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 慧
文化数字化带给人们越来越多美好的体验。故宫博物院的“云游故宫”让您足不出户便可欣赏到数字文物库中83,005件艺术珍品,王希孟《千里江山图》的每个细节会让您从心底升起无数个“赞”;中国美术馆App全方位展示国内外艺术大师的精品力作,现实主义、印象派、野兽派、新艺术、抽象派等流派作品引发您“瞳孔地震”;《三星堆奇幻之旅》制作了古蜀王国的奇幻场景,让您沉浸式体验探索考古现场,近距离观赏文物细节之美;云端大合唱让您一展歌喉、放飞自我;近日入职国博的首个虚拟数智人“艾雯雯”则以丰富的知识储备和互动技能吸引您的目光……
很高兴见到这些曾经因为种种限制只出现在想象中的画面。当文化遇到科技,便碰撞出无数绚丽的“火花”。这无数的“火花”已成为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有效途径和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2021年,我国数字经济总规模超过45万亿元。其中,数字文化产业作为数字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迅猛。
已知的世界已很精彩,未知的世界更令人期待。在近日举行的“央博”数字平台建设启动仪式上,有这样一个声音吸引了很多人的注意:在这里,您将拥有自己的数字化身;在这里,数字世界的展览永不闭幕;艺术家可以在3D空间创建自己的个人展览,展示最新的作品;收藏家可以在这里创建自己的数字市集、炫藏品、结新交……
相信离那一天的到来也不会太久。随着数字化时代来临并日益发展,我国文化传播的方式方法将更加多元。数字技术的应用场景深入到社会的各个层面,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而这也是国家发展文化产业一直以来的努力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衡量文化产业发展质量和水平,最重要的不是看经济效益,而是看能不能提供更多既能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又能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文化产品。”
因此,从《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从文化的资源、生产、传播、消费实现全面数字化,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产业促进法(草案送审稿)》提出推动文化资源数字化分类采集、梳理文化遗产数据、标注中华民族文化基因;从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推进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和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到《文化和旅游部关于推动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部署互联网、超高清、VR/AR、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在文化产业领域的创新应用;从《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提出到“十四五”时期末形成线上线下融合互动、立体覆盖的文化服务供给体系,到《关于推进对外文化贸易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积极培育数字电影、数字动漫、数字出版、线上演播、电子竞技等领域出口竞争优势……一系列利好政策的出台,为文化与数字技术的深度融合注入了不竭的动力和活力。
用数字化的方式对传统文化进行保护、传承与传播,使整个中华文化全景得以呈现。通过努力让中华文明数字化成果全民共享,随处可见,不仅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手段,也是文化强国的必经之路。同时,用数字化的方式创造着我们向往的生活,用完全不同于传统模式的文化内容刷新着大众的认知,用一种令人惊叹的方式促进文化内容的繁荣兴盛,我们都乐见其成并期待早日相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