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刘 政
倏忽温风至,因循小暑来。随着7月7日小暑节气的到来,全国再次面临大范围持续高温天气,多地用电负荷不断攀升。
目前,全国多个省份及区域电网用电负荷陆续创下历史新高,电煤消费快速提升,下游电厂进入消库阶段。7月5日,四川电网最高负荷达到5316万千瓦,用电负荷大幅上涨,超过去年同期。陕西电网调度口径夏季最大负荷预计在3770万千瓦,较2021年夏季增长8.2%。
随着各地陆续全面进入迎峰度夏关键时期,能源“保量”“稳价”的成效也随之显现,在新一轮寒暑面前,能源行业正快速发展,新的效能正逐步释放。目前,大部分业内人士对于2022年迎峰度夏期间全国电力供需情况,已有总体平衡的预期。
风光水核建设为迎峰度夏带来新的活力
随着迎峰度夏的到来,不仅晋陕蒙等煤炭主产区面临保供压力;铁路运输,电力输送等环节也迎来考验。国铁集团持续加大电煤、化肥用煤运输保障力度;国家电网组织各地开展变电站设备迎峰度夏特巡和农村低压线路升级改造……
据国铁集团消息,1月~6月份,国家铁路发送煤炭10.4亿吨,其中电煤为6.9亿吨。截至6月30日,全国363家铁路直供电厂存煤6464万吨,可耗天数25.4天,保持较高水平。
记者了解到,近期,国铁集团要求各铁路局集团公司将电煤、化肥用煤列为重点保供对象,加强与地方政府和管内重点企业的沟通对接,及时掌握重点运输需求,积极调配运力,做到应装尽装,精准保供。
“今年1月~5月,全国煤炭产量完成18.1亿吨,同比增长10.4%,全国煤炭供应保障能力大幅增加。全国原煤日均产量超过了1200万吨,创历史高位,全国煤炭供应保障能力大幅增加。”中国煤炭工业协会新闻发言人张宏近日接受采访时透露。
与此同时,风光水核等新能源在今夏的电源结构中的占比迅速提高。今年6月以来,在持续性、区域性强降雨影响下,我国水电发力情况普遍偏好。三峡水库出库流量明显偏高于去年同期水平,已基本处于满发状态。数据显示,6月29日,三峡水库出库流量31700m3/s,提前半个月达到去年同期水平。
据行业最新统计,截至5月底,我国可再生能源发电总装机达到11亿千瓦,同比增长15.1%;其中,风电、光伏发电、生物质发电等新能源发电装机突破7亿千瓦。
7月6日,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发布《中国电力行业年度发展报告2022》今年上半年风电招标规模创历史新高,达57GW已经超过去年全年的招标量,预计全年的招标量有望超过80GW。同时,在政府积极助推项目备案制落地、加快推进风光大基地建设的环境下,下半年风电装机规模有望提升。
5月31日,国务院发布的《扎实稳住经济的一揽子政策措施》提出,加快推动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区为重点的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建设,抓紧启动第二批大基地项目。同时,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在《关于促进新时代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中提到推动风电项目由核准制调整为备案制。
煤炭保供稳价政策组合拳持续发力
煤炭价格区间调控长协机制、发电供热用煤中长期合同全覆盖机制、严格查处哄抬价格违法行为……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各有关部门打出的一系列政策“组合拳”,持续发力。
记者从全国煤炭交易中心获悉,7月1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召开会议安排部署电煤中长期合同换签补签工作。
随即,全国煤炭交易中心发布《关于加快推进2022年电煤中长期合同补签换签相关工作的公告》,协助相关企业开展本次电煤中长期合同补签换签、上传“欠一补三”补充协议、签订新版诚信履约承诺书、核验推送符合要求的合同数据补充衔接运力等相关平台服务工作,确保煤炭生产企业签订的中长期合同数量应达到自有资源量80%以上。
7月2日,山西省晋城市能源局组织召开电煤中长期合同工作推进会,要求各煤炭企业、发电供热企业要严格执行国家关于电煤中长期合同的政策,做到三个100%:发电供热企业全年用煤量签约100%,电煤中长期合同月度履约率100%,执行国家电煤中长期合同价格政策100%。
6月9日,应急管理部、国家矿山安监局、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还发布了《关于加强煤炭先进产能核定工作的通知》,提出核增产能煤矿要积极承担电煤增产保供责任,核增产能形成的新增产能必须全部按国家政策签订电煤中长期合同。
以督导促落实,以增量保供应。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的有序推动下,长协煤覆盖及兑现率稳步提升,中下游各环节煤炭库存目前维持高位,全国煤炭供应保障能力大幅增加。
记者了解到,扎实的煤炭库存,极大减轻了电力用户的采购压力。2021年由于煤炭供需增速不同导致的错配缺口已经得到明显修复,今年煤炭供需格局整体趋向紧平衡,甚至在总量上呈现宽松状态。
科技应用正为能源领域带来全新动力
6月28日,中国首套生物航煤工业装置在中国石化镇海炼化首次产出生物航煤。这意味着我国生物航煤可实现规模化生产,向大规模生产及商业化应用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与传统石油基航空煤油相比,生物航煤全生命周期二氧化碳排放最高可减排50%以上,该装置年设计加工能力10万吨,一年基本能消化掉一座千万人口城市回收来的地沟油,每年可减排二氧化碳约8万吨,相当于近5万辆经济型轿车停开一年的减排量。
更优质、更低碳的能源品类正在落地,产业生产环节也迎来新的“春风”。日前,矿山无人驾驶头部企业踏歌智行宣布,其已经在国家能源、国家电投旗下的多个露天煤矿及鄂尔多斯永顺煤矿,实现了矿卡/矿用宽体车的24小时“常态化去安全员作业”。
今年6月,上海市发展改革委等八部门联合印发《上海市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2-2035年)》,到2025年,计划建设各类加氢站70座左右,上海氢能产业链产业规模突破1000亿元。
氢风入沪,进一步拓宽氢能的城市应用场景。到2035年,上海计划产业发展总体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基本建成国际一流的氢能科技创新高地、产业发展高地、多元示范应用高地。
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早已绘就,从研发到生产,从生产到生活,能源领域的各类产业正以积极的态度、有效的行动,向科技要动力,以探索谋未来,通过持续求索,朝宏伟蓝图奔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