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聚焦

两会聚焦中小企业 呵护经济发展“毛细血管”

3月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举行第二场“部长通道”采访活动。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肖亚庆通过网络视频方式接受采访。他表示,今年国家级“小巨人”企业准备再培育3000家以上,带动培育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达到5万家以上。图为记者在分会场采访。杨可佳 摄

□ 本报记者 安 宁

“延续实施扶持制造业、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减税降费政策”“对小规模纳税人阶段性免征增值税”“用好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扩大政府性融资担保对小微企业的覆盖面”“加大拖欠中小企业账款清理力度”“将科技型中小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从75%提高到100%”……3月5日提请审议的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亮出一系列减税负、畅融资、促创新的政策“礼包”,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在过去两年的基础上又进一步加大。

在我国企业中,90%以上都是中小企业,涉及千家万户,关乎国计民生。尤其在今年“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的总基调下,作为吸纳就业“主力军”的中小企业更具特殊地位。除了政府工作报告多次提及,全国两会期间,代表委员们也积极履职,一边着眼解决当前“急难愁盼”问题,一边呼吁为中小企业长远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呵护关乎经济发展的“毛细血管”。

雪中送炭

更大力度减税降费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之后,国家通过社保缓缴、税收减免等一系列扶持政策,减轻中小企业的经营压力。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新增减税降费超过1万亿元,对制造业中小微企业、煤电和供热企业实施了阶段性缓缴税费。记者注意到,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对中小企业进一步加大了支持力度,减税降费政策再延续,这无疑给中小企业吃下一颗定心丸。

比如,报告提出,对小微企业的年应纳税所得额100万元~300万元部分,再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根据目前这部分年应纳税所得额的实际的优惠税率是10%计算,再减半征收后意味着这部分的实际优惠税率降到了5%。

“在减税降费、金融信贷、要素保障等方面出台大批高含金量政策‘干货’,直击实体经济痛点、难点、堵点,对缓解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生产经营困难,无疑是一场‘及时雨’。”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省发展改革委党组书记于海田说。

“就业容量最大的是中小企业,政府工作报告中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在过去两年的基础上还在进一步加大,稳住了中小企业就稳住了就业的基本面。”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王一鸣认为,在疫情冲击下,保持稳定的发展态势,那么在疫情消除后,我们就可以迎来经济繁荣发展的新局面。

“目前,疫情对企业的影响仍然存在,且影响时间长短存在不确定性。”全国人大代表、吉林敖东董事长李秀林今年带来的三份建议中,就有关于进一步实施减税降费促进中小企业持续发展的建议。他建议,国家相关部委继续出台新的减税降费政策,做到应减尽减,应退尽退,应免尽免,特别是对一些受疫情影响较大的亏损企业,应给予更多税收优惠。例如,放宽退税条件,由增值税增量留抵退税改为期末有留抵即可退税,主要目的是让企业能够降低成本,激发活力,让企业能够树立信心,渡过难关。

全国政协委员、申万宏源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杨成长表示,对中小微企业的减税降费已经连续实施多年,可以把一些长期持续、已经成熟的做法通过立法等方式固定下来,提高市场预期的稳定性。

“近几年来,为了扶持民营企业和中小微企业发展,已经连续多年减税降费,形成了一个稳定的强预期,每年市场主体都盼望着减税降费,如果力度不够就会对市场产生一些影响。”杨成长注意到,年年减税降费,实际上影响到税制稳定性、严肃性。尽管从宏观上看,每年都把千亿甚至上万亿元减掉了,但是到微观层面感受不是非常明显。

对此,杨成长表示,对中小微企业的减税降费已经连续实施多年,可以把一些长期持续、已经成熟的做法通过立法等方式固定下来,提高市场预期的稳定性。同时,他还建议将税、费严格分开对待,税不能随意变动,但是费可以减免力度强一些,五险一金、社会保障等费用不可以随便变更。

播撒甘霖

引金融活水稳链条

受新冠肺炎疫情反复、大宗原材料价格上涨等多重因素影响,中小企业流动资金紧张,生产经营承受较大压力。不少代表委员注意到了当前中小企业仍面临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

“中小企业产品单一、体量小,在不可抗力冲击面前尤为脆弱,应尽快给予中小企业融资‘甘霖’。”全国政协委员、西安立丰企业发展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颜明长期关注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在他看来,破解中小企业融资困局需要尽快建立中小企业融资体系化制度,因此他建议,成立国家中小企业发展银行,并由其引领打造中小企业政策性金融支持体系,以保障扶持政策顺利落地实施。

全国政协委员、南开大学金融学院常务副院长范小云注意到,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领域仍然存在不少显性和隐形的壁垒。“可以先从中小微企业的政策实施机构建设入手,发起设立专门的政策性中小微企业金融机构,作为落实支持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政策的抓手,并以相对独立的考核体系对其服务绩效进行监管评价。”

全国人大代表、58同城CEO姚劲波则从科技层面进行赋能。他建议,对现有小微企业融资综合信用服务平台进行优化升级,打破政府部门间、银行企业间的“数据壁垒”。

兼任中国中小企业协会副会长多年的全国人大代表、广东远光投资集团董事长蔡仲光,则对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的冷暖有着更直观的感受。3月5日下午,广东代表团全体会议上,他提出加大信用贷款比重、降低贷款利率等支持中小企业的建议。而令他惊喜的是,在提出建议后不到48小时,3月7日中午12时许,蔡仲光就通过视频连线,得到了中国人民银行相关负责人对这些问题的逐一回应——

“针对中小微企业,今年我们将发挥好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作用,继续提升信用贷款比重,推动金融机构降低实际贷款利率、减少收费,继续对受疫情影响严重的行业企业给予融资支持。”

“我们将及时研究谋划,推动政策落实落地,帮助企业更好应对大宗原材料价格波动等冲击,降低综合经营成本。”

……

锦上添花

为长远发展添创新动力

大力度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可以说给中小企业送来了“及时雨”。然而,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更重要的是增强中小企业的造血功能,培育它们的自我发展能力。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

3月8日,第二场“部长通道”上,谈及培育“专精特新”企业,工信部部长肖亚庆表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成果非常丰硕,从2021年数据来看,“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占中小企业的比例虽然不高,但是营收增速、利润率和发明专利成果占有量都分别达到了规模以上工业中小企业的2.2倍、1.4倍和3.4倍。

“这些都说明,‘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方向是非常正确的。”肖亚庆表示,今年国家级“小巨人”企业准备再培育3000家以上,带动培育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达到5万家以上,使“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群体不断壮大。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政策,要扩大到广大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从而支撑工业经济的稳定和增长。

在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加速融合的时代,中小企业迈向“专精特新”的路上,必须答好数字化转型这道题。然而,数字化转型是庞大的系统性工程,中小企业往往存在专业能力不够、内外部资源不足等问题,面临“不会转、不敢转”等多重挑战。

“为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创造条件要发挥行业龙头企业的作用。”王一鸣委员指出,通过供应链,龙头企业的数字化平台可以向中小企业开放,进而降低成本,参与帮助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

此前,《“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特别指出,鼓励和支持互联网平台、行业龙头企业等立足自身优势,开放数字化资源和能力,帮助传统企业和中小企业实现数字化转型。

针对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中的安全顾虑,全国政协委员周鸿祎建议,鼓励大企业为中小企业提供免费或低成本的数字安全服务和产品,为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数字化发展提供安全保障。

在2月28日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工信部总工程师田玉龙曾表示,要在2022年年底为10万家以上中小企业提供数字化转型服务,推动10万家中小企业业务上云。

2021年11月开市的北京证券交易所也获得广泛关注。作为拓宽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渠道的重要阵地,定位于“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的北交所如何进一步提高服务能力?

全国政协委员、中信集团党委副书记、副董事长兼总经理奚国华在今年的全国两会提案中给出了相关建议,包含优化申购模式、引入增量资金、创新交易机制和明确公众公司法律地位等四个方面。

记者注意到,政府工作报告从多维度阐释对中小微企业的重点帮扶:减税降费上,“将科技型中小企业加计扣除比例从75%提高到100%”“对企业投入基础研究实行税收优惠”;金融支持上,“扩大政府性融资担保对小微企业的覆盖面,进一步推动解决实体经济特别是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题”;具体执行中,“着力培育‘专精特新’企业,在资金、人才、孵化平台搭建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

“这意味着国家对企业创新给予更有力的资金政策支持。”全国人大代表、含氟功能膜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张永明如是说。

2022-03-11 1 1 中国改革报 content_47813.htm 1 两会聚焦中小企业 呵护经济发展“毛细血管”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