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安 宁
当看到“三年来共深入基层一线开展调研352人次、2089天”这样的数据时,不少人会以为这是一支颇有规模的队伍。实际上,这是国家发展改革委评估督导司内20余位同志的汗水与努力,平均每位同志调研18次、104天,特别是在疫情的持续影响下,这样的调研频率殊为不易。
调查研究是落实党和国家事业的基本功,是我党做好工作的“法宝”。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调查研究工作。中央八项规定第一条即是要改进调查研究。国家发展改革委党组高度重视调查研究工作,对如何开展好调查研究多次作出重要部署。
“做好重大战略规划、重大政策、重大工程的评估督导离不开深入扎实的调查研究,可以说,调研工作是评督司的安身立命之本。”评督司司长王青云告诉记者,全司高度重视调研工作,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调查研究工作的重要论述为根本遵循,认真贯彻委党组关于做好调查研究的系列部署,把调查研究贯穿于工作决策和执行的全过程,务求实而又实、细而又细,用数据说话、用事实说话,为做好评估督导工作奠定坚实基础。记者了解到,目前,评督司调研工作已形成“预研、深蹲、实查、连心、求效”等5方面25项具体做法。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据介绍,评督司在调研工作前会先进行预研,精心设计调研方案、全面收集相关材料、有效组织调研力量,为正式调研预热、夯实工作基础。
功夫下在平时,看似密集紧张的调研,其实打的都是有准备之仗。“对标对表、学深悟透党中央决策部署是调查研究的前提和根本。”评督司副司长吴君杨表示,在调研前认真学习、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在相关领域的重要论述和指示精神,准确把握党中央、国务院的重要决策部署,是每位评督司干部的必备功课。如此一来,才能精准锁定调研“靶向标”,把准工作方向,高站位、宽视角地开展调研工作。
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作涉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诸多方面,这也使得评督司的调研足迹要踏入不同政策领域,面广点深。记者了解到,为提高全司干部业务素质,评督司创新设立了“学习课堂”“博研学堂”“评督学堂”“分享茶座”等集体学习活动,邀请“发改英才”作专题报告,积极开展内部学习,主动求师其他业务司局,在交流探讨中做到“精通十八般武艺,学会各门派功夫”“一人精、全司懂”。
“为避免坐而论道、脱离实际,评督司在每次调研工作开展前注重把案头研究做深入、做扎实,做到在案头而知全局。”评督司综合处副处长汤丁介绍,就是要全面梳理相关材料,利用已有工作基础和信息化手段,高效建立资料库,并对庞杂资料精细化分类和总结提炼,加深理解认识,保证在调研前对相关领域业务内容、工作机制、预期目标等了然于胸。
然而,面对重大战略规划、重大政策、重大工程等涉及面广、内容复杂、工作量大的评估督导,仅靠全司人手依然显得不足,如何弥补人员有限的问题?答案藏在“借力”的智慧中。评督司高度重视将外脑外力有效转化为支撑力量。
一方面是用好委属单位专业力量。据了解,评督司结对的委属单位是全委司局中最多的之一,达到了15家;与委属单位联合开展调研的频次也是最高的之一,成立3年来已与20家委属单位联合开展调研工作,委属单位142人次参与其中。另一方面是动员多方力量混编支持。针对不同调研,有针对性地吸纳高校智库、研究机构、行业协会、行业重点企业专家参与,确保每个调研工作组都有足够的专业人才支撑。“近3年来,我们与评督司紧密结对,合作开展了多项联合调研和理论研究,这让我们的理论研究与政策实践有了紧密结合的纽带,一些观点和意见建议也被采纳到了评估督导报告中。”宏观院体改所副所长史立新说。
深蹲细探急难愁盼
基层是最大的课堂,群众是最好的老师。“实际上,这也是我们党搞调查研究所沿用的好经验:始终真诚倾听群众呼声,多干让人民满意的好事实事。”评督司副司长楚琪介绍,评督司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开展调查研究,不怕触及矛盾,敢于正视问题,把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作为第一导向,深蹲点、听民心、“挖”实情,力求找准急难愁盼问题。
评督司成立之初,国家发展改革委党组书记、主任何立峰明确表示,抓好易地扶贫搬迁监管是评督司最重要的工作之一。为了发现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中真正的关键问题所在,司领导“巡岗”指导开展蹲点式调研,找准群众最盼、最急、最忧的问题,发现工作堵点、难点、重点和突破点,找到破解难题的办法和路径。牵头处室评督三处获得了“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称号。
——蹲得住。在易地扶贫搬迁监管调研工作中,评督司集中开展了四轮蹲点调研,足迹遍布11个省区13个旗县,既登上了海拔4000多米的雪域高原,又深入大凉山直过民族腹地,走访安置点208个,入户685户,平均蹲点时间14天,最长达18天。“许多搬迁群众之前住在交通不便的山中,为了求证搬迁户的旧房子有没有拆掉,我们会徒步数小时前去核查。车到不了,但没有脚到不了的地方。”多次参与易地扶贫搬迁监管巡查的国家地理空间信息中心科研处副处长王铎告诉记者。
——沉到底。评督司一位青年干部告诉记者,全司仅2021年就深入20余个省区市、152个县(市、区)、200多个乡镇进行直插一线的实地走访,收集基层生产生活情况的第一手详实数据,而这还是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下见缝插针进行调研的数据。
——解剖全。司内同志用“抽丝剥茧细解麻雀”来形容调研的过程。在北方地区清洁取暖这一重大民心政策工程中,调研组共赴9省市100多个乡镇,暗访2省57个村庄200余户群众,收集到大量关于清洁取暖的情况、问题、数据、案例和各方意见建议,为调研分析提供精准路径。
用脚步丈量出来的调研才有泥土气,有群众声音的调研才有说服力。评督司调研的地方,不少是乡村一线和贫困地区,群众文化水平不高,很多人普通话都不会讲。“针对这一情况,司领导每次调研出发前必嘱咐相关同志,要讲老百姓讲的话,不要讲‘官话’,这样老百姓听不懂、也不会讲真话。”评督三处青年干部赵霖告诉记者,为此评督司专门建立与群众谈话的白话清单,把“机制、收入、程序、工作”这些词变为“这个怎么办的”“挣多少钱”“需要你做些什么”“在哪忙活”等老百姓一听就懂的话,到了当地还要学几句老百姓常用的“土话”,真正学会与企业工人、群众聊天。
对于基层调研,评督司干部们都有一个深刻感受,就是当以心换心真诚沟通,与企业和群众围一张桌子、坐一条板凳时,总有唠不完的嗑,在这交心中也才能真正了解他们的所难所盼、所急所怨。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企业和群众“打开了话匣子”,调研组面对他们反映的问题也一定要“打破砂锅问到底”。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开展调查研究,就要奔着问题去,做到有的放矢。为真正把实情“挖”出来,评督司在多项调研任务中创新了“三结合”的工作法:
——技筛人查相结合。评督司通过智能化“穿透”及高效率“摸排”,结合技术发现和人员实地查看,有效提高了调研的“靶向性”。
——座谈访谈相结合。多开“热烈茶话会”“重点上门会”“个别访谈会”,聊深聊透真实情况。如在物流降成本调研中,为真正把一手情况摸上来,多路调研工作组到港口、铁路货运站、物流园区与操作人员、货运工人、卡车司机实地了解费用成本情况。
——明察暗访相结合。评督二处青年干部杨守伟介绍,在开展暗访调研时要努力做到不露声色之“暗”、出其不意之“突”、精准高效之“快”、灵活机动之“活”,既确保常规访谈做深做实,又务求暗访突击出奇制胜。
对症下药务求实效
一语不能践,万卷徒空虚。“不以解决问题为目的,调研就失去了意义。”评督司副司长戴三娥坦言,衡量调查研究开展得好不好,关键要看实效。遇到“难啃的硬骨头”,就要拿出“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这体现着党员干部的担当作为。评督司通过对调研掌握的情况进行深入分析研判,揭示问题短板、精准提出意见建议,推动问题真整改、推动纠偏促提高、推动政策提效能。
“在调研中发现很多问题在一些地方反复出现,想要整改落实到位,就得深入了解到问题背后的‘病根’。我们开展多轮监管巡查,就是为了找病灶、除病根,强化整改落实,确保整改到位。”评督一处四级调研员姚斌杰告诉记者,评督司先后联合主管司局约谈,下发各类问题整改及线索核查通知,并及时开展“回头看”,确保问题得到有力解决。
正确的决策离不开调查研究,正确的贯彻落实同样也离不开调查研究。为确保政策得到有效落实,评督司还及时总结经验、跟踪问效,对落实不力、不当的行为做法及时纠正纠偏。比如,在煤矿安全改造专项调研时,评督司对上千个项目进行多维度、结构性分析,推动煤矿安全生产水平提升。再如,在北方地区清洁取暖评估中,提交的评估报告得到国务院领导同志重要批示,有力推动相关政策优化完善,切实维护了人民群众的利益。
没有调研就没有发言权。正是通过一次次调研,评督司干部们将调查研究的经验和结论转化为有针对性、能落地、真管用的意见建议,推动着政策文件不断改进优化。其中,通过天然气储气设施建设督导调研,研究提出9方面18条具体建议并转化为政策文件下发,推动储气设施建设进度不断加快;通过物流降成本评估,提出的意见建议,被吸纳写入《“十四五”现代物流发展规划》等重要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