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头条

同根同源同心 携手共建共同家园

——写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3周年、香港回归25周年之际

□ 本报记者 程 晖

斗转星移,日月如梭。香港已经回归祖国25年。

从香港元朗眺望对岸,是深圳中心区繁华的都市天际线,深圳平安大厦分外醒目;在香港北部的新界、元朗,大片未开发的土地,与对岸深圳成熟的都市区形成鲜明的对比。而在未来十年,这种反差极大的景象将被打破。

2021年10月6日,香港提出建设“北部都会区”构想,将在新界北兴建容纳250万人的居住区,并建造5条新铁路,打造3万公顷北部都会区,引入“两城三圈”概念,融入大湾区发展。

这一前所未有的规划方案,令人眼前一亮,也给以深港为龙头的大湾区发展带来巨大的想象空间。在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港澳及区域发展研究所所长、全国港澳研究会理事张玉阁看来,香港提出建设北部都会区是香港发展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

“因为香港自开埠以来,一直是围绕维港都会区来发展,而在维港都会区与内地之间,是一大片未开发的空白。这次提出发展北部都会区,对香港来说就是由单一集合变成了双集合,是香港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或者说深度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一个重大举措。”张玉阁表示。

“即使受疫情的影响,大湾区内地的9个城市,粤港澳合作各种平台建设、项目合作仍然一直在向前推进。可以说,《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后,3年来这里每天都会有一些新的变化、新的亮点出现。”一直致力于粤港澳规则机制深度对接研究工作的张玉阁向记者表达了直观感受。

粤港澳合作更加深入

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早在2012年,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大后第一次到地方调研就选择了广东,先后实地考察前海和横琴发展。2017年7月1日,总书记在香港亲自见证《深化粤港澳合作 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的签署,标志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正式启动。2018年出台《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2019年出台《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2020年出台《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2020-2025年)》,2021年出台《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总体方案》《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改革开放方案》,近日,《广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总体方案》发布。可以说一年一件大事、一年一个利好。

由于疫情影响,曾被派往内地开拓市场的香港“一国两制”研究中心研究主任、(广州)代表处主任黄晓琳返回香港期间,每天的电话电邮“爆发式增长”,和内地的一些规划部门就位于南沙庆盛片区1.64平方公里的“港式社区”的规划问题继续在线上进行,该如何规划?怎样才能将具国际现代化生活气息、又原汁原味的“港式元素”融入其中?

“南沙方案是对港澳的一个重要支持。南沙发展空间大、可塑性强,803平方公里的面积相当于香港面积的八成。香港土地贵成本高,南沙方案中许多政策会带来更多新的发展机会,营商环境也能够更接近香港的营商环境,对于港澳人士很有吸引力。”香港“一国两制”研究中心研究总监方舟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方舟谈到,现在对于香港居民来说,大湾区的概念深入人心,香港和大湾区内地城市的很多交流活动,已经成为香港居民包括学生们生活的一部分。

为推动大湾区建设,粤港澳三地政府分别设立了相应机构。广东省和大湾区内地九市均成立了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设立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督导委员会,行政长官担任委员会主席;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设立了融入国家发展工作委员会,行政长官担任委员会主席。

经过这些年努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取得阶段性显著成效,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建设迈出坚实步伐。2021年大湾区经济总量约12.6万亿元,比2017年增长约2.4万亿元;进入世界500强企业25家,比2017年增加8家;广东省现有高新技术企业超6万家,比2017年增加2万多家。大湾区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粤港澳合作更加深入,三地民众获得感更加充实。

“软”“硬”双联通共建共同家园

6月初,深中通道海底隧道完成了E25管节沉放对接,这个全长24公里的大湾区超级工程,将在两年后落成。它将与南北两侧已经运营的港珠澳大桥、南沙大桥、虎门大桥以及正在建设中的狮子洋通道一起,共同构成崭新的大湾区跨海通道群。

通过建成一批重大基础设施,大湾区“1小时生活圈”基本形成。港珠澳大桥、广深港高铁等标志性工程建成运营,大湾区铁路运营里程近2500公里,“轨道上的大湾区”加快形成。珠江口东西两岸跨江通道陆续建成(共规划12条),目前,已建成4条公路跨江通道以及1条铁路通道,从北向南分别是黄埔大桥、南沙大桥、广深港高铁、虎门大桥、港珠澳大桥;在建4条,分别是佛莞城际铁路、狮子洋通道、深江铁路、深中通道;“十四五”期间规划建设2条莲花山通道、中南虎城际,远期规划1条为伶仃洋通道。

口岸通关效率也大幅提升。莲塘/香园围口岸、新横琴口岸、青茂口岸相继开通,创新实施“一站式通关”“合作查验、一次放行”等便利通关模式,2/3出入境旅客通过自助方式通关、基本实现排队不超过30分钟。

“硬联通”持续推进的背后,“软联通”也正在加速。

“全面准确贯彻‘一国两制’,坚持‘中央要求、湾区所向、港澳所需、广东所能’,充分考虑港澳所需所想,积极回应港澳重大关切,更好支持港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广东省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介绍。

记者从广东省发展改革委了解到,粤港澳科技创新资源加快集聚,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影响力显著增强。建成一批吸引和集聚人才的创新载体。以建设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为重点,推动创新载体沿广深港、广珠澳“两廊”和深圳河套、珠海横琴“两点”布局。创新要素跨境流动更加畅通。科技创新资源对港澳开放共享持续推进,支持港澳高校和科研机构参与广东省财政科技计划,省、市科研项目财政资金跨境拨付超3亿元,惠及10余所港澳高校和科研机构。全面落实大湾区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对境外高端人才和紧缺人才按15%税率征收个人所得税。

“在税收上可以按照港澳的税率来缴个人所得税,在社保、医保、子女教育等各方面都有很多政策创新,港澳人士,尤其年轻人在大湾区的内地城市工作没有了后顾之忧。”方舟谈到。

方舟认为,国家针对粤港澳大湾区发展人才流动方面的政策创新,为方便港澳人才到大湾区的内地城市就业创业学习打开了空间。

他具体分析说,过去香港会计师、律师、建筑师等专业人士想要在内地工作,必须重新参加全国统一的专业资格考试。由于两地的相关制度不同,受过的专业训练甚至工作语言都不一样,所以对他们而言,想要通过这样的专业资格考试是很难的。现在针对这样的问题,国家出台了相关政策。比如最近以律师司法考试为试点,专门为港澳人士在大湾区设立针对港澳特点的司法考试,不再需要参加全国的司法考试就可以拿到律师资格证,通过率就大大提高了。

另外,港澳居民民生领域市民待遇全面落实。居住方面,便利港澳居民在大湾区内地购房政策落地实施,豁免提供相关证明,且可按规定使用港澳银行跨境按揭购房。教育方面,港澳居民及随迁子女同等享受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以及参加中高考的政策落地实施。医疗卫生方面,“港澳药械通”试点实施,大湾区内地符合条件的医疗机构可按规定使用已在港澳上市的药品和医疗器械。社会保障方面,“湾区社保通”政策落地,截至2021年底,港澳居民在粤参加养老、失业、工伤保险累计达27.92万人次。港澳居民来粤生活发展更加便利,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加快形成。

截至目前,在粤办理就业登记的港澳居民有8.5万人。大湾区(内地)事业单位公开招聘港澳居民政策落地,累计超过1000人次的港澳居民报考,首批录取港澳居民已上岗。创业方面,广东省建成“1+12+N”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孵化基地体系,累计孵化港澳项目超过2300个、吸纳港澳青年就业达3400余人。

“大湾区在教育、人才、医疗健康、社会保障等与社会民生密切相关的领域全面展开,相关政策陆续出台,重点项目加快推进,特别是在疫情共同管控和相互协同等方面,充分彰显了大湾区优质生活圈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也交出了一份合格答卷和靓丽成绩单。”张玉阁表示。

(相关报道见第2版、第4版)

2022-07-01 ——写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3周年、香港回归25周年之际 1 1 中国改革报 content_50378.htm 1 同根同源同心 携手共建共同家园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