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夏成满 刘克勇 徐 伟
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在于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加速乡村振兴进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近年来,为切实推动乡村振兴,国家层面提出了一系列重磅改革举措。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推动新时期农业现代化发展指明了方向。2018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正式颁布,并提出乡村振兴战略的“三步走”时间表:到2020年,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
乡村振兴中面临的人才困境。乡村振兴是国家的重大战略和社会发展中的一项重大制度设计,乡村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子系统,也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和前提,更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和关键环节,决定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成败。服务乡村振兴、融入乡村产业是新时代职业教育发展的应有之义。然而,当前乡村社会正面临适龄劳动力外流、农业生产方式转型、乡土文化式微等现实问题。总体来看,城乡之间的要素流动依然呈现出乡村的单向流出,特别是人才要素从乡村单向流入城市,使得乡村形成“空壳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乡村发展。
从目前情况来看,全国1400多所高职院校中在县级城市的很少,这种“城市中心”导致高职院校在服务乡村振兴战略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县域产业和乡村产业的资源承载和发展模式存在较大差异,虽然一些高职院校与县区相距不过几十公里,却因观念认识、体制机制和历史惯性等因素很难深入县域和乡村产业,这也使得高职院校毕业生绝大多数宁可留在城市就业,也不愿回乡就业。
在“城市优先”“城乡双轨”“制度变迁路径依赖”及“重城轻农”等因素影响下,实际上形成了职业教育两个不等质的农村职业教育劣势循环圈和城市职业教育优势循环圈。而从目前中职现状来看,全国近万所中职学校,有2000多所扎根县域,约70%学生在县市就近就业,这批中职学校和毕业生为助力脱贫攻坚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在我国如期完成打赢脱贫攻坚战略目标和整体任务之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我国农村人才存在总量不足、素质偏低、分布不均、结构不合理、老龄化严重等问题,人才队伍建设乏力成为阻碍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最大藩篱。提高乡村治理能力、实现组织振兴需要全方位和复合型的乡村带头人,需要新一代爱家乡、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让他们成为带动一方百姓、搞活一片经济、富裕一地乡村的乡村振兴领路人。而这一历史使命依靠现有的2000多所中职学校有些勉为其难。
五年制高职教育是服务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为更好地服务乡村振兴战略,需要面向本地输送大批“留得住”“用得好”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队伍。在服务乡村振兴,推动城乡一体化建设过程中,江苏五年制高职扮演了非常关键的角色。评价五年制高职是否适应区域经济转型升级的发展需求,最终还是要落脚在五年制高职对区域经济产业发展的贡献度上来。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每年招收的新生中,县区及以下生源占80%以上,其中农村生源占70%以上。学院毕业生每年生源地就业率在85%以上,回乡村服务就业比例在65%以上,服务中小企业比例在80%以上,几乎是唯一“留在本地,建设家乡”的人群。江苏五年制高职教育已成为全日制高等教育通向县区和农村的主渠道、主力军,在地方政府和本地企业心目中已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在这一背景下,因地制宜发展五年制高职,是县域中职教育改革的重要路径选择,一方面可以释放县域中职学校内生性发展的资源存量,有助于强化其自身的特色优势,以此促进和保障中职学校的持续健康发展。另一方面通过结合不同地区发展实际,有针对性地在专业设置、招生和人才培养方面向县域和乡村产业倾斜,在较短的时间内培养出一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和创新创业带头人”,为实现乡村振兴奠定坚实人才支撑基础。
加快经济社会转型升级,全面实现乡村振兴,是新时代我国经济社会改革的重要主题。在此进程中,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是重要的基础性力量。为培养出符合乡村振兴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需要推动职业教育供给侧的系统变革,尤其是发挥五年制高职在其中的关键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