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冰冰
厦门经济特区因“台”而设,因“台”而“特”,也因“台”而兴。作为厦门的中心城区,思明区始终秉承“两岸一家亲”理念,聚焦“台青成长成才、两岸融合交往、社会治理创新”三大工作方向,不断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全力打造台胞台企登陆的“第一家园”。
海峡相望,鼓浪如歌。近年来,在福建全省乃至全国率先打造思明台胞驿站、台湾青年创业辅导中心、思明区涉台人民调解委员会等多个创新平台后,思明区延伸“3+3+N”涉台服务模式,连续推出台湾青年发展服务中心、人大代表联系群众活动站、曾厝垵警民联调工作室等多个涉台服务新品牌,升级“两岸融合”发展新路径,助力台青台商在厦门追梦筑梦圆梦。
服务台青“一站式”
台青产品展示空间、成长导师工作室、美丽心情咖啡馆、两岸悦读书吧……走进思明区行政服务中心10楼,300多平方米的思明区台湾青年发展服务中心色彩明亮、功能齐全,令人倍感温馨。
5月25日,30多位在厦台商、台胞及台青汇集一堂,共同见证思明区台湾青年发展服务中心的揭牌启用。据思明区台港澳办负责人石世翔介绍,该中心链接思明区行政服务中心窗口服务,为台湾青年提供实习就业岗位推荐、优惠政策申报、创业咨询辅导、职业生涯规划、矛盾纠纷调解、心灵关怀等从入境到出境的“一条龙”“一站式“服务。另外,还依托区行政服务中心审批服务功能,实现资源数据共享,提供社保医保、税务登记、企业注册等政务服务。
“台湾青年来大陆发展,有事了经常不知道要去找哪个部门协助,思明区台湾青年发展服务中心设置在区行政服务中心,可以‘一站式’办理我们的各项业务,非常便捷。”2021年获评福建省台湾青年“创业之星”的黄恺嘉已经在思明从事新媒体文化创业1年多,正因为思明区的生机活力与开放包容,让她更有动力和信心当好两岸文化交流的使者。
今年6月,汇聚交警、出入境、人口管理等六项对台服务事项的思明区台胞警务服务站在思明区行政服务中心8楼启用,为在厦台胞提供“一站办”“就近办”服务。
对台服务“零距离”
“三、二、一!”7月6日,伴随着厦门市民和台湾同胞的欢呼声,厦门人大代表联系群众活动站在思明区行政服务中心正式揭牌。这是厦门市人大代表联系群众活动平台首进区级行政服务中心,也是全国首个台籍人大代表进驻行政服务中心联系台企台胞的活动站。
“活动站是打造人大监督‘组合拳’的载体平台,是拓宽政务服务监督的新渠道,有助于提升思明区营商环境,促进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思明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柯友谊介绍,作为思明区涉台履职的又一新阵地,活动站目前有21名人大代表入驻,含3名台籍人大代表。他们将发挥密切联系台胞乡亲的桥梁作用,及时收集台青台企在厦生活、就业、创业需求,推动台青台企各项政策落实落细,为两岸融合发声,为两岸交流牵线。
“今天交流后,我们对相关的政策有了更全面、更直接的了解。而且服务我们的人大代表也是台胞,让我们觉得很亲切、很温暖。”在人大代表联系群众活动站,台胞程建英向思明区台湾省籍人大代表张美霞了解了厦门服务业企业能享受的帮扶政策。“我非常荣幸有这样的机会,能够在这里为乡亲企业提供一些实际服务,让台商台企在厦门能够更有幸福感。”张美霞说。
思明区行政审批管理局局长傅春芳介绍,接下来,活动站还将组织人大代表开展定期轮值以及政务服务工作相关调研、检查等活动,建立人大代表、审批服务部门和办事群众多层互动联动解决机制。此外,“思明区行政服务中心”微信公众号还设立了“有事找代表”栏目,台企台胞等通过线上和线下平台,随时可与人大代表“面对面”对话,实现“零距离”沟通反馈。
基层治理“新标杆”
为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打造两岸同胞共建共治共享的美好家园,6月29日,在思明区台港澳办、区公安分局、滨海街道办事处等单位的联合推动下,思明区涉台人民调解委员会曾厝垵警民联调工作室揭牌成立。
2016年,思明区成立思明区涉台人民调解委员会,打造“1个总部+5个网点”的“立体化”近邻涉台调解服务网络,总结出“互联网+调解”“同乡情+专业”“未调先解”等经验做法,先后调处化解涉台纠纷300余件。如今,曾厝垵警民联调工作室的成立,进一步拓宽了调解阵地,促进人民调解、司法调解、行政调解的有效对接和良性互动,探索实现涉台调解“诉源+诉前+诉中”的全覆盖,切实做到“矛盾不上交”,努力打造成基层社会治理新标杆。
“曾厝垵警民联调工作室聘请在地热心台胞作为调解员。同时,联动专业涉台律师、曾厝垵派出所民警、社区工作人员等,形成涉台矛盾纠纷多元化解的合力,探索‘自治、法治、德治、智治’融合共治之路,从源头上预防化解社会矛盾,真正实现‘家门口的矛盾家门口解决’。”思明区涉台调委会负责人说。
思明区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思明区将以两岸同胞福祉为依归,积极搭建多元化调解网络,及时化解涉台矛盾纠纷,更好更快解决台胞急难愁盼问题,提升在厦台胞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