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通过”……走进花样滑冰训练馆,冰面水平如镜,如同置身清凉世界。记者看到迎面墙壁上挂着一个大的显示屏和中国冰雪标志、中国结,一块红色展板上写着“越是艰险越向前,把短板补得再扎实一些,把基础打得再牢靠一些”“我们不惧风雨,也不畏险阻”“只争朝夕,不负韶华”。这些来自习近平主席2020年新年贺词的标语,曾经激励着隋文静、韩聪、彭程、金杨、王诗玥、柳鑫宇、金博洋、朱易等奥运健儿刻苦训练、勇往直前。东侧墙壁上五星红旗鲜艳夺目,回头望去,北侧墙壁上原厂房的“天车梁”框架非常突出,“天车梁”之间还有“剪刀撑”等钢梁支撑系统。
北京首钢园运动中心运营管理有限公司行政业务部部长冯尧刚告诉记者,这里以前是储煤仓库,长300米、宽66米,停产后一直处于闲置状态。首钢在原貌上保留了厂房内的“天车梁”和“剪刀撑”等工业遗存,通过织补、修复等改造方式,把储煤仓库建设成为冰壶、花样滑冰、短道速滑3个国家队训练馆。同时,老厂区内的运煤车站被改造为国际一流的冰球馆,并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工业特色冰雪场馆”风貌。这4个场馆分别承接花样滑冰、短道速滑、冰壶和冰球项目的训练和比赛,也被首钢人亲切地称为“四块冰”。
百年首钢与奥林匹克再续情缘,也改变了很多首钢工人的人生轨迹。冯尧刚2006年来到首钢,从一名动力厂热力车间设备安全员转型为首建投的综合管理人员,又成为首钢“四块冰”的运营人员。“北京是双奥之城,我的家乡在张家口,我就是双奥之人。”冯尧刚自豪地说。
2017年8月,巴赫来北京考察后,在国际奥委会第131次全体会议上表示,“北京将曾经的一个钢铁厂改建成为冬奥会训练场馆,非常不可思议。他们在那里将旧厂房改造成办公室、休闲区、训练场,也成为北京冬奥会组委会的办公地点。我希望如果大家有时间,一定要去北京看看。”
2017年9月,国际奥委会执委会确定了单板大跳台首钢园区的选址方案。2018年7月,国际奥委会确认在首钢滑雪大跳台增加自由式滑雪大跳台比赛项目。此后,在首钢老厂区的群明湖畔,一个巨大的跳台拔地而起,升入半空。
“太酷了!我会做成微视频,分享到朋友圈!”从亚运村过来游览的陈先生已经退休,他用手机从不同角度记录下了大跳台的细节。
倾斜角度74.9度、垂直提升高度48.66米,记者乘坐国内首屈一指的斜行电梯来到大跳台高处,石景山和群明湖交相辉映,4座高耸的冷却塔巍然矗立,远望西南,可以看到首都的母亲河——蜿蜒美丽的永定河,还有北京冬奥公园全马跑道。
最美“水晶鞋”、时空“雪飞天”、工业“迪士尼”。北京冬奥会期间,在钢铁厂旧址建造的首钢大跳台,惊艳了全世界。各方的积极评价既是对赛事现场的视觉震撼,更是对城市更新“首钢模式”的由衷赞叹。
据王达明介绍,这座新地标的设计灵感来自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建筑的曲线与丝带飞舞的形态格外契合。簇新的大跳台与背后的冷却塔外形截然不同,但百年钢铁工业的灵魂在鲜明对比的建筑中跳动与升华。建设大跳台所用的4100吨钢铁全部来自首钢自产钢材。
国家发展改革委振兴司负责人告诉记者,截至目前,首钢园区改造共有5个涉冬奥项目获得中央预算内投资1.46亿元。这5个项目分别是首钢滑雪大跳台中心及配套设施,西十筒仓改造一期、二期,西十冬奥广场办公区,首钢工业遗址公园。
从1919年建厂到搬迁,从西十筒仓改造到2022年北京冬奥组委进驻,从“四块冰”的完美打造到滑雪大跳台的惊艳亮相,尤其是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成功举办,不仅让百年首钢成为活的“双奥”遗产,更让其重新焕发了青春。
随着筹备北京冬奥会,在首钢园区改造的带动下,新首钢地区更新改造也步入“快车道”。设在北京市发展改革委的北京市新首钢高端产业综合服务区发展建设领导小组(以下简称“北京市新首钢领导小组”)办公室在国家发展改革委的支持下,将首钢园区列为重点支持的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园区,组织开展新首钢三年行动计划和“十大工程攻坚”。2019年~2021年累计完成投资近600亿元,一批重大功能性基础设施超前布局,冬奥支线等5条轨道贯穿其中,21项重大水电气热市政设施加速建设,一批功能要素逐步积聚,赋予了首钢园区新的活力,带动京西地区加速转型发展。
走向复兴
位于首钢园区东侧的国际人才社区项目,是首钢园区拟申报国家发展改革委2022年中央预算内投资支持的项目。
“这里是原来的烧结厂,预计2023年底交付使用。”走进新首钢国际人才社区项目1607—036地块,映入眼帘的是3个高耸的烟囱和一座红砖建造的破旧厂房。首钢基金国际人才社区036地块项目总经理张檬告诉记者,一期036地块规划建设5栋建筑,整体采用“围合式”设计方案,在充分保留首钢园原有的工业遗风基础上,融入现代园区“时尚+科技+IP”综合体风格,实现办公、科研等多重功能的统一。
张檬说,首钢园加快构筑深度融合的站城一体化空间,北京市地铁11号线西段已于2021年12月31日通车,首批开通的金安桥站、北辛安站、新首钢站3座车站全部设在新首钢地区。新首钢国际人才社区南区项目与地铁11号线一体化同步建设,将打造成适合国际高端人才宜居宜业的聚集平台。
漫步在首钢园,记者看到依托管廊管线建成的世界最长空中走廊——首钢高线公园,它立体串联起首钢北区商务办公、休闲活动区域,形成集交通、文化、景观、休闲等功能于一体的地标性设施。
据了解,首钢采用自主研发的高性能综合涂装材料,破解钢结构防腐和原貌保持技术难题,成功将容积达2500立方米的三高炉改造为极具张力的活力秀场。依托40年来首次实现全年通水的永定河打造大尺度绿色空间,首钢将群明湖、秀池与永定河水系连通,精心开展左岸公共空间提升,建成北京冬奥公园。通过织补缝合首钢园区与永定河滨水空间,建设了开放展示长廊,打造了全市规模最大的线性滨水公共空间标杆工程。
办好一次会,搞活一座城。首钢园区借势冬奥全面提升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借助重大赛会增强综合服务软实力,借力时尚科技活动提升区域转型活力,重塑了新时期老工业城市崭新形象。
近年来,首钢园区积极打造“首店”“首发”“首秀”新高地,举办了英特尔、奔驰等国际品牌新品发布会和北京时装周开幕式、抖音嘉年华等一批时尚体验活动。连续两年承办中国科幻大会,落地电子竞技产业品牌中心和游戏创新体验区,成立全国首个科幻产业联合体,带动中国科幻研究中心、腾讯等一批项目和3家大师工作坊签约,着力打造科幻产业聚集区。
首钢园区以工业文明张力与现代科技酷炫巧妙配合,打造富有时尚科技感的沉浸式体验场景,已经成为京西城市流量新地标。近3年来累计举办活动300余场,参与人次超过20万人,借助冬奥会的成功举办,初步实现了文化复兴、产业复兴、生态复兴、活力复兴。
2021年10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自然资源部印发通知,推广“十三五”时期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典型经验做法。其中提出,“北京市石景山区将工业遗产保护和城市更新改造有机结合,全力筹办北京冬奥会和中国服贸会,创新工业建(构)物改造利用审批模式和审批流程,建设新首钢国际人才社区,释放首钢老工业区转型发展动力。”
2021年11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自然资源部、国家开发银行联合印发《“十四五”支持老工业城市和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继续支持首钢园区建设,鼓励北京市石景山区、门头沟区积极探索优化超大特大城市中心城区功能的有效途径,拓展发展新空间。
以石景山和门头沟为代表的京西地区,具有百年钢铁史和千年采煤史,也是首都的西大门。近年来,随着首钢搬迁调整、煤矿关停退出,京西地区运用城市织补理念,将工业遗产保护利用与文化复兴、产业复兴、生态复兴、活力复兴相结合,实现了“工业锈带”向“生活秀带”蝶变,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实践经验。
北京市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副主任来现余介绍说,与首钢搬迁停产时相比,京西地区生产总值增长了2.8倍;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了2.1倍;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了2.6倍;二、三产业结构从7:3优化到2:8。2019年,北京市发布新首钢三年行动计划,老工业区紧抓冬奥机遇,加快产业转型,城市复兴态势加速形成。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张庆杰认为,首钢园区坚持“能保则保、能用则用”,率先开创了以“保”定“建”、分类保护的新路子,在几乎保留了钢铁冶炼全流程基础上注入冬奥主题、植入特色业态和功能,引领京西加速蝶变。望得见厂、看得见山水、忘不了的老首钢,首钢园区的改造和转型升级,既推进了北京非首都功能有序疏解,实现了城市更新改造,提升了城市功能品质,也促进了高端产业可持续发展,可谓一举多得。
为做好后冬奥文章,北京市新首钢领导小组近日印发《深入打造新时代首都城市复兴新地标 加快推动京西地区转型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5年)》。根据这份行动计划,首钢园区将加速凤凰涅槃,打造面向未来、面向年轻人、面向国际化的活力空间和发展热土,努力成为“一起向未来”的城市复兴新地标。
可以预见,后冬奥时代,首钢园区将持续焕发出澎湃的能量和崭新的活力,续写新时代首都城市复兴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