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王 进
□ 何子蕊
“目前各级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助企纾困政策,但对有的政策企业表示‘不知道、没听说’。请问,将采取哪些措施来打通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一些企业反映安装水电气要缴纳接入费、强制检定费等各种费用,增加企业负担。请问,怎么杜绝乱收费现象?”“个别地方政府缺乏诚信履约机制,损害企业权益。请问如何解决招商承诺不兑现问题?”……
近日,一场特殊的四川省人大常委会联组会议在热烈的现场氛围中举行。此次会议以常委会委员与省政府及17个相关部门负责人面对面一问一答方式,对前期经调研收集到的企业反映的突出问题依法开展专题询问。委员们询问“火辣辣”,部门回答坦率而真诚。问者问出了深度、问到了关键,答者答出了责任、显示了担当。
此次营商环境专题询问始于“问”,但不止于“答”,关键在于“改”。四川省人大党组书记、副主任王宁在会上讲话时指出,要认真做好询问“后半篇”文章,审议意见要准、整改落实要快、跟踪督办要严,要把询问意见和市场主体的愿望诉求转化为政策措施,以营商环境之“优”促进经济大盘之“稳”,纾解市场主体之“困”。
直面问题 千方百计打通“堵点”
据悉,此次专题询问重点聚焦市场主体反映的“急难愁盼”共11个突出问题展开,要求省政府及相关部门现场回应关切,并提出长效破解之道。
“一些企业反映,有的政务服务事项,名义上进了政务服务中心,但实际上办事还是要“多头跑”“往返跑”,并没有实现“一窗办理”和“最多跑一次”。请问怎么解决这类问题,真正让企业少跑路?”“在我们开展的80家企业问卷调查中,只有一半知道某项惠企政策,在知道的企业中,大多数又因为手续繁琐没有申请办理。请问将采取哪些措施来打通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
一上来,四川省人大常委会委员、省自然资源投资集团董事长陈贵林,四川省人大常委会委员、达州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邓瑜华就分别向四川省政务中心和四川省市场监管局“发难”,有理有据提出了企业遇到的“堵点”现象。
“这些问题反映出政务服务与企业群众的需求还有较大差距”“在变‘企业找政策’为‘政策找企业’上,我们的确还需要改进。”两个部门相关负责人表示,他们将直面这些问题,并以此为导向,精准施策,千方百计打通企业反映的这些“堵点”。
针对部分政务事项未进大厅、少数事项存在“体外循环”问题,四川省政务中心当场列出了保“畅”疏“堵”时间表:7月底前24个省级部门“应进必进”落实到位,8月底前将风电站等省级重大投资建设项目“一件事”纳入专区试运行, “体外循环”12月底前整改到位。
针对政策解读缺乏深度、宣传存在盲区,少数政策兑现流程复杂等问题,四川省市场监管局表示,下一步,将靠前作为,继续以“助企纾困政策明白卡”为载体,加强政策解读和宣传,变“被动查询”为“主动提供”,将创新“免申即享”等新模式,全力推动政策红利更快速更充分释放。
情真意切 立行立改化解“难”点
记者注意到,此次专题询问会上,“融资难、融资贵”,“招工难”等制约民营企业发展的突出问题仍然是关注的焦点。为此,四川省地方金融监管局和四川省人社厅相关负责人仔细倾听市场主体关切,结合四川实际情况,情真意切进行了回应,并对下一步如何破解这些难题给出了答案。
据四川省地方金融监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以来,四川引导金融机构通过降低利率、增加首贷比等方式不断加大对民营企业融资支持。1月~6月,企业贷款平均利率4.51%,同比下降47个BP。下一步,省局将从落细四川稳经济30条和金融助企纾困19条;推动向民营企业发放优惠利率贷款、信用贷款;推动债券产品创新,引导资金流向优质民营企业;发挥政府性融资担保公司作用等4方面着力缓解“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四川省人社厅相关负责人表示,将从抓实落细就业优先政策,优化人才供给结构、建设四川特色职业体系,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劳动力供给质量、解决就业“最后一米”,提高人力资源要素配置效率,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多元化公共就业服务供给体系等5方面加力,破解“招工难”和“就业难”并存的劳动力市场结构性矛盾难题。
坚决整改 持续深入根治“痛”点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专题询问中的11个问题半数以上是市场主体遭遇的诸如“乱收费”“招投标乱象”“政府采购项目对供应商歧视待遇”等“痛点”。
如,四川省人大常委会委员、乐山市人大常委会主任赖淑芳在询问时提到,某企业承建的一项安置小区工程,2017年竣工交付使用,到现在4亿多元工程款还没拿到,企业因为资金短缺面临倒闭;四川省人大常委会委员、巴中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李映提到,19家公司参加一个公路改建工程招标,3家串通投标,16家出借资质供他人投标,结果全部被处罚……
事实上,据四川省发展改革委党组书记、主任郑备介绍,近年来,四川高度重视支持市场主体发展,始终把市场主体实际感受作为衡量营商环境水平的主要依据,全面落实《四川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坚持系统谋划、改革引领、依法行政,强化评价引导,以评促改、以评促优,营商环境持续优化。近3年来,累计办理涉企维权诉求1.18万件,挽回经济损失41.6亿元;累计移送起诉串通投标犯罪案件462起,查处违法违规评标专家200人、取消评标专家资格66人。
四川省经信厅负责人介绍,今年1月~6月,全省依托四川省“拖欠中小企业款项投诉服务平台”,共推动化解拖欠账款达4.47亿元。营商环境的不断改善,进一步激发了市场活力。今年上半年,全省市场主体净增28.6万户,总量达792.3万户、较疫情前增加179万户。
针对询问中提出的突出“痛点”问题,四川省级部门相关负责人均在现场开出了治“痛”药方。比如,为杜绝乱收费现象,四川省发展改革委将牵头在7月底启动水电气领域涉企违规收费专项整治,加强联合检查和联合惩戒,坚决取消违规收费项目。
为根治拖欠中小企业款项之“痛”,四川省政府把贯彻落实《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情况列入督查事项。四川省经信厅将持续强化对拒绝或迟延支付款项的投诉受理、转交、跟踪、督办。通过强化源头治理、加强惩戒约束,严防新增欠款,凡是没有落实资金来源的项目一律不得开工建设,严禁未批先建、先开工后立项或要求企业垫资建设等。
四川省副省长罗强表示,当前,全省上下正以“拼”的状态开启下半年经济工作。各部门要以此次专题询问为契机,强化抓营商环境就是抓发展理念,坚持用改革的办法大胆解“难”、着力治“痛”、及时破“堵”,打造四川营商环境金名片,用一流营商环境激发新活力、释放新动能,推动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