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头条

国家“大账本” 地方“大账目” 民生“大账单”

——各代表团热议计划报告

□ 本报记者 张洽棠

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需要审议审查若干报告,其中就包括国家发展改革委牵头起草的关于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以下简称“计划报告”)。对于计划报告,各地代表团都在热议中,代表们是如何评价计划报告的呢?

从各代表团反馈来看,计划报告得到了一致认可,是国家的“大账本”,是地方的“大账目”,是民生的“大账单”。

国家“大账本”

计划报告是国家的“大账本”,未来的蓝图都体现在了计划报告中。

贵州代表团蓝绍敏代表说,计划报告在政治上校准了“定盘星”,在政策上贯穿了“总基调”,在举措上突出了“总布局”,在民生上聚焦了“小切口”,在作风上树立了“风向标”,完全赞同计划报告。

甘肃代表团尹弘代表说,计划报告全面贯彻了党中央治国理政的大政方针,充分体现了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有效衔接和落实政府工作报告的安排部署,形势分析准确透彻,目标任务科学合理、政策措施得力可行,统筹了国际和国内、当前和长远、机遇和挑战、发展和安全,在综合平衡基础上兼顾需要和可能,指导性、前瞻性和操作性都很强。计划报告抓住了当前经济社会运行中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对准了需要抓紧推进的大事难事急事,每个领域都明确了一系列关键性政策和务实性措施,给地方和企业发展带来诸多机遇利好。

青海代表团滕佳材代表说,计划报告坚持党对经济工作的全面领导,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有机衔接政府工作报告,用详实的数据反映了去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并以清晰明确的思路措施科学安排部署了今年的工作。目标明确、措施有力、调控精准,体现了党中央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顺应了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彰显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充分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财税体制的显著优势。

宁夏代表团咸辉代表对计划报告评价道,一是执行情况好于预期,圆满完成全年目标任务,实现“十四五”良好开局,交出了成果丰硕的发展答卷;二是精准把握发展规律,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清醒客观分析面临形势,透彻深刻指出突出问题,切实加强宏观政策落实,答写了顺应大势的时代考卷;三是全面落实重点任务,细化量化各项目标,务实提出含金量高、操作性强的政策措施,符合中央精神、契合发展实际、贴合人民意愿,制定了周密可行的施工图卷;四是全力保障改善民生,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聚焦群众“急难愁盼”,尽力而为、量力而行,靶向发力、精准施策,持续增进人民福祉,绘就了温暖幸福的民生画卷。

地方“大账目”

计划报告也是指导地方工作的“大账目”,下一步如何高质量发展地方经济,都体现在计划报告中。

甘肃代表团任振鹤代表说,甘肃将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坚持把自身发展放在全国大局中谋划和推进,按照政府工作报告和计划、预算报告部署,结合甘肃实际,用好政策、抓实项目、畅通机制、节用裕民,在常态化疫情防控前提下扎实推进各项工作,确保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在甘肃落地见效。

青海代表团李杰翔说,计划报告是政府工作报告的具体化数字化,体现的是政治自觉,展现的是使命担当。把青藏高原建设成为国际生态文明高地,拉开了世界第三极生态文明建设的序幕,促进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有机融合,推进黄河大保护大治理,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代黄河大合唱。

陕西代表团丁云祥代表说,计划报告对政府工作报告确定的任务进行了细化和部署,前瞻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很强。建议国家在重点实验室、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国家战略性重大产业布局上优先考虑在西部布局,促进区域均衡协调发展;在安排重点项目建设,特别是预算内基础设施投资时向陕西倾斜;加大对革命老区财政转移支付的支持力度;在大遗址保护方面对西部有更多的支持。

蓝绍敏代表建议,国家有关部门进一步加大对贵州在创新资源布局优化、财政转移支付、高标准农田建设、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改革等方面的支持力度,助力贵州高质量发展。

民生“大账单”

计划报告更是民生的“大账单”,关系到民生的方方面面。

广东代表团蔡仲光代表说,计划报告明确提出要加强对中小微企业融资等政策支持力度,给民营企业家打了一针“强心剂”。他建议,要因时制宜,科学完善现代税收制度,通过系统性、结构性减税降费政策调控,有序推进有利于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普惠政策、阶段性政策和扶持政策的出台和落实,同时要充分发挥税收的调节作用,增强企业获得感。

北京代表团方复全代表结合自身工作,建议进一步促进教育公平与质量提升。加大对高水平师范大学政策支持力度,积极出台师范生报考非教育专业硕士的相关政策,加强对师范生的履约管理,提升师范生培养层次和质量。按照有序竞争、分类发展原则,稳步发展职业教育,建设一批高水平职业学校和专业,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研究完善“双减”政策配套举措,抓住“新一代信息技术+教育”契机,探索完善以大数据为支撑的深度学习方法,帮助学生学习提质增效。

陕西代表团方兰代表建议加大中西部师范教育支持力度,为乡村振兴培育更多的优秀乡村教师;高度重视中国特色高校智库建设;补齐乡村群体体育设施短板;把陕南三市纳入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区域,让水资源等公共生态产品价值得到清晰体现。

贵州代表团的代表们也纷纷建言献策。孙永春代表建议,国家建立老龄事业协调推进机制,推动老龄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郑传玖代表建议,加大对贵州产业发展基金的支持力度,提高乡村医生和生态护林员待遇。石慧芬、吕惊雷、曾丽等代表建议,加大对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等教育等阶段和特殊教育投入的支持力度,夯实高质量发展的人才基础。陈训华代表建议,中央财政在转移支付安排中加大对贵州军民融合产业的支持力度。陈华代表建议,优化个人所得税征收政策,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到中国来、到西部来。

2022-03-09 ——各代表团热议计划报告 1 1 中国改革报 content_47764.htm 1 国家“大账本” 地方“大账目” 民生“大账单”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