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刘 念 李建飞
陕甘宁革命老区在我们党历史上具有重要而特殊的地位,是党中央和红军长征的落脚点,也是党带领人民军队奔赴抗日前线、走向新中国的出发点。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高度重视陕甘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一直牵挂老区人民。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考察时指出,革命老区是党和人民军队的根,我们不能忘记自己是从哪里来的,永远都要从革命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甘肃考察时指出,我们党在陕甘宁地区的革命活动,建立了光照千秋的历史功绩。
2012年,国务院批复《陕甘宁革命老区振兴规划》。2021年1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新时代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了新时代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目标定位、重点任务和支持举措,对支持陕甘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作出了统筹谋划。2021年9月,国务院批复了《“十四五”特殊类型地区振兴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第一次明确了12个革命老区的规划范围和20个重点城市的发展定位。其中,陕甘宁革命老区的延安市和庆阳市列入重点城市规划。
青山绿水皆财富
生态保护展新颜
5月的延安,满目苍翠,在盘山公路驱车前行,仿佛置身于森林公园。可曾几何时,肆虐的沙尘,曾是陕甘宁老区群众对春天最痛苦的回忆。位于黄土高原的陕甘宁老区,年均降雨量只有200毫米~500毫米,生态环境整体脆弱,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任务繁重。
陕西省发展改革委紧密结合省情实际,认真落实国家发展改革委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提出以大保护为关键任务开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治理,扎实开展生态保护修复、严格生态资源管护,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努力打造好黄土高原生态文明示范区。“十三五”期间,陕西革命老区新增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1.64万平方公里,治理沙化土地525万亩,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到88.2%,生态环境总体好转、局部良性循环,绿色版块向北推进400公里。在延安市延长县黄河岸边,曾经光秃秃的山崖,如今已是绿意铺展。截至2021年,延安累计为上千万亩山川披上绿装,植被覆盖度由46%提高到81.3%。
从2013年开始,甘肃省庆阳市启动实施“再造一个子午岭”工程,7年累计造林730.85万亩;2021年又启动实施“再造一个子午岭”提质增效行动和“一村万树”工程。从“山上光秃秃、年年遭灾荒”到“层层梯田盘山头、片片林草盖坡洼”,庆阳市的面貌大变样。目前森林覆盖率达到26.15%。
受益于“再造一个子午岭”工程,庆阳苗木产业得到长足发展。6年前,宁县前渠村党支部书记马宁源带头成立宁县盘克镇绿园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建成特色苗木培育基地。2020年,合作社分红16.35万元、务工费支出108万元,带动106户当时的建档立卡户参与到苗木产业中,进一步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林业产业的发展,带来了农村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的双丰收。近年来,庆阳市建成家庭林场87个,林下经济年产值达到6.16亿元以上。
而种树的好处,还远不止这些——20世纪80年代,庆阳市每年流入黄河的泥沙量高达1.684亿吨,占入黄泥沙总量的1/10、全省入黄泥沙量的1/3。“近年来,庆阳水土流失面积和侵蚀强度呈现双减趋势,年均减少入黄泥沙6900多万吨,保护塬面1543平方公里。”庆阳市林草局局长闫焕智说。如今,原本贫瘠的黄土塬已经换上绿装,水土保持能力大幅提高。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支持宁夏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实施方案》,支持宁夏以生态保护推动高质量发展,为黄河流域其他地区积累可复制经验,以点带面助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有利于通过制度创新增强黄河流域生态绿色发展活力,书写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黄河答卷”。
革命沃土焕生机
路通人和百业兴
去年,国务院印发的《意见》,对新时代做好革命老区振兴工作明确了任务和要求。随后,国家发展改革委出台了“十四五”支持革命老区基础设施建设等实施方案,明确了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政策举措。
陕甘宁革命老区包括8个地级市,9个县(市),总面积19.2万平方公里。这里多半属于典型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老区群众祖祖辈辈困于交通,囿于大山。
行路有多难,对路就有多渴望。2020年底,陕甘宁老区千万群众翘首以盼的银西高铁通车,将甘肃省庆阳市纳入全国高铁网的怀抱,环县等陕甘宁老区沿线多地结束了不通火车的历史,直接步入高铁时代。这条高速铁路从银川平原启程,跨过黄河、穿越毛乌素沙漠边缘和黄土高原,一路挺进八百里秦川,成为助力陕甘宁革命老区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未来,银西高铁还将和在建的西安至武汉高铁贯通,成为一条贯穿中西部的大通道。
宁夏回族自治区发展改革委副主任马坚表示,对宁夏而言,银西高铁开通运营,拉近了宁夏与东南部发达地区的时空距离,对进一步提升宁夏对外开放水平,加速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融通,助力加快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全面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和“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发挥重要作用。
“以前坐火车从银川到西安需要15个小时,现在做高铁,3.5小时就能到达。”在西安工作的高先生说,自从高铁开通后,周末可以经常回银川看看父母,“父母年纪大了,做子女放心不下,高铁的开通满足了我常回家看看的愿望。”
银西高铁的全线贯通,不仅为老区群众提供了便利的出行条件,同时带动了当地特色产业的发展。甘宁本地的黄花菜、羊肉、枸杞和葡萄酒等农产品搭乘银西高铁走向全国,让革命老区的农贸商品也搭上了“快车道”,这条高铁线路也成为老区群众心中的“幸福路”“致富路”。
近年来,在国家发展改革委指导下,陕西省着力完善交通基础设施网络,延安机场、安康机场迁建工程建成通航,穿越老区的西成、西银等高铁开通运营,西安至延安、西安至安康、西安至十堰高铁开工建设。先后开通西安至榆林、安康、旬阳“绿巨人”动车组。延长至黄龙、宝鸡至坪坎等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全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超过6400公里,较2012年增加2400公里,实现县县通高速,老区对外连通水平进一步提升。
红色基因代代传
文旅融合谱新曲
陕甘宁革命老区的延安、榆林、南梁等地,孕育了光照千秋的红色文化,是全国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近年来,延安市深入实施“文化旅游带动”战略,以创建5A级红色革命纪念地景区为抓手,全力推动大型文化旅游板块建设,持续推进红色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延安保育院》《延安延安》《延安十三年》《延安记忆》《黄河大合唱》等一系列红色旅游演艺,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观看。延安市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延安革命纪念地等成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来延安游客突破2.5亿人次,旅游综合收入突破1500亿元,红色教育培训80.8万人,有力带动了延安经济社会和生态服务产业的突破发展。
在甘肃庆阳市华池县南梁镇,南梁红色景区每天迎来满载游客的大巴车。依托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南梁纪念馆等,在展现陇原悠久历史文明的同时,体现了甘肃省弘扬红色文化、推进文旅产业融合发展取得的积极成效。荔园堡村村民郭翠玲用家里的窑洞开起了农家乐,用南瓜汤、窝窝头、杂粮、野菜等制作的“红军餐”深受游客追捧。“生意十分火热,旺季时得提前网上预约,一年收入有十几万元呢。”提起自家的农家乐,郭翠玲笑得合不拢嘴。2021年,甘肃省已建成A级红色旅游景区14个,有10个系列16个景区入选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建成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4个,省内所有革命旧址和纪念馆实现免费开放。
“我们眼前的3孔窑洞就是盐池县委机关旧址,也是1947年~1949年宁夏工委和盐池县委、县政府机关所在地……”近日,一场别开生面的党课在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盐池县麻黄山乡李塬畔村开讲。盐池革命根据地是陕甘宁边区的西北门户和前哨阵地,李塬畔村党支部书记李彦鹏介绍说,麻黄山乡充分挖掘利用李塬畔盐池县委机关旧址等红色革命资源,结合乡村振兴,先后投资1500多万元,实施美丽村庄、乡村振兴示范村等项目工程。
“下一步,我们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陕西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落实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意见》,大力弘扬延安精神,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促进陕北能源化工产业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加速推动陕甘宁革命老区转型发展,不断激发老区内生发展动力,推动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迈出更大步伐,让老区人民过上更好生活。”陕西省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如是说。
牢记初心使命,赓续红色血脉,老区不老,风华正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