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付朝欢
从2012年到2021年,如何评价这十年中国经济建设领域发展变化情况?不妨以主要经济指标作为观察的切入点。
看经济总量——中国经济总量由53.9万亿元上升到114.4万亿元,占世界经济比重从11.3%上升到超过18%。
看就业数据——城镇新增就业年均1300万人以上,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保持在5%左右。
看物价指标——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年均涨幅在2%左右。
看粮食产量——我国粮食年产量增加了近7000万吨,总产量已连续7年保持在6.5亿吨以上。
……
这是6月28日记者从中宣部举行的“中国这十年”第12场新闻发布会上获取的一组数据。发布会上,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赵辰昕介绍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情况。国家发展改革委副秘书长苏伟、欧鸿、杨荫凯一同出席发布会,回答现场记者的提问。
宏观调控前瞻性针对性有效性进一步提高
赵辰昕表示,这十年,中国经济实力跃上新台阶,在转向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不断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经济发展既保持了量的合理增长,又实现了质的稳步提升。
经济的平稳健康发展离不开政策的支撑,其中宏观调控尤其重要。赵辰昕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既符合市场经济一般规律又具有中国特色的宏观调控体系不断完善,宏观调控的前瞻性、针对性、有效性进一步提高。
过去十年,我国在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上积累了哪些经验?赵辰昕从五个方面加以概括。
在明确调控理念上,始终坚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充分发挥国家发展规划战略导向作用,强化年度计划宏观引导,特别是更加注重统筹发展和安全,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在创新调控思路上,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在区间调控基础上加强定向调控、相机调控、精准调控,不搞“大水漫灌”式的强刺激,更多依靠改革创新的办法、更多运用市场的力量。
在把准调控着力点上,准确把握发展主要矛盾的变化,聚焦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紧紧扭住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着力在提高供给体系质量、畅通经济内外循环上下更大功夫,推动形成供给创造需求、需求牵引供给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
在丰富调控工具上,统筹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宏观政策保持连续性稳定性,实施大规模减税降费,创新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改革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形成机制。聚焦结构性矛盾,完善科技、产业、区域、环保等政策。
在增强调控合力上,强化上下联动、部门协同,注重内外统筹,加强各领域政策的统筹协调,做好政策评估和预研储备。突出强调“一分部署、九分落实”,各项重大规划、重大改革、重大政策等都明确时间表、路线图。
经济体制改革全方位展开系统性推进
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苏伟总结了党的十八大以来经济体制改革取得的成效和进展。“经济体制改革全方位展开、系统性推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决定性成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系统完备、更加成熟定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有效推进。主要有四个方面的‘新成就’。”
市场主体改革取得新成就。国资国企改革完成顶层设计,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持续推进,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取得实质性突破,混合所有制经济稳健发展,以管资本为主的国资监管体制不断健全。重点行业竞争性环节市场化改革持续推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环境不断优化,过去10年,我国民营企业数量翻了两番,从1085万户增长到4457万户。
市场体系改革取得新成就。立法、执法、司法全方位产权保护制度体系逐步形成。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建立公平竞争审查制度,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加快完善价格市场决定、流动自主有序、配置高效公平的要素市场制度,形成了100多万亿元经济总量、14亿人口、4亿左右中等收入群体的强大内需市场。
宏观经济治理改革取得新成就。以国家发展规划为战略导向,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为主要手段,就业、产业、投资、消费、环保、区域等政策协同发力的宏观调控体系不断完善。宏观调控方式持续创新,区间调控、定向调控、相机调控、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等更加灵活有效,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深入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出台了《优化营商环境条例》。深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大幅减少行政审批事项。我国的营商环境大幅优化,全球排名从2013年的第96位跃升至最新的第31位。
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改革取得新成就。统筹推进21个自贸试验区建设,复制推广260多项制度创新成果。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顺利起步。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全面实行。颁布实施外商投资法。全面建成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并覆盖全国所有口岸,贸易便利化水平大幅度提高。
此外,赵辰昕表示,全方位高水平开放型经济加快形成,共建“一带一路”取得实打实、沉甸甸的成果,我国已与149个国家、32个国际组织签署了200多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中老铁路建成通车,雅万高铁等一大批项目扎实推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程度不断提升,境外投资存量从不足6000亿美元增至超过2.6万亿美元;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
价格机制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
“2021年底,全社会商品和服务价格市场化程度已达97.5%,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的价格改革目标基本实现。”杨荫凯介绍说,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价格机制改革深入推进,取得一系列突破性进展和明显成效。
具体来说,大幅放开政府定价,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基本确立。深入推进农产品、能源资源、交通运输等重点领域价格市场化改革,目前全部的农产品、80%的电量、50%的天然气量、90%的民航旅客运输量价格是由市场形成的。
不断完善价格调控机制,价格总水平长期保持基本稳定。综合运用监测预警、储备调节、预期引导、市场监管等方式,有力做好保供稳价工作。对稻谷、小麦、生猪、成品油、煤炭等重点品种,建立起“托底”“限高”“价格上下限”等多种形式的价格区间调控机制,有效应对价格异常波动。
对于仍然需要政府定价的领域,强化价格成本监管,构建了科学合理的政府定价机制。一是定价清单化,把所有政府定价项目均纳入定价目录,向社会公开。二是定价规范化,修订政府制定价格行为规则、听证办法、成本监审办法,不断完善政府定价程序。三是监管科学化,出台了输配电、天然气管网等领域价格管理和成本监审办法,建立起约束和激励相结合的垄断行业价格监管制度。
按照污染者使用者付费、保护者节约者受益的思路,不断创新促进绿色发展价格机制。聚焦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全面建立了居民阶梯电价水价气价制度和非居民用水超定额累进加价制度,实施电解铝、水泥、钢铁行业基于能耗的阶梯电价政策。聚焦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不断完善风电、光伏发电上网电价政策,支持产业跨越式发展。聚焦减少污染物排放,完善污水垃圾处理收费机制,合理调整收费标准。
区域重大战略扎实推进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准确把握国内外大势,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了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区域重大战略,引领我国区域发展发生历史性变化、取得历史性成就。
这些重大战略的实施对于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欧鸿表示,一是培育形成了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京津冀地区紧紧抓住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这个“牛鼻子”推动区域协同发展,雄安新区高标准高质量推进建设,首批启动向雄安新区疏解的央企总部已陆续开工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重大工程建设成效显著。粤港澳大湾区深化合作迈出新步伐,2021年粤港澳大湾区内地9市地区生产总值超过10万亿元。长三角创新发展活力持续增强,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新片区建设再结硕果。
二是逐步走上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区域发展道路。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修复稳步推进,长江“十年禁渔”全面实施,我国第一部流域法《长江保护法》颁布实施。黄河流域防洪体系不断完善,用水增长过快局面得到有效控制,实现了黄河干流连续20多年不断流。
三是推动构建了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各地区根据自身条件,按照“宜水则水、宜山则山,宜粮则粮、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的总体要求,逐步走上了合理分工、优化发展的路子。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等经济发展优势区域的承载能力进一步增强,农产品主产区、重点生态功能区、能源资源富集地区和边境地区的保障能力进一步提升,特殊类型地区振兴发展迈出新的步伐,海洋经济发展呈现出新局面。
欧鸿称,下一步,将深入实施区域重大战略,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取得新成效。
科创事业发生历史性整体性格局性重大变化
“十年来,我国科技创新事业发生历史性、整体性、格局性重大变化,我国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从十年前的第34位提升到现在的第12位,成功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杨荫凯介绍说,创新和高技术发展领域取得四方面巨大成就,高技术产业体量更大、高技术产品质量更优、高技术产业基础更牢、创新创业创造活力更强。
数据显示,十年来,高技术产业营业收入从2012年的9.95万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19.91万亿元,规模翻了一番。高技术制造业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从9.4%提高到15.1%,规上高技术制造业工业企业数从2.46万家增长到4.14万家。
十年来,高技术产业研发投入强度从2012年的1.68%,提升到2021年的2.67%,实现了“从低于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0.23个百分点,到高出0.23个百分点”的重大转变。
十年来,我国始终把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开发摆在突出位置,布局建设了上海光源等40多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全力打造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怀柔、张江、合肥、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基础研究经费提高3倍。
十年来,我国成为全球高度活跃的创新创业沃土。我国数字经济规模已位居全球第二。人工智能、区块链、量子通信、智能驾驶等新技术开发应用走在全球前列,快递外卖、互联网医疗、线上办公、“新个体经济”“无人经济”等新业态新模式层出不穷,创造了数以亿计的灵活就业岗位。
杨荫凯称,下一步,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抓重大、抓尖端、抓基本,不断优化创新创业创造生态,为早日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建成世界科技强国不懈奋斗。
保障粮食能源安全和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
安全和发展是一体之两翼、驱动之双轮。“统筹发展和安全”在当日发布会上多次被提及。
赵辰昕介绍说,这十年,中国经济安全得到全面加强。我国粮食生产连续7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实现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中国人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的手中。能源供给保障能力持续提升,煤电油气产供储销体系不断完善。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保障能力不断增强,5G、基础软件、工业母机、新能源汽车和智能汽车、可再生能源发展等领域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步伐加快。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取得阶段性重大进展。
对于十年来能源供应保障能力的提升,数字更有说服力——煤炭方面,2021年平均煤矿的单井规模比2012年提高1倍以上,年产120万吨及以上的大型煤矿产量占比超80%。电力方面,2021年底,全国发电总装机达到23.8亿千瓦,比2012年翻了一倍,年均增速8.4%,其中风电光伏并网装机合计6.35亿千瓦,是2012年的近90倍。油气方面,2021年全国原油产量1.99亿吨,十年间连续保持在2亿吨左右;2021年天然气产量达到2075.8亿立方米,比2012年增加近1000亿立方米,增长近一倍。
赵辰昕指出,回顾党的十八大以来经济社会发展的光辉历程,在习近平经济思想的指引下,我国正在加快迈向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之路,我国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国际影响力持续增强,我们以实际行动交出了一份人民满意、举世瞩目、可以载入史册的中国答卷。
当前,我国发展的内外部环境趋于复杂严峻,经济发展面临新的下行压力。“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机遇大于挑战,完全有信心有决心、有基础、有条件推动经济平稳健康可持续发展。”赵辰昕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