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聚焦

坚持绿色低碳发展 推进绿色制造体系建设

——甘肃绿色制造体系建设路径研究

推进绿色制造体系建设路径图

□ 孔月月 陈晓蓉

全面推行绿色制造,是实现工业绿色低碳发展的必由之路,是破解工业化导致的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失衡问题的根本之策。甘肃省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全面统筹推进绿色制造体系建设,提出《甘肃省绿色制造体系建设实施方案》。计划在钢铁、有色、化工、建材、轻工、装备制造业、陇药等7个重点行业建设10个绿色园区、20个绿色工厂,开发100种绿色产品,创建基于各行业或区域特色的10条绿色供应链。目前,全省获批国家级绿色园区6个、绿色工厂51家、绿色设计产品13种、绿色供应链示范企业1家;省级绿色园区5个、绿色工厂105家、绿色设计产品16种、绿色供应链示范企业3家。

甘肃省绿色制造市场化推进机制基本完成,绿色制造公共服务平台初步建立,重点行业绿色供应链管理体系初步形成,专业化绿色制造服务机构初具规模。与2015年相比,传统制造业的物耗、能耗、水耗、污染物和碳排放强度均显著下降,重点行业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下降20%,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75%,形成了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发展模式。

甘肃绿色制造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是绿色制造体系建设覆盖范围较窄。2021年,甘肃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037家,国家级绿色工厂51家,仅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的2.5%。甘肃绿色产业受限于发展基础、产业布局、上下游产业配套企业等各方面因素,导致目前甘肃绿色产业链存在体量小、核心竞争力不足、配套企业水平参差不齐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全省绿色制造体系的建设和提升。

二是企业对绿色制造体系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够。甘肃企业绿色化进程处于“大企业唱戏,中小企业围观”的尴尬局面,部分制造企业的经营管理理念相对滞后,且绿色制造成本较高,企业主动性不强,尚未将绿色制造列入企业发展战略。革新生产工艺、研制绿色新产品、运用先进的绿色化设施,短期成本投入相对较大、收益期相对较长,导致企业主动实现绿色化改进提升的意愿不强。

三是绿色制造示范企业的动态监管不全。在绿色制造公共平台上,进入绿色制造名单的企业会对本企业的绿色制造情况进行自我声明。但从全过程角度看,目前没有对已列入绿色制造公告名单的企业建立起动态监管机制,绿色制造的闭环没有形成,有些企业上了绿色制造示范公告名单,成为当前绿色制造体系的示范标杆,但是后续发展由于监管不到位,此后能否一直处于绿色制造领先水平尚不可知。

四是绿色制造相关激励政策联动性不强。甘肃省对现有绿色制造体系建设示范名单企业给予了资金奖励,但能够获得支持或奖励的企业仅为少数领军企业,由于缺少稳定、普适的绿色金融政策,仍难以调动广大企业参与绿色制造的热情。绿色制造激励政策与其他政策的联动性不强,政府采购、技术创新激励等政策对绿色制造的推动作用没有形成合力。

五是绿色制造产业发展水平不高。支撑甘肃省推进绿色制造发展的核心产业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企业规模总体较小,产业相对分散。部分工业企业以传统产业为主,处于中低端环节,节能环保、生物技术和医药、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仍处于培育期。高新技术产业占比与先进地区相比仍有差距,虽然科技创新活力持续增强,但创新投入特别是研发投入仍显不足,制约了企业绿色转型发展。

推进甘肃绿色制造体系建设路径

构建良好的绿色制造标准化生态是推进甘肃省绿色制造体系建设的重要实施路径。推进绿色制造体系建设工作要以标准为核心,以应用和创新为牵引,以政产学研用协同为手段,以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为目标,通过构建良好的标准化生态,进而形成推进绿色制造体系建设的实施路径。

从绿色制造标准化生态出发,推进绿色制造体系建设实施路径的关键要素可以概括为以下四点:

第一,健全一条绿色制造标准化产业链,以标准研发、试验验证、成果转化、应用推广和创新发展为主线,辐射至各产业链成员,实现标准化价值共享和最大化。

第二,打造一个汇聚政产学研用的综合主体,政府统筹协调和规范管理,企业主要参与和积极实践,高校研究技术和培养人才,研究院所和行业组织归口主导和促进成果转化,绿色制造供应商应用实施和促进市场转化。

第三,构建一个产业、技术、标准相互融合的体系,建立以标准为核心的和谐共生关系,相互渗透、互为支撑、互为动力,标准与技术创新同步,技术驱动产业进步。

第四,形成一个动态内外监管机制,在绿色制造示范企业名单发布的同时,为标杆企业持续发挥好引领作用做好各项部署,形成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的闭环。

推进甘肃绿色制造体系建设对策建议

绿色制造体系建设是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推进实施制造强国,加快工业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保障。推进绿色制造体系建设有利于规范引领工业企业绿色低碳转型,推动工业节能与绿色发展。

贯通绿色制造激励政策。实行绿色制造政策联动,发挥好目前政策“组合拳”的作用,将更多绿色产品纳入政府采购目录,为企业的绿色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提供绿色信贷与金融支持。建立企业绿色信息公开披露制度,制定绿色融资项目评价规范,创新绿色金融产品,通过为绿色企业授信、绿色保险、绿色信贷等多种途径,扶持企业绿色转型。贯通联动激励政策,不断加强环境保护立法、司法及执法,严厉打击环境违法企业,激发企业进行绿色制造示范、不断提升绿色制造水平的活力。

加快绿色制造标准供给。完善绿色制造的技术标准与管理规范,依托行业协会,对现行节能减排、清洁生产、环境保护等行业标准进行全面清查和评价,清理重复设置、目标错位的标准。借鉴国际经验,尽快建立绿色技术、绿色设计、绿色产品的行业标准和管理规范,积极参与绿色国际标准的制定,推动中国绿色标准国际化。配合绿色标准体系建设,在“能效领跑者”制度基础上,制定实施“绿色领跑者”制度,增强绿色标准的引领带动作用。

深入推进工业结构调整。加大财政税收扶持力度,创新激励手段,将规划的重点领域作为构建绿色制造体系的突破口,与智能制造协同配合,大力发展绿色装备制造等具有带动性、示范性的产品,以及绿色化工、再制造等附加值高、应用广的绿色产业,加快培育新的绿色增长点。深入研究绿色产业的发展规律和市场化前景,创造适合绿色制造的商业模式;总结绿色园区试点经验,推动理念创新和绿色技术应用,带动传统产业园区向“绿色生态工业园”转型。

扩大绿色制造体系建设范围。加强甘肃省绿色制造示范企业的培育和认定,在全省企业中积极培育和树立技术创新先进典型,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引导更多企业强化能力建设。有序推动碳达峰碳中和,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逐步形成清洁能源产业一体化规模化发展格局。扩充参与绿色制造体系建设的企业范围,调动央企、大型集团化企业参与绿色制造体系建设的积极性;发挥绿色供应链龙头企业的引领作用,推动供应链上的中小企业建设绿色工厂。

激发企业绿色制造内在动力。引导企业加大力度、加快推进绿色产品关键问题突破及产业化,填空白、补短板、抢站位,持续提升产品绿色化水平。鼓励企业在原料选用、生产、销售、使用、回收、处理等各环节,考虑能源资源消耗、环境影响度、可回收利用等多维度耦合影响,开发出能源消耗小、资源消耗少、环境友好、可靠性高、寿命长、可回收利用率高的绿色产品。发扬企业家精神,压实主体责任,积极引导企业将绿色低碳的发展理念应用到生产经营的全过程中,推动企业主动担当,实施绿色创新、实现绿色转型。

提升绿色制造发展水平。突出甘肃省国家级绿色园区示范带动作用,重点发展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向主导产业鲜明、产业链条延伸、综合配套完备的方向发展,建设具有国内乃至国际影响力的园区品牌。重点培育绿色化工、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大数据、新能源等产业,突破工业绿色转型关键技术,创建绿色工业园区、绿色供应链,支持全省企业建立资源、环境、安全、能源体系的绿色管理体系。针对绿色设计、环保材料、绿色工艺、废旧产品资源化等领域,重点突破产品轻量化、模块化、集成化、智能化等绿色技术,支持绿色低碳技术的试验示范,以技术引领绿色生产方式革命。

建立绿色制造全过程监管制度。继续推进重点急需标准的制修订和复审工作,在现有的绿色制造示范企业事前事中审查基础上,完善事后动态追踪管理,探索建立全过程管理制度。明确监管责任主体,避免出现监管真空。除了企业的自我声明,继续通过信用中国、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对企业的合规性进行定期检查抽查,对进入公告名单后又出现处罚记录的企业,必须建立退出机制进行动态调整。

建立绿色制造企业梯次培育机制。探索建立“市级-省级-国家级”绿色工厂培育库,健全梯次培育工作机制。通过建立以绿色工厂为重点的梯次培育机制,在纺织、食品、钢铁、建材、机械、化工、电子信息、高端装备等重点领域、优势产业中选择一批工作基础好、代表性强的企业,加快创建用地集约化、原材料无害化、生产洁净化、废物资源化、能源低碳化的绿色工厂。鼓励县市区建立绿色制造体系梯次培育机制,出台配套激励政策,加快本地绿色制造体系建设,为甘肃省提升绿色制造体系建设质量和水平提供良好支撑。

(作者单位:甘肃省工业经济和信息化研究院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研究所)

2022-09-02 ——甘肃绿色制造体系建设路径研究 1 1 中国改革报 content_51995.htm 1 坚持绿色低碳发展 推进绿色制造体系建设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