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邢成敏
□ 龚杰媛
近日,湖南省发展改革委印发《长株潭共建国家综合物流枢纽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为湖南现代物流高质量发展持续“加码”,助力长株潭迈向更高水平一体化。《方案》提出,共建陆港型、商贸服务型、空港型、生产服务型等4种业态的国家物流枢纽。到2025年,依托中欧班列、东盟班列、江海联运、湘粤非铁海联运班列、航空货运等5大国际通道,培育枢纽经济,建设国家物流枢纽经济示范区。
形成“两轴两区多点”新格局
《方案》指出,以长沙陆港型、空港型、商贸服务型、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为依托,以物流枢纽一体化、高质量建设为目标,促进长株潭城市群内部开展国家物流枢纽合作共建,充分发挥国家物流枢纽的资源集聚和辐射带动作用,形成“两轴两区多点”物流枢纽发展新格局。
其中,“两轴”依托京广铁路、京广高铁、京港澳高速、湘江航道等形成综合交通物流空间纵轴,依托沪昆铁路、沪昆高铁、沪昆高速等形成综合交通物流空间横轴。“两区”即打造长株潭核心功能区和协同发展区。“多点”则围绕湖南金霞现代物流园、长沙高桥商贸城、湘潭荷塘现代综合物流园、长沙空港物流园、中国物流长沙物流园区、湖南一力物流园等6个核心枢纽节点,协同联动长沙双桥片区商贸物流板块、长沙黄花综合保税区、株洲铁路综合物流园、株洲大美新芦淞商贸物流园、株洲铜塘湾保税物流中心、株洲中车物流基地、湘潭铁路货场、湘潭综合保税区、湘潭一力九华公铁水联运区等协同枢纽节点。
建设4种类型国家物流枢纽
《方案》部署了五大建设任务,包括共建陆港型、商贸服务型、空港型、生产服务型4种类型国家物流枢纽,以及建设国家物流枢纽经济示范区。
其中,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将打造成为国际铁路枢纽、服务“一带一路”的中部区域枢纽、领跑全省的产业融合枢纽。以湖南金霞现代物流园为核心功能承载区域,协同联动株洲铁路综合物流园、湘潭铁路货场的物流设施,依托京广和沪昆两大铁路干线及洛湛、石长铁路等物流通道,发挥株洲铁路北站作为长株潭普铁货物运输集散中心作用,为湖南省乃至中部地区提供铁路干线运输、国际多式联运、区域分拨与配送等服务。
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将打造成为中非贸易支撑节点、中部地区商贸物流服务平台和湖南最大的国际商品集散地。以长沙高桥商贸城、湘潭荷塘现代综合物流园为核心功能承载区域,协同联动长沙双桥片区商贸物流板块、株洲大美新芦淞商贸物流园的物流设施,依托高速公路网、航空网络等物流通道及湘粤非铁海联运班列,为中部地区面向全国及非洲提供商贸物流集成服务、区域分拨与配送、国际物流等服务。
空港型国家物流枢纽将打造成中部地区联接国内通达国际的区域性航空物流枢纽、中西部地区面向《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桥梁枢纽及面向非洲门户枢纽。以长沙空港物流园为核心功能承载区域,协同联动长沙黄花综合保税区、长沙金霞保税物流中心、湘潭综合保税区、株洲铜塘湾保税物流中心的物流设施,依托航空网络、高速铁路网等物流通道及国家对外开放的航空口岸,为中部地区提供航空干线运输、多式联运集散、国际物流等服务。
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将打造成服务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高地的核心枢纽、物流业制造业深度融合创新发展的示范枢纽。以中国物流长沙物流园区、湖南一力物流园为核心功能承载区域,协同联动株洲中车物流基地、湘潭一力九华公铁水联运区,依托京津冀—粤港澳主轴、沪昆走廊、湘桂通道和厦蓉通道等主骨架,及中国物流集团有限公司的全国网络,为全国领先、全球知名的先进装备制造产业集群提供物流供应链服务。
推出5项保障措施
《方案》提到,建立组织管理机制。由湖南省发展改革委牵头建立国家物流枢纽培育和发展工作协调机制,统筹推进长株潭国家综合物流枢纽建设工作,加强枢纽实施监管和动态监测评估。长株潭三市有关部门则及时研究解决枢纽发展中的重点问题。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发挥预算内专项资金作用,重点支持国家物流枢纽铁路专用线、多式联运转运设施、公共信息平台等公益性较强的基础设施,适当向株洲、湘潭倾斜。规范使用现代物流产业发展投资基金,按照市场化原则运作,加强重要节点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大力促进应用新技术新模式的龙头物流企业发展。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强化信贷支持,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物流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枢纽主体培育,鼓励和支持具备条件的企业通过战略联盟、资本合作、设施联通、功能联合、平台对接、资源共享等市场化方式打造优势互补、业务协同、利益一致的合作共同体,协力推进4种类型枢纽设施建设和统筹运营管理。加快长株潭专业化物流企业培育发展,支持企业进一步做大做优做强。创新物流枢纽经营管理模式,探索建立枢纽主体与参与企业的利益协同机制,培育协同高效的运营主体,提高枢纽组织效率。
优化枢纽发展环境。深化物流领域“放管服”改革,持续推行极简审批服务,进一步简化办事流程;规范枢纽内物流服务企业的经营行为,完善枢纽物流服务企业信用信息;落实公路、铁路、水运、航空、口岸等领域减税降费措施,营造公平公正、便捷高效的营商环境。
健全人才培养体系。建立完善人才激励和保障制度,支持引进高端物流人才,构建多层次人才队伍。推动物流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开展合作,搭建物流产学研平台,培养知识型、技术型、创新型现代物流人才。发挥物流行业协会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培育高层次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建立物流业专家库,培养一批具有较强管理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优秀企业家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