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龚成钰 陈 念
为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巩固脱贫成果,广西武宣县坚持将稳就业工作放在首位,落实落细减负稳岗扩就业各项政策,针对重点群体设立三个专项制度、创新三个“技能培训+”模式、强化三个帮扶机制等就业举措,有效促进就业形式持续向好,以就业激发发展新动能、释放经济新活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不竭动力。上半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5.5%,排名来宾市第一位。其中,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7.0%、9.4%、3.0%。
设立三个专项制度
设立“人社政策中心专户”,建立中心户分片包户制度。选择热心公益、善于沟通的农户作为中心户,“面对面”向包片农户宣传就业和社保等政策。按“基础工作、贡献加分、奖励加分”三个板块给予中心户登记积分,以积分兑换物品或购物券,激发中心户工作热情。目前,该县142个行政村共有2608个中心户,脱贫劳动力外出务工人数30,266人。
设立“就业服务专窗”,建立专窗推送制度。广泛收集就近就业岗位信息,适时更新就业创业政策和企业用工信息。目前,该县455户易地扶贫搬迁户实现就业893人。对通过市场渠道难以实现就业的脱贫劳动力(含监测对象)通过公益性岗位进行安置,7月份安置公益性岗位905人。
设立“就业帮扶车间联系专员”,建立就业帮扶车间联系专员制度。明确联系专员每月走访或电话回访服务帮扶车间不少于1次,通过走访协调解决帮扶车间生产经营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以及用工需求。截至目前,正常运行的就业帮扶车间74家,吸纳就业2782人,其中脱贫劳动力521人,发放带动就业奖补资金12.6万元。
创新三个“技能培训+”模式
实施“技能培训+校企合作”,推进校企对口就业致富。加大职业教育力度,县财政每年投入45万元教材费用,本地学生就读县职业技术学校全部免收书费。探索多种校企合作模式,县职业技术学校与省内外、县内外等多家企业合作,实施订单就业服务,对口就业学生数386人,对口就业率为73.9%,月平均工资达4000元左右。
实施“技能培训+品牌产业”,推进特色产业带农致富。结合重点培育的特色品牌产业武宣红糟酸,与广西科技商贸高级技工学校合作开展技能培训,提升创新武宣红糟酸制作技艺。举办创业大赛,动员有创业激情的企业参赛并向上选送技能项目,既宣传唱响武宣特色产品,又带动务工就业。2021年,武宣红糟酸生产企业增至近百家,年销售约9万坛,产值约800多万元,带动约3000户农户增收致富。
实施“技能培训+自主发展”,提升技能增强发展能力。围绕八桂系列劳务品牌开展针对性技能培训,依托来宾市惠工职业培训学校、广西科技商贸高级技工学校等5所职业院校和职业培训机构,开展传统螺蛳粉烹制、母婴护理(月嫂)、家政服务员等7个项目培训,提升劳动技能水平,增强就业能力。截至7月底,全县共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十七期569人。其中脱贫劳动力88人。
强化三个帮扶机制
为了加大政策帮扶,激发就业活力,出台《武宣县2022年脱贫劳动力稳岗就业若干工作措施》。对在该县备案的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为本县重点企业推荐脱贫劳动力按满1个月、满3个月、满6个月计算,分别给予服务机构300元/人、600元/人、900元/人补助。在县内各企业务工脱贫劳动力给予每人500元/月劳务补助,在省外务工的脱贫劳动力,按实际票价给予不超过800元的一次性交通补助。政策执行2个月后,外出务工人数增加1011人,脱贫人口8月份工资性收入较5月份增长22.11%。
丰富岗位对接新方式,畅通就业渠道。通过官方微信公众号、“武宣招聘网”微信公众号及“信熙职聘”小程序,实施“互联网+求职”,为求职者与企业提供“不打烊”在线服务。开展直播带岗活动1场,14家企业参与直播,收到求职简历635份,参与直播观众3万余人。启动“记者带你走企业”节目录播,帮助6家本地企业录制招工宣传视频。设立武宣人才市场,引进广西协运人力资源管理有限公司负责运营,2022年上半年,为县内企业解决用工568人。
聚合帮扶力量,加强就业监测预警。给予帮扶干部每户脱贫户100元入户帮扶经费,组织帮扶干部、驻村工作队、村干部等持续开展人口务工信息动态摸排更新工作。对返乡回流人员,村干部立即入户调查,有就业意愿的进行岗位推送;对有劳动能力的务农人员搭建零工就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