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王丽娟 华 铭
安徽是中国革命的一片热土、农村改革的重要源头,也是科技创新的一个高地。党的十八大以来,安徽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等系列重要讲话指示批示,忠诚尽职、奋勇争先,推动现代化美好安徽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记者从中共安徽省委近日举行的“中国这十年·安徽”主题新闻发布会上获悉,十年间,安徽实现了从“总量居中、人均靠后”向“总量靠前、人均居中”的跨越发展,生产总值连跨3个万亿元大台阶,10年增量超过从新中国成立到2011年62年增量的总和,去年生产总值达到4.3万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超过1万美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超过2万亿元、进出口总额超过1000亿美元、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3万元。
从“科教大省”到“科技创新策源地”,从“传统农业大省”到“新兴产业聚集地”,从“内陆腹地”到“改革开放新高地”……江淮大地上改革浪潮风起云涌,创新之花遍地盛开,跨越发展书写出瑰丽诗篇。
下好科技创新先手棋
“首批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首个国家实验室落子安徽,12个大科学装置布局建设、数量居全国前列,量子通信、动态存储芯片、陶铝新材料、超薄玻璃等领域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实现并跑领跑……”提及科技创新,安徽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郑栅洁侃侃而谈,“这十年,我们牢记总书记‘下好创新先手棋’的重要指示,加快建设经济强的‘创新安徽’。”
一组组数据有力印证着“创新安徽”的进步——
原始创新不断攀登高峰。中国科大主导研制的墨子号、京沪干线、祖冲之号、九章,参与研制的悟空号等国之重器问鼎世界;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主导建设的人造太阳领先全球核聚变;中国电科38所自主研发的海丝一号、反隐身米波雷达守卫祖国空天。
技术创新不断突破。研发投入强度由1.64%提高到2.28%,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增长近15倍,8项制造业揭榜攻关项目打破国外垄断。
产业创新向高质量方向加快发展。科技强农、机械强农全面推进,水稻种子出口量居全国第一;制造业提质扩量增效持续显现,产值超千亿元工业行业达到14个,国家首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达到4个,全球10%的笔记本电脑、20%的液晶显示屏在安徽生产,全国每3台冰箱、4台洗衣机、5台空调有1台是安徽制造;服务业锻长补短,“两化融合”助力2万家“皖企登云”,服务业和现代服务业“两个占比”同步提升。
制度创新成果不少。首席科学家、经费包干制、编制周转池、科技大市场、“沿途下蛋”等机制健全完善,每1天新增近8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去年吸纳和输出技术合同交易额近4000亿元,科技创新“栽树工程”让安徽创新生态不断完善。
安徽省委副书记、省长王清宪表示,“十四五”期间,安徽将走宽走畅“科创+产业”路子,把科技创新势能转化为高质量发展新动能,塑造一批依靠创新驱动的引领型产业。一是围绕创新链锻造制造业长板;二是围绕产业链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三是突出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合一”和工业互联网发展,促进产学研协同,实现科研与企业一体化共创共享。
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
这十年,牢记总书记“扎实推进改革开放”的重要指示,活力足的“开放安徽”铿锵前行。安徽实现了从“内陆腹地”向“改革开放新高地”的跨越发展,省级政府透明度居全国第三,省级行政权力事项全国最少,市场主体日均新增3000多户,经贸朋友圈覆盖全球97%的国家和地区。
改革展现新气象。省级层面推出1300多项改革举措,国企三项制度、优化营商环境、亩均论英雄、园区标准地、小田并大田等改革激发市场活力,生态补偿、林长制、农业生产“大托管”、城市生命线等改革推向全国,农村“三变”、县域医共体等改革进一步增强群众获得感。
开放呈现新格局。自贸试验区、综合保税区链接全球,世界制造业大会、世界显示产业大会展示安徽形象,合肥国际陆港、芜湖专业航空货运枢纽港联通“一带一路”,有进出口实绩企业数翻一番。全国出口的每5辆汽车就有1辆是安徽造,“买全球、卖全球”开始成为安徽开放的一个大趋势。
“金牌服务”拼出“项目进度”,比亚迪项目落户合肥,从签约到开工42天,从开工到整车下线用时10个月。近年来,安徽省委纵深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全省政治生态持续向好。今年春节后上班第一天,省委就召开改进工作作风为民办实事为企优环境大会,在社会各界引起热烈反响。
“我在调研时与企业家交流,大家都说安徽营商环境越来越好。”郑栅洁介绍说,在为企优环境方面,安徽着力解决企业反映的痛点堵点难点问题,打造公平、公正、开放、便利、满意的营商环境。今年以来,省委相继启动实施“新春访万企、助力解难题”“优环境、稳经济”活动,让各级党员干部到现场、到一线解决问题,让企业感受“雪中送炭”的温暖、“雨中打伞”的贴心。上半年,安徽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好于全国,在长三角也处于前列。
从长三角的“旁听生”变成“插班生”再到“正式生”,安徽逐步融入长三角。“如今坐高铁从沪宁杭到合肥只要2小时,非常方便。以后从滁州和马鞍山到南京市中心只要20多分钟。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长三角人走得更勤了、货运得更多了、心也贴得更近了。”郑栅洁以数据说话,表明了安徽在开放共赢方面取得的新成绩、获得的新收益。
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感
“金寨县大湾村村民汪能保说,他家的日子现在是‘小康奔大康’了。”郑栅洁说,这十年,牢记总书记“加强民生保障和社会建设”的重要指示,加快建设百姓富的“幸福安徽”。
全省人民的小康更殷实,484万贫困人口过上小康生活,7000万人的生活更有保障,居民平均受教育年限提高1年多,医院数增长76%、卫生技术人员数翻一番,人均体育场地面积翻一番,全省人均预期寿命增长2岁多。老百姓的腰包更鼓了,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速比全国高0.8个百分点,十年间农民收入增长1.6倍,城乡居民收入倍差降至2.34、消费倍差降至1.54,城乡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分别增加9.7和18.7平方米,城镇每3户、农村每4户家庭拥有1辆私家车。每个人都更有安全感,信访总量去年下降近9%,平安建设连续10年进入全国先进行列。
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今年,安徽坚持为民办实事,集中拿出150亿元实施10项暖民心行动,具体包括就业促进行动、“新徽菜 名徽厨”行动、老年助餐服务行动、健康口腔行动、安心托幼行动、快乐健身行动、便民停车行动、放心家政行动、文明菜市行动、老有所学行动。
“这些事项,看似针头线脑、却让人牵肠挂肚,看似鸡毛蒜皮、却关系百姓生计,件件关乎万千家庭。”安徽省委副书记程丽华表示,安徽计划未来4年投入248.7亿元,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民生工作怎么干,广大群众说了算。安徽坚持把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第一标准,让广大群众参与进来,由群众评判实施成效,确保政府“干的事”精准对接群众“盼的事”。“今后,还将根据群众需求的新特点、新变化,持续谋划推进、滚动实施若干民生事项,真正让群众看到更多变化、得到更多实惠。”程丽华说。
“回望走过的路,安徽十年来的变化,从一个省域印证了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展望奋进的路,我们要始终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扎扎实实办好安徽的事,紧跟总书记、奋进新征程,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郑栅洁如是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