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王 进
□ 何广丙
绿满田间的秧苗,一眼望不到边。近日,记者沿着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四川省眉山市永丰村的“一田”(高标准农田)一路北上,所到之处,“铁牛”犁地声不绝于耳,农业、农村尽显欣欣向荣景象……
端好粮食饭碗,守护粮食安全。6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眉山市东坡区太和镇永丰村考察,同村民们亲切交流,了解当地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强粮食生产、推动乡村振兴等情况。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里,而且里面应该主要装中国粮。
总书记殷殷嘱托,始终心怀耕地保护和粮食生产“国之大者”。四川素有“天府之国”美誉,近年来,该省严格落实耕地红线保护制度,扎实推进“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不断推动“良田粮用”,守好粮食安全底线。2021年全省粮食产量再创新高、达到716.4亿斤,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575元,比上年增长10.3%。
筑牢耕地红线
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三次到四川考察,每次都对“三农”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总书记在四川考察时强调,成都平原自古有“天府之国”的美称,要严守耕地红线,保护好这片产粮宝地,把粮食生产抓紧抓牢,在新时代打造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四川对此深刻领会。
四川省委书记王晓晖在6月16日组织召开的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2022年第一次全体会议上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和总书记来四川考察重要指示精神,以更高政治站位看“三农”、以更实工作举措抓“三农”,全力打造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加快推进四川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努力实现农业水平更高、农村环境更美、农民生活更幸福。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四川省坚持系统思维,把耕地保护工作摆在重要位置来抓,严控耕地“非农化”“非粮化”。聚焦水稻扩面增产、强化种粮补贴、巩固和提升粮食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等关键举措,强力推动高标准农田建设,已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4989万亩,2021年全省粮食播种面积9536.6万亩,比上年增加67.6万亩。
其中,作为全省高标准农田示范区之一的眉山市,坚持粮食产业布局到哪里,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就跟进到哪里,制定系列政策文件,把高标准农田建设与“两区”划定、乡村振兴示范带和现代农业园区相结合,突出集中连片、整体推进、示范带动,并实行全流程规范化管护管理。2021年新建高标准农田13.24万亩;以“县负总责、乡镇监管、村为主体”的管护机制基本成型,彭山区、仁寿县入选为全省高标准农田建后管护十大典型案例。
为确保耕地红线不动摇,眉山市按照“集中连片、旱涝保收、节水高效、稳产高产、生态友好”要求,持续推动高标准农田“水、土、田、林、路”综合治理,引导促进田块小并大,支持丘陵山区农田“宜机化”改造,并全面推进粮食扩面增产“1611”硬措施。截至目前,全市划定粮食生产功能区165万亩,高标准农田实际保有量123.6万亩,创新推出的平原区“沃野方阵”、丘陵区“生态走廊”、山区“绿海明珠”三大高标准农田建设模式被农业农村部全国推广。
而从全省来看,落实“长牙齿”的耕地保护硬措施,狠抓高标准农田建设,粮食播种面积逐年稳步增加。2022年将新建高标准农田450万亩,高效节水灌溉面积40万亩。到2030年,全省高标准农田保有量将达到6353万亩。
力推专业化种植
全面提升土地利用率
除杂草、平土地、筑田埂、挖沟渠,20余台(套)机具遍布其间,一套“流水线”有条不紊地进行着;田的另一端,上千亩的水稻秧苗已运抵到位……在眉山市彭山区岷江现代农业示范区园区内的公义镇欣荣村,成林农机专业合作社业主王成林正组织对1030亩低效果林进行水稻专业化改种作业。
“总书记日理万机都来关心我们农村农民,作为种粮大户,我们理应牢记总书记嘱托,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全力推进退经还粮、抢耕抢种。”王成林有些激动地对记者这样说道。
“全市要深学细悟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以‘国之大者’的站位抓好耕地保护和粮食生产工作。”眉山市委主要负责人表示。
据了解,近年来,眉山全市上下深刻领会总书记“悠悠万事、吃饭为大”的重要要求,大力推动农业园区化、专业化,千方百计推进粮食种植应种尽种,凝心聚力提升土地利用率。2021年,全市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达到297.5万亩、127.5万吨。
眉山市彭山区创新出台《水稻扩面三年行动方案》等措施,不断加强种粮支持力度,确保稳粮增收。通过帮耕帮种、兜底复种等途径,实现宜耕则耕、应种尽种,今年4月以来,实现退果还粮1030亩、套种粮食26,000亩、新增扩面粮油种植1000余亩。
眉山市岷江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大力推进“水稻+中药材”粮经复合种植,有效提升粮食产量和土地利用率。在谢家街道、公义镇2个乡镇(街道),开展常规水稻种植面积11,935亩,水稻制种面积3580.5亩,中药材(川泽泻、川芎)种植面积15,400亩,水稻、川泽泻、川芎、蔬菜实行轮作种植,复种指数100%。
以眉山为典型代表的四川各地,正按照“保存量、做增量、提质量”要求,让每一个农户想种地、有地种、种好地。2022年,全省粮食面积将稳定保持在9500万亩。到2030年,全省水稻种植面积将稳定在2900万亩左右。
夯实科技支撑
擦亮“天府农业”金字招牌
“四川农业大省的金字招牌不能丢。”习近平总书记来四川考察时的殷切嘱托言犹在耳。近年来,四川省扎实推进“藏粮于技”战略,持续擦亮“天府农业”金字招牌,以“绣花”功夫树立起现代农业“川”字号“10+3”产业体系的四梁八柱。全省累计建成各类农业园区1100多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总数达到13个,位居全国前列。
眉山市大力推动现代种业发展,促进粮食单产提升。出台《关于推进种业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将种业发展工作纳入区县乡村振兴、粮食安全、市政务目标考核,从资金、人才、创新、用地等方面为种业发展提供支持和保障。全市常年制种面积稳定在2万亩以上,制种单产能力提升5%,亩产在200公斤以上;全市良种普及率达98%以上;6年累计引进试种国内外优质品种340个。
眉山市还向科技要动力,筑牢科技兴农“软环境”“硬支撑”,不断夯实粮食丰收基本面,遴选发布农业主推技术26项,建设农业科技示范基地20个,培育农业科技示范主体102个。其中,彭山区以国家级水稻制种中心项目为依托,强化良种繁育、无人机应用等科技成果示范应用,在制种基地建立3支无人机赶花服务队,购置10台植保无人机,开展杂交水稻制种全程机械化生产工厂化育秧、机械化插秧、小苗移栽、无人机赶花和施药、现代化收割,解决制约基地发展的人工成本上涨、劳动力紧缺、机械化水平低等难题。
眉山市的例子,仅仅只是四川省依托科技支撑、筑牢“三农”压舱石的一个缩影。据介绍,按照规划,到2030年,四川省将累计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1594万亩,累计新建高效节水灌溉面积406万亩,确保全省粮食产量稳定在720亿斤以上。
沿着总书记的足迹,一路探访,感慨万千,催人奋进!四川各地正牢记总书记嘱托,全面落实省十二次党代会决策部署,为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凝聚动能、迈出铿锵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