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综合

探索党建引领赋能乡村振兴新模式

江苏沭阳推动基层党组织和乡村振兴深度融合,开启“苏北最美乡村”建设新征程

□ 本报记者 茆同风

□ 杜建军 祖智慧

近年来,江苏省沭阳县聚焦支部建设、聚力产业发展、聚效共同富裕,以产业振兴为抓手、以人才振兴为支撑、以美丽乡村为目标、以组织振兴为保障,通过构建“支部引领、同台竞赛、共联共建、人才带动”的乡村振兴新模式,推动基层党组织和乡村振兴深度融合,全面彰显生产美、生活美、生态美,奋力开启“苏北最美乡村”建设新征程。

发挥组织优势

激活富民强村“神经末梢”

沭阳县选拔优秀村书记进乡镇领导班子和事业单位,推动村党组织书记依法兼任村委会主任、村集体经济组织负责人,选出好班子、配强好书记,切实把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转化为乡村振兴的服务优势。

构建“群雁”矩阵。将435个涉农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全部纳入专业化管理,每年再选派科技人员到乡村振兴一线工作,实现专家到镇、技术到村、指导到户。目前全县涉农村(社区)共选聘1740名“返乡兴村新村干”,每个涉农村(社区)动态保持4名新村干,有976名新村干转为正式任职。

强化“龙头”带动。将组织资源下沉,让“懂农业、爱农村、护农民”的干部到乡村振兴最前沿,形成“驻村干部+驻村第一书记+村(居)书记+新村干”的乡村振兴组织模式。创新“赛马比拼”机制,让村(居)书记同台赛马,每个涉农村(社区)党组织结合实际自行确定1个党建亮点项目或1个特色产业项目或1个民生实事项目作为党支部抓党建促乡村振兴项目,每个乡镇(街道)择优选择3个“支部项目”参加“百村百项”比武竞赛,竞赛结果与村(社区)党组织“评星定级”、村(社区)党组织书记专业化管理挂钩。

引导“抱团”发展。成立村级联合党委,由经济实力强、产业基础好、辐射带动能力优的村(社区)与发展后劲不足、集体经济收入较低的薄弱村结对,提升弱村经济发展活力。通过“支部搭台—村(社区)干部唱戏—集体和群众受益”运行模式,实现产业发展、集体增收、群众致富。统筹使用资金,从县级层面统筹调度省级扶持壮大村级集体经济项目补助资金,在宿迁生态板材产业园等产业集聚区投资建设5.4万平方米标准化厂房和8600平方米花木电商直播基地,实现每村年均增收7.6万元。

注重带动引领

共走富民强村振兴之路

沭阳县将党建链建在产业链上,建立政企联席会议制度,实施“支书领头调结构”党建富民工程,带动广大群众投身乡村振兴、共走强村富民之路,2021年全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8万元,同比增长10.6%。

探索党建富民机制。创新“支部+协会+电商大户+贫困户”富民机制,由党支部牵头成立行业协会,将电商大户吸收为行业协会会员,每名电商大户联系5名~10名贫困户,实现共同致富。实施“红色电商达人”育才计划,把优秀电商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培育成村干部,把优秀党员、年轻村干部培养成电商骨干,再把优秀电商、先进党员培养成村主要干部,把党员电商培养成“红色电商达人”,目前全县有4227名党员从事电商,带动24.6万人就业创业。

探索产业富民强村机制。建立党建产业库,鼓励支持村(社区)“两委”班子成员兴办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龙头企业,流转托管村集体土地,通过承接土地托管、村庄保洁、农资市场经营等公益性服务或农业生产性服务,将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全县6个特色产业协会党支部带动260余家企业共同发展,今年新招引的68个农业大项目全部进入党建产业库。

探索乡土人才带动机制。全县30个乡镇(街道)全部成立乡土人才工作站,实行镇村干部与乡土人才结对“定制培养”,选派“科技村长”到村挂职,动员368名人才与村企联建项目结对共建,引进专家教授112名,为村企联建项目提供“点对点”“面对面”指导。目前全县乡土人才已创办、领办项目1000余个,带动农民就业创业6.3万余人。

此外,沭阳县还积极探索县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统筹、乡镇党委具体负责、村(居)党支部日常推进、群众积极参与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不断提高乡村治理现代化水平。目前建成“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农村生态河道871.9公里、美丽宜居村庄143个,美丽宜居村庄覆盖率达67%。村均集体经营性年收入达到64万元,桑墟镇成为全市首个工业销售收入超百亿元乡镇,新河镇、颜集镇、庙头镇被评选为全国乡村特色产业十亿元镇,庙头镇聚贤村被评为全国乡村特色产业亿元村,成为全省首个村级零债务县。创新帮扶项目资产管理等相关做法获国家乡村振兴局刊文推广,乡村振兴工作获得省政府大督查表彰激励。

2022-08-05 江苏沭阳推动基层党组织和乡村振兴深度融合,开启“苏北最美乡村”建设新征程 1 1 中国改革报 content_51285.htm 1 探索党建引领赋能乡村振兴新模式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