全球创意设计大赛(IDC)之“创投中国”活动上,长三角创意经济专委会秘书长沈蕾说。此次大会为瑶海带来丰硕成果:合肥工业文明长廊数字公园——全球创意青年造梦工程启动,“共建长三角全球创意经济公共服务平台”战略合作仪式电子签约,中国(合肥)创意青年“双创”基地揭牌,第二届长三角全球创意设计大赛优秀组织奖颁奖等,未来合肥东部新中心创新创业平台更广、环境更优、磁场更强。
2021年,瑶海区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6.7%,战新产业产值增长23.8%,战新产业发展驶入快车道,地区生产总值10年年均增长7.4%。数字见证着一个城区向上向前的决心,也成为瑶海产业发展最生动的注脚。
紧扣“优”字 营商环境向好
筑巢引凤栖,花开蝶自来。近年来,瑶海区把营商环境、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摆在同等重要位置,软硬环境持续提升,吸引一个又一个企业落地扎根。
区位优势不如干部优势,政策优势不如服务优质。10年来,瑶海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不断优化市场主体准入环境,率先建成全省首家县区级“7×24小时”政务服务大厅,首创“一窗通办+主题服务”基层政务服务新模式、长三角地区“一网通办”综合服务窗口,首家设立“企业征信”和“企业开户”窗口,首家引进个体登记智能审批系统,给优化营商环境带来了新气象、新变化。
产业园区与中科大先研院进行产学研合作,政府主导银企资本对接,退税资金直达企业,一系列助企、惠企的政策加持,让瑶海市场主体迸发新活力。2021年,瑶海市场主体高达17.2万户,占合肥市1/7。今年前7个月,市场主体新增1.2万户。科技创新企业、金融服务企业占比明显增大,结构更加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