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何广丙
“经企业自主申报、项目评审、公示等程序,第一批44户企业的44个项目获得奖补资金共计2492万元。”近日,随着第一批绿色低碳发展奖补资金落地,四川省眉山市吹响了做强绿色优势产业、推动“制造强市”加速跑的号角。
向改革要动力,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今年以来,眉山市抢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成都都市圈等国省战略机遇,改革创新,锐意进取,从聚焦产业培育、激励企业加快生产等多维度,打出做强优势产业“组合拳”。数据显示:今年1月~8月,该市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机械及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产业等“1+3”产业持续发力,产业规模达到939亿元,占全市工业比重65.8%,新能源新材料产业规模达到597.4亿元,同比增长15.1%,其中锂电产业增长216.3%、光伏产业增长73.5%。一批新经济新产业表现强劲,迸发出蓬勃发展态势。
聚焦产业培育
打出改革创新“组合拳”
疫情之下,如何推动防控、发展两不误?今年,眉山市统筹推进防控、发展并驾齐驱,瞄准“1+3”绿色低碳产业发力,提出了“制造强市”战略,并擘画出5年工业经济翻一番的宏伟蓝图。
蓝图已绘就,如何开局起步?该市将“制造强市”作为首位战略,确定“1+3”产业主攻方向。“为加快产业发展,眉山市大胆改、勇敢闯,强化顶层设计,成立了由书记、市长任组长的制造强市建设领导小组,制定工业(投资)攻坚专项约谈等4个制度,建立‘1+3’产业‘链长制’,由市领导担任‘链长’、市经信局增设先进制造业发展办,为统筹推进产业发展提供专人专班保障。”眉山市有关负责人表示。
为靶向推进产业培育,该市坚持向改革要动力,一方面组织召开4个产业发展联席会,印发年度实施方案,形成“四张清单”,联合成德资编制都市圈制造业发展白皮书、产业链全景图等6大文件,会同成都、德阳、绵阳共同申报国家级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完善产业链“五图七单”;另一方面,规范完善园区主导产业,印发《眉山市重点工业园区主导产业指导目录及产业布局导引图》,成功认定三大省级化工园区,为抢占产业新赛道、精准发力锂电产业市场风口等奠定了坚实基础。
为增强数字经济赋能“1+3”产业力量,该市将原市数经局职能职责整体划入,部分人员转隶市经信局,并创新设立“1+3”产业科室,落实专人专班,集中精力抓产业发展等,不断提升干部队伍抓产业发展的政策水准、专业素养、实战能力和服务水平。
如今,该市杉杉科技、锦源晟等122个工业项目已开工建设,顺应动力、斑布健康竹产业园等76个工业项目已竣工投产,全市正坚持“军令状”亮目标、“季拉练”比干劲、“红黑榜”晒实绩,全力推动绿色低碳产业强势崛起。
做强优势产业
多举措助推产业发展
“为做强优势产业,眉山市把贯彻落实中央‘双碳’政策落地作为主抓手,印发了《中共眉山市委关于以‘双碳’战略为引领推进制造强市加快‘1+3’产业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决定》、链长制工作方案、‘1+3’产业扶持政策,明确产业发展方向、目标、举措和支持政策,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支撑。”眉山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局长彭盆说,为推动绿色低碳产业强链、补链,打造产业发展生态圈,眉山市大力支持集约高效发展、绿色低碳发展、创新赋能发展等,为加快产业承接转移注入了强大动能。
为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眉山建立“一对一”跟踪服务机制,逐一摸排企业生产面临的难点堵点,建立了“一企一策”帮扶措施,并建立了企业梯次培优制度,坚持培优和纾困两手抓,为企业快速落地、推动复工复产等奠定了坚实基础。
如今,该市正抓进度拼经济做增量,开展实施“小升规”专项攻坚行动,充分发挥政策激励作用,力争全年新增规上工业企业达到127户。大干快上推动锦源晟、杉杉等48个拟竣工项目尽快竣工投产,确保新竣工投产项目年内规模突破130亿元,尽快形成更多新产能。
提升产业能级
打造千亿产业新地标
6月28日,四川天赐眉山基地(全球电解液零碳工厂)项目开工。
7月8日,雅保四川年产5万吨氢氧化锂锂电池材料项目开工。
在众多新能源新材料项目密集落地的背后,是该市推动产业聚集发展的创新行动。为提升产业发展能级,眉山市聘请赛迪研究院等专业研究机构,深入开展眉山市锂电、晶硅光伏、绿色化工新材料千亿产业发展研究和《破解“三大难题”再造一个工业眉山》课题研究,初步形成调研成果,为推动三个千亿产业发展、打造产业地标凝聚了动能。
“为进一步夯实产业基础,眉山市落实‘七个一’工作机制,加强‘周调度’‘月通报’;精准招引‘1+3’产业项目,实施‘五未’项目攻坚,加快重点项目建设;力争全年‘1+3’产业规模达到1500亿元以上。”眉山市有关负责人说。
此外,该市坚持把制造业作为强市之基,印发了“十四五”先进制造业发展规划,积极搭建科创平台,天府江东成功认定为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设立省级博士后创新基地1个,培育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1家等,进一步夯实了优势产业发展。
如今,该市正按照“制造强市”部署,围绕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机械及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产业等“1+3”优势产业持续发力,不断拓宽产业发展赛道,为奋力建设成都都市圈高质量发展新兴城市迈出铿锵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