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公 欣
将时钟拨回20世纪七八十年代,“小康社会”这一战略构想刚刚由邓小平同志提出的时候,老龚还是一名师范学院的学生,在那个家里几口人吃穿都成问题、“节衣缩食”才能买得起一辆自行车的年代,老龚是无法想象所谓的“小康”生活究竟是怎样的一幅光景。
转眼间,时光流转到了2022年的今天,老龚已经年过半百,在城郊沿河宽敞的新房子里享受着自在悠闲的退休生活。而这个时候,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已经达成,中国正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
“您对现在的全面小康生活最大的感受是什么?”“您对实现共同富裕有着怎样的憧憬和期待?”当被身为记者的女儿问及这些问题时,电话里的老龚居然陷入了一阵沉默。半晌,他用略带激动的语气回答道,“我的感受是,全面小康,这一切幸福和美好,来得也并不容易啊。”
在2022年的全国两会上,“小康生活”的较高关注度依然一如既往,并且,与之相关联的“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等蕴含着未来图景的字眼也不断地在记者眼前闪现。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我的家乡在河北省保定市竞秀区大激店村,这些年我们村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建起了三个支柱型产业,为村民们提供了上千个就业岗位,每家每户都入有股份。”全国人大代表、河北省保定市竞秀区大激店镇大激店村党总支书记张东河告诉记者,由此以来,大激店村民拥有了三重身份:农民、工人、股民,年人均收入达到了3万元以上。
“我们的小康生活很美好。”全国人大代表,河北省灵寿县南营乡人大副主席、车谷砣村党支部书记陈春芳坦言,曾经的车谷砣村闭塞、落后、贫困。如今,车谷砣村以康养为主题,以生态为依托,打造田园综合体,风景新了,产业也新了。“经过脱贫攻坚,包括车谷砣村在内的脱贫村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明显提升,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日益完备,衣食住行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衔接推进乡村振兴奠定了基础。”陈春芳告诉记者。
而在老龚所在的沂蒙山老区,一组亮眼的数据折射出当地的小康之“美”:2021年临沂市生产总值突破5000亿元,达到5465.5亿元,比2016年增长34%,提升两个位次,居山东省第五位。临沂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3万元,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9.4%,镇村发展持续向好,企业实力持续增强。
在陈春芳眼中,小康生活并非终点。他认为,“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小康生活实现了,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和需求却仍有可挖掘的空间。由于多年的贫困,造成乡村文化发展相对滞后,内在发展动力不强,文化基础设施和人才比较匮乏,远不能满足村民的需求。
因此,陈春芳提出,要基于乡村社会的文化特点,深入挖掘当地特有的民俗文化,积极倡导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将生态道德融入生活习俗,开展人居环境整治、厕所革命、垃圾分类等专项行动,发展康养旅游等生态产业。同时,合理地将乡村文化注入乡村主导产业,将乡村文化巧妙融入农产品设计,融入精深加工的过程中,赋予农产品一些故事或文化内涵,让农产品有更多的附加值、更高的文化价值,延伸产业链条,为乡村高品质发展注入新动能。
“从全面小康再到共同富裕则是一个新的起点、新的挑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了前提条件,乡村振兴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张东河对记者表示,要实现共同富裕,必须要脚踏实地、不等不靠,解决好村民急难愁盼的问题,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改善农村环境,使农村最终达到“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真正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
老龚对于共同富裕的生活也有着自己的期待。“共同富裕实现了,老年人的养老是不是就更有保障了?儿女们在大城市奋斗的压力是不是就小很多了?大家的钱包鼓起来了,笑脸多起来了。不管是城市还是农村,四通八达的高铁高速航空运输等建设更发达了,美丽整洁宜居的新农村建起来了,境外旅游也越来越方便了,大家的生活质量也进一步提升了。”提及迈向共同富裕后的生活,老龚的话头有些止不住了。
从全面小康到共同富裕,你我都已经在路上。你我心中幸福的那道“光”会一直亮,你我的生活也会有更多的美好和想象,在这一征程中,我们会更加坚定,充满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