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廖 亮 赵盛迷 张汉杰
今年以来,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城乡并进、协同共治”,探索具有恩施特色的市域社会治理模式,奋力书写城市治理新“答卷”。截至4月底,共计起底排查矛盾风险3805件、化解矛盾风险3651件,化解率达95.95%。
打造治理新标杆
“慢点、注意安全,前面有学生出入。”在恩施大峡谷风景区管理处高台村学校门前,身穿警服的村综治专干刘荣军正在维护交通秩序,不时提醒来往车辆。
作为恩施大峡谷沿线上的村庄,高台村车流量很大,尤其是旅游高峰期时,交通时常拥堵。“穿上警服,亮明身份,维护交通秩序方便了许多。”刘荣军说。
为探索市域社会治理新路径,恩施学习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配强村(社区)综治委员,纳入辅警序列管理,规范设置村(社区)警务室,“一村一辅警”建设率先在全市实现全覆盖。
一子落而满盘活。为深化基层治理,恩施连连落子。建立民警、社区干部、心理医生“警社医”联动机制,推行矛盾纠纷化解分级管理,打造“彩虹桥·心灵驿站”品牌。2022年4月,恩施市法院驻金子坝街道巡回审判庭揭牌成立,恩施市“百合花”婚姻家庭调解工作室挂牌成立,恩施市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站揭牌成立;推进诉源治理,开展“百日攻坚”专项行动,主要领导带头包案、信访“敲门行动”……一项项助推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举措,以更接地气、更有温度的方式,在恩施大地落地生根。
巧解百姓心中结
2021年11月,恩施整合市人民调解中心、市信访局、市研判中心、市法律援助中心等部门资源,组建起恩施市人民调解中心,实行一地办公,让群众只跑一地、只进一门,“一站式解纷,零距离服务”。
受理131件、调解成功127件,是恩施市人民调解中心在2022年前5个月交出的成绩单。
“要有耐心,法理并重,为双方打开心结、架起连心桥。”曾被评为“全国模范司法所长”的“调解专家”龙兆开说。
“组建人民调解中心的意义在于把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推动更多法治力量向引导和疏导端用力,加强矛盾纠纷源头预防、前端化解、关口把控,从源头上减少诉讼量。”恩施市委常委、市委政法委书记李华军表示,做实市、乡、村三级人民调解中心,推动问题联治、风险联控、平安联创,坚决防止潜在隐患变成现实风险、现实风险变成现实危害,下活了人民调解“一盘棋”。
除了龙兆开,还有3名市法院退休法官、1名市司法局退休干部被聘用为人民调解员,成为“60(岁)工作室”的成员,他们发挥余热,调解矛盾纠纷,乐此不疲。恩施在19个乡镇(办)设立工作点,建成235个人民调解组织,发挥60岁左右的退休老干部等人员的矛盾纠纷调解作用,探索组建“60工作室”。截至目前,全市304名老干部参与其中,已调解各类矛盾纠纷812件,调解成功率达到95.8%。
党建引领幸福来
日前,在恩施万福国际商贸城小区干净宽敞的广场上,红旗飘扬,数十名小区居民欢快地跳着广场舞,好不热闹。
万福国际商贸城有住户1244户、商铺2253户。两年前,这里脏乱差,矛盾不断;如今,小区干净整洁,邻里氛围和谐。华丽“转身”并实现“零上访”,这个小区的“蝶变”离不开基层治理“尖刀班”的辛勤付出。
2020年5月,恩施州委政法委牵头组建“尖刀班”下沉枫香坪社区,建立社区党支部,协助开展基层治理工作。
协调物业修复被损坏的路面、维修好62部电梯、盘活4万平方米的闲置商铺……社区党支部逐渐成为小区治理的“主心骨”,小区居民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党组织的力量是无穷的,让我找到了正确的人生方向。”居民胡应胜在党支部的带领下,逐渐转变了思想,成长为社区党支部的组织委员。
“尖刀班”成员曾凡顺说,以党建为引领、以居民为核心的党群联动治理共同体在万福国际小区成为现实。
党旗红,治理兴。恩施坚持以党建为统领,法治自治德治相互融合、相互贯通、相互促进的系统化治理模式逐步形成。在城区,党建引领下的小区绘就和顺、和美、和谐的幸福生活;在乡村,三岔镇“燕子工作室”、崔家坝镇“农民工”工作室、盛家坝镇“和事佬”智囊团、小渡船“彩虹桥”心灵驿站等纷纷发力,通过微创新,让基层治理“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