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视野

全面深化“1+3+X”基层治理模式

吉林省长春市双阳区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取得新成效

双阳区——全国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示范区

双阳区位于吉林省中部、长春市区东南部,是“中国梅花鹿之乡”,下辖4街3镇1乡,134个行政村,1286个自然屯。

为有效破解党的工作“沙滩流水不到头”,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提升村屯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能力,双阳区创新实施“1+3+X”基层治理模式,“1”,即一个由党支部统一领导的管理架构,组织领导屯(组)党建和屯务工作;“3”,即由屯委会主任、综治协管员、妇女委员3名实职委员组成的屯委会,负责管理本屯(组)各项事务;“X”,即由若干名热心公益事业、有威望的老党员、种养大户、致富能人、合作社负责人等志愿者组成的义务委员队伍,参与屯组各项工作。目前,全区屯党支部、屯委会实现全覆盖,屯委会委员3760人,志愿者1.3万人。

2019年双阳区获批开展国家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示范建设工作后,紧紧依托“1+3+X”人员队伍体系,持续丰富“1+3+X”模式内涵,充分发挥屯组党支部、屯委会主任、综治协管员、妇女主席和广大志愿者作用,推动乡村自治、法治、德治相互融合,乡村治理水平大幅提升,乡村各项事业全面发展。双阳区两次在农业农村部举行的会议上交流乡村治理创新典型经验;太平镇小石村、齐家镇张家村、鹿乡镇信家村被确定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双阳区“1+3+X”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提升乡村治理能力》入选第三批全国乡村治理典型案例。

突出联防联控,疫情防控扎实有效。双阳区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充分发挥“1+3+X”成员组织带动作用,动员一切可以动员的力量,快速阻断了农村疫情传播链。迅速集结抗疫队伍,组建了一支近万名农村志愿者“红马甲”队伍,积极投身站岗值守、核酸检测、人员排查、民生保障、备春耕生产等服务群众工作中,同心战“疫”、共克时艰。疫情发生后,全区近2000名屯党支、屯委会成员始终坚守一线,配合村级组织全员核酸检测、自测试剂发放、返乡人员排查等疫情防控工作,牢牢筑起了守护群众健康的联防联控新防线。全力破解备春耕难题,围绕部分农民不能及时返乡种地实际,党支部、屯委会组织群众自发开展备春耕互助,帮助屯邻购进种肥物资,保证及时播种,做到了疫情防控和春耕生产“两不误”。

突出自治法治,矛盾纠纷及时化解。依托“1+3+X”基层治理模式,设立村屯“矛盾调处工作站”百余个,同“百姓说事点”实现资源共享,遴选基层信访矛盾调处志愿者7600余人,注重用法理、亲情、感情去化解邻里矛盾和屯内纠纷。配齐法治指导人,鼓励“1+3+X”成员提高法律水平,为农民提供法律咨询、指导等服务,扩大必要知识知晓度。培育法治带头人,引导“1+3+X”成员中屯综治协管员带头遵守法律,真正发挥表率作用。培养法治明白人,通过普法教育培训,率先引导“1+3+X”成员知法用法,重点维护妇女儿童等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配强法治调解人,充分发挥“1+3+X”成员在屯内威望高以及人熟、地熟、情况熟的优势,依法调处化解基层矛盾。截至目前,累计服务群众6400余人次,调解矛盾纠纷780余个,为群众进行政策解答问题3200余个,引入法律途径化解纠纷480余件,免费为群众提供法律帮扶340余人次。

突出创业创富,乡村产业提质增效。围绕双阳区“一带三核两翼多点”布局发展乡村产业,充分发挥“1+3+X”成员领富带富“主心骨”作用,促进农民增收、推动乡村发展。积极推行“屯党支部+产业”“屯委会+合作社”“致富能人+贫困户”等模式,选育培养乡村产业指导员、新型经营主体指导员、农技推广员、土地流转服务员充实到“1+3+X”治理模式人员中,为乡村富民产业提供人才、技术、经营等方面的支持。坚持一屯一业、一屯一特,积极引导“1+3+X”成员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农业、庭院经济、农村电商等特色产业,涌现了一批返乡在乡创新创业的带头人,基本实现了“建一个队伍、兴一项产业、活一地经济、富一方百姓”目标。近三年来,培育“一品屯”157个、特色一条街149个,培养农村致富带头人1300余人、有致富项目的党员700余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1085个、吸纳社员1.6万人,带动贫困户脱贫200余户。

突出巡察督查,监督体系全面形成。为充分发挥巡察密切联系群众纽带功能,双阳区依托“1+3+X”创新基层监督模式,在全省率先建立屯级巡察工作联系点,架起巡察监督与广大群众监督的“新桥梁”。突出网格监管,将双阳区细化分解为16块监督网格,把重要区域、交通枢纽、民情复杂的屯组作为政治监督穴位逐一设点连接,形成全面从严治党监督经络,确保巡察工作联系点监督辐射全覆盖、无死角。选用党性强、想监督、能成事、威望高屯内人员为巡察监督信息员,目前全区巡察工作联系点中共有老党员57名,退休基层干部18名,致富带头人员140名,巡察监督信息员中40岁~60岁的中坚力量达433人。注重工作实效,完善了《关于强化群众监督的意见》《巡察整改监督销号机制》等配套制度,编制了巡察信息监督员工作手册,在具体工作中,发现和解决了“村务不公开”“河套高杆作物处理”等落实上级政策不深不透、群众身边急难愁盼问题300余个,接待诉求群众近千人,助推全面从严治党监督力量在田间地头生根发芽。

突出走深走实,乡风文明蔚然成风。紧扣精神文明建设,突出“1+3+X”的文化引领,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飞入寻常百姓家。双阳区深度融合屯组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活动、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群众性文体活动等内容,推动文化成为推进乡村德治的强力“催化剂”,真正让乡村治理动起来、活起来。依托屯党支部,建设“1+3+X”文化服务中心40余个,配备了乒乓球台、篮球架、健身器材等配套设施,为群众活动提供便利条件。组织文化馆、评剧团、图书馆深入屯组10余次,开展文艺人才培训,为屯组储备人才2000余人,目前屯组文艺人组建花棒秧歌、广场舞、文艺演出等队伍达到40余支,引导群众从“麻将桌”走向小广场,活跃了群众的文化生活、推动了屯组精神文明建设。同时,在“1+3+X”人员中培育了一批理论宣讲骨干、草根宣讲员,开展座谈会、报告会、面对面交流会等近百场次,弘扬时代精神、普及农业知识、传播乡村文化,传递了文明健康、和谐向上的“时代声音”。

突出常态长效,巾帼引领扮靓乡村。注重发挥“1+3+X”中妇女同志作用,在全区成立党支部的893个屯全部成立了屯妇联,增兼职副主席393人,执委人数提高4.1倍,组建巾帼志愿者服务队1229个。按照“有固定的活动场所、有开展活动的必要设备、有健全的管理制度、有丰富多彩的活动、有专兼职工作人员”的“五有”标准建设屯妇女之家,把“乡村振兴、妇女先行”作为农村妇女工作的载体,充分发挥屯妇联主席、副主席、执委等 “半边天”优势,在生态环境保护、千村示范建设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坚持“区乡村屯”四级妇联组织联动,建立健全“网格化”“片区制”,以及包室内干净、包院内整洁、包门前卫生、包绿化美化、包无私搭乱建的“五包”环境长效机制,常态化开展最美家庭、美丽庭院干净人家、好家风、好家训等活动,引导广大妇女投身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近年来,共举办“最美家庭”等评选活动800余场次,表彰双阳好人、好婆婆、好媳妇等典型3000余人,“美丽庭院、干净人家”评选表彰大会44场,打造引领示范村20个、美丽庭院16,500个、干净人家32,500个。

突出试点示范,引导群众广泛参与。结合双阳区实际,在“1+3+X”治理模式中引入图表化“积分制”,着力增强群众参与基层治理的主动性。科学制定方案,试点村、屯党组织制定简单易行的“积分制”方案,积分对象为本村居住的村民和外来居住的非本村人员。精心谋划内容,村、屯组织村民以家庭为单位,自愿报名参加积分活动,将遵纪守法、人居环境、勤劳致富等八大类积分指标,以及志愿活动、表彰奖励、否决项目等指标设定为具体分值,家庭积分可在乡村积分超市等场所兑换相应物质奖励,家庭平均积分在全村排名靠前的优先享受各级各部门政策扶持。双阳区自推行积分制以来,用积分积出乡村新风貌,群众参与党务村务热情不断高涨,乡村治理成效不断提升。

突出制度制定,治理效能充分显现。双阳区将“1+3+X”基层治理试点示范工作纳入区财政预算,有力保障基层治理工作高效开展。每年按每名人口8元的标准为屯委会成员拨发工作补贴,每年为每个屯委会安排500元活动经费,每年从党费中为893个屯党支部每个屯党支部列支400元党建工作经费。近年来,全区累计投入超过1300万元。坚持引领带动,2021年召开全区“1+3+X”基层治理表彰大会,对全区基层治理工作先进单位、先进个人进行了表彰,奖励资金78万元。同时,将试点示范工作纳入乡村振兴考核内容,制定“1+3+X”基层治理工作考评细则,采取“听、查、看、访、评”等方式进行督促指导,有力推动了工作落实。

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基础,是实现乡村振兴的有效保障。双阳区将进一步改革创新、大胆实践,按照国家和省市部署,持续深化“1+3+X”基层治理体系建设,全力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图文由中共长春市双阳区委办公室提供)

2022-08-08 吉林省长春市双阳区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取得新成效 1 1 中国改革报 content_51326.htm 1 全面深化“1+3+X”基层治理模式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