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新乡土,新美育。浙江省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涌现出的艺术乡建推进乡村振兴的案例别具特色,可谓“各村都有各村的高招”。以中国美术学院单增教授为代表的高校教师、艺术家引领的艺术、设计团队介入乡村发展,已经蔚然成风。艺术项目催生新乡土面貌,掀起的社会美学运动和文旅产业发展共同构建新时代乡村美育共同体。
□ 余伟忠
“最后的江南秘境”美丽松阳,地处浙西南丽水地区,始建于东汉建安四年(199年)。在松竹叠翠峰峦百里,氤氲峻岫山水之间坐落100多座国家和省级保护古村,距离县城15公里的竹源乡后畲村就是其一。后畲村坐落在小港支流赤圩坑的源头,海拔408米,是中国传统古村落、县级历史文化村。山川自然、民风淳朴、历史悠久、自然丰富,传统建筑群集中修建于清代中后期,村内现存最早建筑唐葛周殿建于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国家三级以上名贵古树20余棵,百年以上的树木500多棵,山林上万亩。但农村劳动力多数以外出务工为主,且因路途偏远交通不便、传统经济发展模式效益低下,村民增收渠道单一,村集体经济较为薄弱。
2018年夏秋,中国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教授单增与浙江工业大学设计艺术学院副教授杜宝印从杭州驱车300公里去松阳竹源乡后畲村考察。村庄虽然距县城不远,但它身居深山,道路崎岖难行,单行车道处处存在行车危险。村庄原生态保存很好,山上明代的银矿遗址保存完好,几处很有特色的清代木板粮仓还错落在村舍周边。上百年的参天大树有近百株依然枝繁叶茂伫立在村头巷尾。但近些年常住人口的流失,很多黄土夯筑房屋都已是残垣断壁,塌落的砖瓦散落分布在周边,几幢比较大型的房屋被很多住户搭建的面目全非,呈现出凌乱败落的景象。这个有着700多户籍人口的山村,大部分村民都已经迁徙出去,只有几十位留守的老人点缀在阴暗的土墙和村巷古树之间,“枯藤老树昏鸦、断肠人在天涯”。
他们在考察中敏锐而痛楚地意识到,伴随着新的城镇化建设热潮,大量传统村落以超乎人们想象的速度在消亡。美丽乡村的推进和乡村一体化发展为乡村带来无限生机,政府投入大量资金在改善村落的交通和通讯,各类扶植支持政策短时间汇聚乡村。但是由于普遍缺乏审美素养以及赶工速成惯性思维,地方管理部门大刀阔斧只争朝夕;众多平庸的规划策划和设计机构,陶醉于专业的精确之中。他们共同怀着美好的愿望,费尽九牛二虎之力终于把原本具有丰富的多样性传统文化的村落格式化,形成了千村一面的新废墟。艺术乡建与农文旅产业发展急需深入系统整理和研究,浙江文化底蕴深厚、经济发达,城乡一体化和青山绿水生态化有机发展,率先引领城乡脱贫致富,奔向共同富裕,积极探索构建艺术设计与乡村美学美育共同体。新乡土建设和新时代发展战略性思考和建设都是今天社会发展的重要课题。
松阳乡村798艺术写生基地在接待各地艺术院校写生实习过程中与很多村落保持着联系。在艺术家们的倡议下,松阳后畲村成为试点村落,迎来复苏更新的“后畲时间”。重新恢复建筑的原貌,安置协调房屋产权所有者达成统一共识,由村集体统一管理、修复和使用权有期限转让。从村到乡到县各级部门和村民齐心协力,整理遴选出14间闲置房屋,邀请浙江大学建筑设计院王晓鸣教授主持建筑改造设计,把其中在溪水边村主任叶占聪家兄弟三人连在一起比较大的房子改建成300多平方米的松阳后舍美术馆。原本杂乱无章、堆放杂物的房屋,根据江南山地民居风格修旧如旧,同时对室内空间进行符合美术展览要求的专业改造。单增教授和他的艺术家同道们的积极参与激发了村民的热情,看到废旧的房舍被逐渐修葺更新,更多村民积极主动把自家闲置的屋舍改造作为艺术空间和民宿。
《中国松阳后舍艺术春季展》汇聚了30多位来自国内外艺术家以及任教于高校老师们的100多件作品参展。展览结合农耕的季节性特点,拟定春季展和秋季展两季进行相关展出,从春华秋实的寓意中获取灵韵,把艺术创作与乡村生活和劳作紧密结合起来,从自然山水中激发艺术家的创作灵感,通过荣誉村民证书的赋予,促进艺术家们形成一种乡村归属和融入。后畲艺术现象先后吸引了CCTV新闻频道、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国家级媒体多次专题报道,引发更多的艺术家和游客关注探访松阳。
单增认为展览也是一种创造。展览在乡村,不止在春秋,乡邻妇孺亦可感知入住古村艺术工作者们的创作。参展画作不拘一格,或随性涂抹,或遂心应物,有大象亦有小形,在大千世界仰天俯地,觉醒观望,见山是山、澄心味象、得意栖形,既触摸视觉图像逻辑,随心入境,又唯心唯物为所欲为,不亦乐乎!2019年恰逢中国新文化运动100周年,松阳后舍美术馆首届春季展以“松竹会心-舍艺后生”为题,开启新时代新乡土新人文的某种叙事,也希望成为艺术管理专业建设的社会服务实践的探索,为无墙学院、乡土学院探索一种道路和途径。
后畲村的共同富裕之路,不仅仅是经济物质的富裕,也是追求文化精神的富裕。自“百名艺术家入驻乡村计划”启动以来,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在村中租赁了修葺更新后的老屋,开设工作室,推动老屋活化利用的同时,又增加了村集体收入,带动村民就业增收。借助艺术家和艺术院校资源优势,以文化艺术的介入方式激发和促进美丽乡村活力的建设,探索乡村美术馆建设与管理和乡村美育共同体新生和成长。介入乡村的艺术项目整合或解构出的新乡土面貌促成一种新时代美学的社会运动,这种美学的乡土文化运动如何实现是值得研究的课题。单增教授以他艺术管理的学术背景深刻的认识到后舍美术馆的建设作为“审美的共同体”原则上是艺术家透过其作品强调它的社会性,这种社会性要求各学科各领域的协调与合作,共同把整个城乡、整个区域的精神当成一件大规模的综合艺术加以考虑,让社会共享视觉造型审美。新乡土艺术项目的建设与管理,它起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一种影响,它是没有迫切利害关系的,人与人之间的共同享用的空间、能让人与他人共存的乐土、能展现个体与多元经验的、承载着人们记忆的、一种既私密又能普遍共鸣的共同记忆之地。在后数字后智能时代一些有社会责任和关怀的艺术家们选择了重归乡土,舍弃原有空泛的都市艺术社区藩篱,回归自然,拓展新时代的新乡土运动。艺术家们不只是在形式上和口头上,扎根后畲的艺术家们以赤子之心踏足田野归宿自然村落,探索未来艺术的可能性。自觉践履和接续当年梁漱溟先生社会改造的乡村之路,通过艺术的介入与共建,孕育在没有格式化的艺术生态中自然自在发展,让艺术回家,让艺术家们摆脱束缚,忘却身份和枷锁融通乡里,与村民一道日出而作日暮而栖,澄明心智,开拓艺术新生,也让全国类似松阳古村的传统村落绽放新蕾,再造曾经的文化乡贤故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