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实习记者 陈荟词
6月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到交通运输部考察,并主持召开座谈会。他强调,要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部署,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进一步畅通交通物流,保障市场主体运行,稳住经济大盘。
近日,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发布的5月中国快递物流指数为99.3%,比上月回升6.4个百分点。其中,商务快件指数、农村快件指数、跨境快件指数分别回升5.2个百分点、14.8个百分点和6.5个百分点。
道路运输“大动脉”相继恢复
今年3月以来,国内疫情多点频发,防控形势严峻复杂。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副会长贺登才认为,部分地区管制措施层层加码、对货车通行“一刀切”管控,造成通行受阻、车辆滞留、物流不畅,大量货车司机和生活、生产物资被困在路上,影响经济社会平稳运行和产业链供应链稳定。
面对严峻形势,4月10日,国务院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印发《关于切实做好货运物流保通保畅工作的通知》;18日全国保障物流畅通促进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电视电话会议部署10项重要举措,要求努力实现“民生要托底、货运要畅通、产业要循环”;19日国务院物流保通保畅工作机制成立;27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听取交通物流保通保畅工作汇报,提出统筹疫情防控和物流畅通保供,并出台5项具体帮扶举措。
国家发展改革委部署国家物流枢纽、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示范物流园区等“国字号”物流平台,全力保障生产生活物资供应和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工作。
各地区、各部门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物流保通保畅工作取得积极进展。从4月21日起,关闭的收费站持续控制在20个以内,关停的服务区持续控制在个位数以内。到5月10日,临时关停服务区恢复运营,全国高速公路收费站、服务区实现应开尽开,货车通行量陆续回升。
在交通“大动脉”疏通的同时,各类物流节点陆续恢复开放。据21家国家物流枢纽(上海及周边地区除外)数据显示,2022年4月份各枢纽平均货物吞吐量达498万吨,同比增长11%;5月上半月平均吞吐量314万吨,同比增长14.4%,比4月下半月环比增长25.21%。
国家邮政局发布的2022年5月中国快递发展指数报告显示,经测算,2022年5月中国快递发展指数为269.2,环比上升11.6%。相比4月份,行业规模有效恢复,质效得到改善,保通保畅工作成效明显。
据国家邮政局消息,今年端午节放假期间(6月3日~5日),全国邮政快递业揽收快递包裹约9.4亿件,与2021年端午节同期相比增长17%;投递快递包裹约9.7亿件,与去年端午节同期相比增长13.1%。
构筑民生保供物流“生命线”
随着政策落实,通行环境好转,物流企业抓紧复工复产。“本轮疫情发生以来,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成立工作专班,跟踪行业情况,反映企业诉求,提出政策建议,积极引导全行业投身物流保通保畅、稳产稳链工作。”贺登才表示,各会员单位成为物流保通保畅和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的“生命线”和“主力军”,为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物流企业随时跟踪疫情变化,全网调度资源,创新运营模式,打通中转调运“肠梗阻”、连通末端物流“微循环”,千方百计维护民生保供物流“生命线”。京东物流先后从河南、海南、新疆等地调集4000多名快递员、分拣员增援上海。北京本轮疫情以来,京东物流与社区共创酒仙桥模式,通过“短程接驳+支援服务”的创新模式组织物资配送。该模式已在北京市朝阳区双井街道、建外街道农光里社区等多个社区成功复制;顺丰速运作为上海市生活物资保供物流企业,在上海市外围设立生活物资保供中转站,将身在上海的上千名员工就地转为志愿者,投入到民生物资保供运输及社区配送工作中。
物美集团面对4月初上海生活物资供应紧张,立刻组织华北物流、果蔬采销、加工厂,连夜紧急加工和运输,持续8天分3批共78辆大挂车,将7个品类、1398吨蔬菜送达上海麦德龙。
中国南山集团旗下宝湾物流园区开放1万平方米仓库及场地,用于外地支援物资的收货、分拣、配送;济南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设立应急物资储备库,开通救援物资绿色通道,保障疫情期间物资运转。3月31日,枢纽接到建设济南市进口高风险非冷链集装箱货物集中监管仓的紧急任务,仅用5天时间便投入使用。非冷链集装箱货物集中监管仓总面积1.5万余平方米,其中仓库面积6600平方米,可以满足每天17个货柜、静置10天的存放要求。
保障稳产稳链“不断链”
贺登才表示,物流企业增航线、开班列、拓货源,不断补齐功能设施短板,提升承载能力和衔接水平,与上游制造企业深度融合,强化物流一体化服务,全力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稳定运行。
青岛生产服务型(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的运营主体企业——山东港集团与中远海运、马士基等17家船公司携手新增美国、非洲、澳洲、东南亚等8条国际航线,持续增运力、扩舱位,确保了国际海运扩容畅通;开通外贸内支线“黄岛—日照—岚山”航线、“胶州上合示范区至青岛港”“河南三门峡至青岛港”农资产品专列,不断提升干线运输能级。今年一季度,货物吞吐量同比增长6.3%,集装箱吞吐量同比增长7.6%。
深圳空港型国家物流枢纽积极完善国际货运航线网络,新开河内、多哈、纽约、莱比锡等4个国际货运航点,加密洛杉矶、胡志明、大阪、首尔航线,稳定拓展国际航空物流供应链。截至4月26日,深圳机场共开通运营56个全货机航点,其中21个国内全货机航点,35个国际及地区全货机航点,覆盖亚洲、欧洲、美洲及大洋洲等四大洲。
安阳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推进产销精准对接,打造了钾肥“德令哈(青)—安阳公铁联运”“察尔汗(青)—安阳公铁联运”、尿素“稷山(太)/华县(西)—安阳公铁联运”三条农资通道。今年一季度,通过铁路专用线实现公铁联运,完成化肥调销7万余吨,不违农时保障春耕用肥。
为保障汽车零配件制造企业生产线不中断,中国邮政速递物流吉林公司自疫情开始就组织物流团队封闭驻扎在客户工厂,配合工厂封控生产,联动工厂共同制定物流发运计划。车队司机以车为家,分拣处理人员封控办公,客服人员提供7*24小时服务,全员在岗保证生产稳定。
“公转铁”“公转水”“无人化”各显其能
在公路运输受阻情况下,物流行业大力推进“公转铁”“公转水”,发挥多种运输方式各自优势,全力保通保畅。
西安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通过调整运行线路、发布班列运行状态等多种措施,加强资源整合力度,保障中欧班列“长安号”不间断运行。4月13日,中欧班列(西安)号跨里海、黑海班列在西安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西安国际港站)首发,开通了中国欧洲新的物流通道。据介绍,截至4月26日,中欧班列(西安)号共开行1010列,开行量、重箱率、货运量等核心指标稳居全国前列,大幅降低内陆企业贸易成本。
苏州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发挥与上海港战略合作优势,共同制定水陆联运计划,为苏州及周边腹地客户提供“沪太通”“太申快航”进出口清关箱等高效、便捷的水路运输服务,为客户节省成本每标箱200元,缩短物流时间。同时,积极扩容水上通道,减免堆存费用,保障用箱需求,有力保障了苏州等地企业生产物资的运输畅通。
郑州空港型国家物流枢纽持续加强与航空公司、货代、卡车运输企业对接协作,制定货物保通方案,向省市港区防疫指挥部门申请,加快办理快速通行证,保证航空物流供应链和空陆联运平稳畅通。近期,郑州机场日均保障货运航班45架次、货运量2148吨,其中国际地区日均货运量1886吨。
天津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积极应对疫情影响,陆续推出“海侧集疏运服务通道”和“铁路集疏运解决方案”,便捷高效满足客户集疏港需求;深化与海关、海事、边检等部门的合作联动,采取适应防疫要求的服务手段,巩固拓展“船边直提”“抵港直装”等高效运营模式。
“无人化”物流技术装备在疫情期间“上岗”。美团自动配送车进驻上海浦东新区前置仓覆盖的小区、瑞金医院、复旦大学等多个区域。在北京顺义,美团自动配送车支持卖菜站点到附近数十个社区的配送工作。美团还在北京全面启动“无接触安心送”,在部分写字楼、学校、住宅公寓铺设了有保温、消毒功能的智能外卖柜,实现无接触安心取餐。
“总体来看,当前交通干线‘大动脉’基本打通,城市物流‘微循环’逐步恢复。但仍存在不稳定因素,保障全面复工复产任务依然艰巨。”贺登才认为,当务之急是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大政方针,不折不扣落实保通保畅、稳产稳链和帮扶物流企业各项政策措施。同时,要认真总结本轮疫情防控和保通保畅工作经验教训,树立系统观念和底线思维,建立起常态化应急物流体系并纳入国家整体安全发展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