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李宏伟
□ 王亚海 牟 鑫 赵晓花
八月的临洮处处洋溢着丰收的气息和喜悦。走进甘肃省定西市临洮县漫洼乡高原夏菜示范种植基地,西红柿、芹菜、辣椒等各种蔬菜喜获丰收,乡亲们正穿行在蔬菜田中,采摘、分拣、装车……忙得不可开交。
看着自家种植的毛芹菜装上运输车,漫洼乡新窑村村民许有福喜笑颜开:“去年开始,我们通过贷款承包了蔬菜大棚种植芹菜,在科技特派员的指导下,芹菜长得非常好,今年价格也好。”
许有福一家是临洮“三位一体”综合改革的众多受益者之一。临洮县积极探索推行农民专业合作、供销合作、合作金融“三位一体”的农村产业发展综合改革,盘活农村土地资源、构建合作金融、强化供销服务三管齐下,开启了临洮现代农业和乡村振兴蓬勃发展的新征程。
盘活土地资源唤醒农村发展活力
临洮县地处洮河下游的黄土丘陵区,县内丘陵遍地,全县虽然有耕地180余万亩,但平均每块耕地面积只有1.23亩,户均地块都在9块以上。
土地碎片化加上农民收入较低,村民一度纷纷进城务工。针对这一问题,临洮县建立农民产业合作体系,从根本上盘活土地资源,唤醒农村新活力。
要盘活,先整合。为整合土地资源,临洮县在18个乡镇组建由村党支部书记担任农机服务队队长的农机服务队52支,在全县323个行政村全覆盖创办由村“两委”班子领办的富民产业合作社,通过撂荒地托管服务、耕种收全覆盖机械化托管服务以及“合作社+农户”的土地流转模式,加快碎片化土地治理,推进了农业规模化生产。
临洮县副县长张会平介绍说,合作社采取“机械入股、统一派工、单机核算、定点维修”的方式,为群众提供耕种收全覆盖农业机械化服务,有效破解了群众“在家种地收益低、种地务工两难顾”的问题。
据统计,截至目前,该县托管和流转土地达3.52万余亩。土地资源的整合为农业生产的规模化和机械化打下了坚实基础。“今年临洮县机械化耕整地85.91万亩,机械化播种面积63.56万亩,小麦机收面积达到了70%以上。”临洮县农机中心主任康维东说。
构建合作金融激活产业发展动力
经济是肌体,金融是血脉。乡村振兴、产业发展离不开金融的“滋养”。
时间回到2019年春天,辛店镇石郭家村村民郭建武谋划着通过种植大棚蔬菜来增加收入,但当时他连大棚的承包费用都拿不出来。
“想发展产业,没有启动资金。想扩大规模,后续动力不足。长期以来,临洮县农村金融网点覆盖率低,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滞后,群众贷款难。”临洮县政府金融办副主任杨景璟坦言。
针对这一问题,在“三位一体”综合改革中,临洮县成立金融工作办公室,并在18个乡镇全部成立了金融工作站,在323个行政村全部组建了金融工作室,构建形成了县、乡、村三级金融服务组织,畅通了农户发展生产的融资贷款主体渠道。
在此基础上,临洮县依托全县11.23万农户大数据建立了农户金融信用体系,通过农户申请、入户调查、评级授信等程序和大数据分析,建立了农户金融信用体系,通过信用“变现”来解决农民生产资金短缺的问题。
没有任何抵押担保,郭建武凭自己的“信用”便成功拿到了3万元的贷款。有了这笔启动金,郭建武一次性包种了6座大棚。半年后,郭建武脱贫摘帽;一年后,郭建武盖了新房……
如今,在临洮县全覆盖的合作金融服务体系构建下,没有常规商业担保贷款资格的普通农户只要符合相关条件,就可以简便快捷地拿到贷款,发展种养殖。
截至目前,临洮县共评定信用村110个,完成金融授信4.38万户32.13亿元,实实在在解决了群众“无米之炊”难题,为农村产业发展注入了动力。
强化供销服务搭建便民服务平台
生产规模扩大了,资金保障到位了,但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畅通销售渠道同样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三位一体”改革中,临洮县构建起“县供销公司+供销联盟+村级供销合作社”的供销服务体系,组建了临洮新供销物流服务有限公司,实现了供销合作组织行政村全覆盖。
2019年9月,临洮县依托阿里巴巴钉钉系统,搭建了“数字临洮——‘三位一体’为民便民合作服务平台”,打造可为农户提供农资直供、种养技术指导、融资贷款等于一体的线上组织体系。
线上数字化组织体系和线下供销合作服务体系完美结合,使临洮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之路更加顺畅。
“农资下乡”有了快车道,“农产品进城”就更得加快步伐。为拓宽全县农产品销售渠道,临洮县瞄准直播电商,扩大网上销售。2020年初,临洮县与阿里巴巴在辛店镇康家崖村联袂打造了西北第一个数字乡村产地仓,有效解决了全县农产品销售问题。
“这一产地仓为电商创业者提供一站式、保姆式服务,有效解决了找包装、找营销素材、找营销流量、找物流等问题。”临洮县电商发展中心主任何志伟说。
临洮县委书记许树德表示:“我们积极探索推行‘三位一体’农村产业发展综合改革,有效破解了产业发展、农户增收、乡村治理等难题,走出一条产业发展助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路子,让老百姓享受到了改革带来的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