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任丽梅
随着新冠肺炎疫情的发生,学校传染病事件高发成为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国内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监测调查数据显示,除“非典”、新冠肺炎等社会性重大疫情外,发生在学校及托幼机构的传染病暴发疫情占到地区全部传染病暴发疫情总数的比例较高。此外,学生突发疾病猝死和外伤得不到及时处置等情况时有发生。为此,农工党中央在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递交的提案上呼吁,统筹完善全国中小学校医室建设,保障学生健康。
农工党中央认为,中小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学校也是一个广泛连接家庭与社会的地方。每个学生都有一个联系着社会的家,有的家长社会活动面还十分广泛。同时,大量学生在学校里近距离地集中学习、生活。加之中小学生好动,但行为能力不完全。此外,教师的主要职责在于教学,一般不具备医药卫生专业知识。因此,中小学校的公共卫生和学生在校期间的基本诊疗服务,必须由校医室和校医负责。
据2019年中国红十字基金会形成的《中国中小学校医室现状调查研究报告》显示,我国现阶段有59.6%的中小学校未设置校医室或保健室,在校医室工作的人员中具有执业医师或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证的占比仅14.31%;具有注册护士资格证的占比仅14.87%。校医室建设短板问题主要集中在边疆民族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以云南省某市为例,虽然该省规定中小学寄宿制学校或600名学生以上的非寄宿制学校必须设立学校卫生室,但目前各级各类学校中配备校医室的仅有1.8%。
提案指出,校医室和校医配备不足的原因:一是重视程度不够。改革开放后,企业、行政事业单位医院人员(医务室)压缩,为中小学生提供公共卫生服务及学生健康服务的特点被社会化服务的倾向掩盖,校医室建设问题随之淡化。目前,国家政策层面对中小学医疗保健工作仅有1990年的《学校卫生工作条例》有所涉及,2008年又出台了《国家学校体育卫生条例实行基本标准》,但均已不符合时代发展。如国家拨款经费中没有专门校医室经费预算,绝大多数学校没有专项经费建设校医室,经费开支只能从学校办公经费中挤占。二是管理机制不完善。《学校卫生工作条例》中没有明确具体的职责划分和管理要求,在实际操作中往往形成相关部门既管又不管或监管而不管的局面。三是校医从业意愿低。当前,大多学校将医务人员纳入后勤人员管理。校医没有教师资格证,不能兼任教师,不能在教育系统参与职称评定;校医一般没有机会进行专业培训,临床经验相对少,专业也得不到充分发挥,从卫生系统晋升专业技术职称更是难上加难。加之学校没有医院规定的40%奖励性绩效工资政策,因此医学专业技术人员在学校从事校医工作比起同等的专业技术人员收入明显偏低,导致其不愿入职校医岗,即便入职也不会长期从事此工作。
为此,农工党中央建议:统筹完善全国中小学校医室建设,保障学生健康。
首先,明确中小学校医室建设的重要性。从国家层面高度重视和关注中小学公共卫生服务与健康服务的特殊性,对全国中小学校医室建设和卫生工作做一次摸底调查,在掌握基本情况基础上,做出全国性推进中小学卫生工作的统筹安排。
其次,规范管理,强化保障。从制度方面对中小学校医室建设涉及的各种问题出台配套的管理办法和实施意见,明确校医室建设标准。把校医室建设和校医配备纳入当地基层医疗服务规划当中。同时,亦将校医室建设和校医配备作为评审标准之一纳入学校工作考核评价体系。尤其应加大对经济欠发达地区校医室建设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力度,加快推进校医室建设和校医队伍配备。有条件的地区可探索采取学校自建自管、购买服务、委托管理、社会捐助等多方参与方式,推进校医室建设和经常性运营管理。
再次,建立并完善校医权益保障机制。建议明确校医是乡镇卫生院或社区卫生服务站编内人员,享受对应的医疗机构保障政策和福利待遇,在编制、培训、薪酬、晋升和职业发展上制定相匹配的校医晋职晋级制度,出台相关实施意见、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划定具体的校医晋职晋级比例,让校医从卫健系统这条线可以实现晋职晋级、评先评优,从而强化中小学生的健康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