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头条

一抔乡愁情 喜看乡村美

四川达州市渠县建成具有现代化特色的村村利民综合体服务中心

□ 本报记者 丁笑天

达州,四川省对外开放的东大门,包茂高速从这里南北贯穿而过。达州是四川省劳务输出第一大市,依托公路带来的交通、物流便利,每年从这里输出的新产业工人约164万人。随着乡村振兴上升为国家战略,如何发展“归雁经济”,打造统筹城乡发展的“助推器”,成为达州现阶段发展的重中之重。

近日,记者在达州市渠县岩峰镇鹞山新村采访时了解到,为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吸引外出务工人员“返巢”,当地专门成立了一家集三农服务、文化生活、乡村安全、商贸流通等于一体的村村利民综合体服务中心。在这里,一场推动农民增收与消费提质良性循环,乡村生活质量显著提高的变革正在发生。

政策引领 让发展有保障

为加快美丽乡村建设,促进乡村振兴,2021年6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正式颁布施行。其中提到“逐步健全全民覆盖、普惠共享、城乡一体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县域城乡融合发展,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新时期,新作为。为推动城乡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鹞山新村建起了乡村民生服务类配套项目——村村利民综合体服务中心。

占地面积3300多平方米的综合体服务中心,涵盖了撬装加油站、充电桩、智慧消防值班室、休闲健身广场、包厢餐厅、乡村文化广场、观赏舞台等场所,可以为周边村民提供餐饮、民宿、快递、家政养老、应急救护等便民服务。此外,作为带动农村商业的联动节点和网络枢纽,现代化的综合体服务中心在加速网商进村、搭建群众生产生活服务“面对面”过程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服务中心的成立,做到一站式为乡村居民提供全方位服务,满足新时期农民的一系列需求。”综合体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

科技先行 让服务有温度

在鹞山新村,综合体服务中心对当地1191户村民实施地址码信息准确建档,通过坝院监控语音探头与应急广播系统,实现了“点对点”智慧服务。小到各类生产生活必需品、快递包裹服务,值班人员安排调度无人机或乡村直通车;大到家中老人生病急诊,抑或发生树林房屋火灾等各类突发性事故,村民们只需点触应急响应服务按钮,即可实现“在10分钟内应急救助响应服务”,服务中心内的乡村消防应急车和乡村急救车全天候待命。

“以前需要爬坡过坎去城里镇上操办的大事小事,现在靠着一个按钮就能解决。眼看着科技发达了,服务中心建起来了,我们的日子也越来越好了!”村民张某说道。

接下来,渠县各自然行政村将陆续布局37个综合体服务中心,在有条件的优质集中地点,积极发展惠民增值服务新业态,让生活在综合体服务中心周边的人们实实在在享受到、感受到美好生活。

建好乡村 让乡愁留得住

作为四川省重点建设的百万人口区域中心城市,达州市人口数量达690万人,但作为劳务输出大市,常年在外务工人员高达达州市总人数的1/4。近年来,为了激活“归雁经济”,留住在外游子心目中的乡愁,达州市先后出台了《关于鼓励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意见》《达州市促进返乡下乡创业实施方案》,全力促进新产业工人返乡入村。

“既然政府在政策方面给予大力扶持,那我们就建设服务中心这一平台。有资金的,大家一起将服务中心做大做强;有能力的,留在这里扎根就业;有情怀的,就一起把我们的家乡建得更加美好。”综合体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

留住乡愁,发展好经济是关键。为此,服务中心与实体零售企业、生产企业构建起信息共享、利益均摊、风险共担的新型产供销关系,培育了两家农产品供应链核心链主基地,搭建线上直播小空间,推动地方优质特色农产品“走出去”,带动当地老百姓增资创收。

不仅如此,在有条件的综合体服务中心网点处,服务中心还将开发新产业,如生产打火机、“渠宝”品牌桶装瓶装水,以及洗衣粉、洗衣液等,在实现特色化经营和差异化竞争的同时,增加当地就业机遇,吸引当地劳动力与在外务工人员返乡就业。

“以村村利民综合体服务中心为典型案例,各地返乡创业支撑平台的搭建,将会弥补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的短板,扩宽老百姓的就业渠道,积极引导一批能人返乡创业,反哺家乡建设。这批‘回创能人’不仅可以带回投资,更能带回农村发展的新理念、新模式和农业新业态,是乡村振兴的宝贵力量。”渠县乡村振兴局相关负责人说。

2022-02-21 四川达州市渠县建成具有现代化特色的村村利民综合体服务中心 1 1 中国改革报 content_47177.htm 1 一抔乡愁情 喜看乡村美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