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民生视窗

美学视角下古城夜间公共空间优化策略的思考

——以浙江省绍兴市越城区为例

□ 金天宇

城市公共空间是承载城市公共交互需要的主要开放性载体,其建设原则是通过打造普适性较强的公共建筑,营造本土特色的城市氛围,进而更好为广大公众服务。近年来,随着夜间经济范围的不断铺展,夜间公共空间已然成为区别于传统公共空间的现代城市主要公共空间形态之一。在我国长三角、京津冀和成渝等主要城市群的城市,相继产生一批极具地方特色的夜生活街区和具有全域影响力的大型文娱中心区。目前,学界对于夜间公共空间发展大多偏重于现代时尚都市类型的研究,而对于古城类型夜间公共空间研究相对较少。绍兴市力唱“双城计”,在新城建设的同时,持续加强对古城区的规划、保护和开发,引进培育多层次的文旅功能,让古城“活”起来。绍兴古城的自然、人文资源极为丰富,夜间公共空间建设基础较好,挖掘价值较高。做好古城类型夜间公共空间“新蝶变”,需以原有空间、历史为基,走出一条自己的路。

越城区夜间公共空间建设类型

1.园区公共空间:开拓“夜闲”新业态

以沈园为例探索夜间园林休闲。创新思维,将发展眼光聚焦夜间,通过开辟休闲品茶表演等夜间休闲形态,吸引游客夜间游园。夜间这一区别于传统游览的时间点赋予了沈园引客的又一思路。沈园作为园林,其开辟夜间公共空间极大满足人们休闲、娱乐等非居住要求,具有良好的环境优势。同时,沈园还兼有生态、文化、美学之优点,将能够体现绍兴人文风格的“爱情美学”交织其中,强化了城市的文化属性。

以书圣故里为例探索夜间街区休闲。将书圣故里历史街区定位为展现绍兴民间生活的古迹街区,采取“保护修缮为主,开发兴建为辅”的思路维护街区原貌,同时做好街区亮化工程,积极探索夜间街区休闲。具体实在的物质、形状、肌理、色彩共同融入了古城的特色展现。借助文化底蕴丰富、街区风貌完好、生活气息浓郁等特色,以及王羲之、蔡元培等名人效应,使得历史街区脱颖而出。绍兴特有的传统手工艺、民间高人分布在街巷两侧,实时展现绍兴特有生活风情。

2.水域公共空间:打造“夜游”新品牌

立足于绍兴护城河先天水文资源,开辟以“环城河之夜”为主题、科技赋能美学的水上游船路线,打造夜间水域品牌。“环城河之夜”沿线囊括大部分具有绍兴特色的石质建筑,以稽山园为起点,经过古迎恩门、大禹治水广场、绍兴廊桥等景点,游客于船上夜游环城河,欣赏环城河沿线古迹及灯光秀。灯光秀是城区灯光改造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颠覆传统灯光的形象,借助高科技,将灯光作为重要的艺术元素,通过LED大屏幕、音乐喷泉、水幕电影、激光灯等表现方式,展现绍兴古今相通的立体面容。以高科技时尚元素与绍兴地域文化结合,塑造绍兴旅游的全新形象,带给游客古城视觉享受和体验。

3.步行公共空间:展现“夜品”新文化

以迎恩门风情水街为例,还原古姿态,展示现代化步行街。迎恩门风情水街是绍兴在“还世界一个古城”这一目标引领、推进古城建设的背景下,结合绍兴历史文化和古城特色打造的一个复原历史古迹、展示水乡风貌、打造城市生态的夜间特色景点。水街景点是一个推介古城特色的重要载体与窗口,在敞开怀抱乐迎各方游客的基础上,以购物、汇演、亲子娱乐等多元休闲活动形式吸引各方。又以仓桥直街为例,以低开发赋能古姿态,以老式步行街形式接续服务。人们在夜间休闲时刻,可散步消食,可领略越城区传统文明。仓桥直街是一条以古城风貌为特色、以传统民居为主要表现形式,集中反映了绍兴的传统建筑特色与民情风俗。

夜间公共空间设计的“越城经验”

1.确保“环境美”

越城区夜间公共空间开发立足水乡环保,创优生态体验。环境是构筑密切城居关系的基础,是夜间公共空间存续的前提。越城区辖区内各大公共空间大多依水而建,植被覆盖率均较高。在此优势基础上,越城区针对公共空间环境保护仍保持较高标准,提出“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生态空间,倡导生态文明”的发展理念,将环境保护摆在社会公共空间设计的首要位置。一是保护植被。越城区对于主要公共空间并未采取破坏植被以开辟商业场所的“一刀切”手法,而是以延续水乡特色为核心任务,在基本保护公共空间植被的基础上探索新空间模式,打造既满足现代生活又传承水乡风貌的绍兴新水乡空间,整合绿色开放空间。二是整治水体。越城区通过整治水体等开放空间,设置多样的绿化和美化设施。通过此两类措施,越城区基本实现了创造宜人的城市公共空间景观和舒适的城市环境,为夜间公共空间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空间环境品质的社会目标。

2.统筹“历史美”

古城历史是美学的地方史。古城自身的文化资源值得细致挖掘,尤其对深度的“气质”和“独特”予以充分表达,进而从文化内涵层面展示古城的“独一无二”。公共空间历史文化要素的统筹,既包括对辖区内历史古迹及与历史地貌和地形之间在功能、视觉、物质方面有重要关联处的统筹,又涵盖对流传至今的习俗、传统知识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统筹。越城区在公共空间夜间化进程中,做好了两项工作。一是“无条件”地保护,对越王城、八字桥、蕺山街、鲁迅故里、西小河、新河弄、石门槛、前观巷等几大街区休闲公共空间范围进行明确界定、并根据实际有所区别地划分核心保护区、建设控制区、风貌协调区,做好空间保护。二是“有条件”地更新,对不同区域建筑的兴建、建筑风貌的改观均设置细节标准。此外,营造独具绍兴文化特色的夜间人文氛围是越城区打造区别于传统夜间公共空间的主要做法。越城区结合人们的休闲需求,定位夜间公共空间的休闲性,通过打造休闲环境、举办休闲活动等形式营造良好的休闲氛围。

3.衬托“水域美”

“水乡”是越城区主打的一张城市名片。越城区内水网的分布格局决定了其“城在水中,水在城中,人家尽枕河”的水城格局,而这一格局带来了夜间公共空间充分与水结合、空间分布基本与水系分布贴近的特征。城内外仍然留有数量可观的河道和多处沿河古街道,城中水巷交叉,街临水而建,城因水而兴。越城区在打造夜间公共空间时,侧重于选取水边古街、临水街区、环城水系等水域公共空间作为空间基础进行夜间改造升级。

4.局部“景区美”

在夜间公共空间的设计方面,越城区做大、做强、做优多个拥有大量人流基础、厚重历史基础和良好生态基础的景区夜间化设计,以多个模板辐射周围古道、街区、水域等具有优良夜间建设基础的公共空间。

夜间公共空间设计的“越城挑战”

1.欠缺“整体美”:统一规划认知可更精进

古城公共空间设计需要打磨生活的“花园”思维,而非升级景区的“盆景”思维。越城区夜间公共空间设计尚在“吃老本”“做盆景”的设计初级阶段,即重点打造一批基础好、发展优、人流大的公共空间“夜间版”,尚未“跳出夜间看夜间”。事实上,区内不曾为人所熟知的古道、尚未开发的历史街区等小众公共空间存量较大。夜间公共空间理念的提出并非做简单的夜间景区,而是对于整体公共空间场景转变开发的思考与实践。假如设计者目光聚焦在某一处,其对于整个城区的夜间空间开发效果来说仍微乎其微。此外,越城区域内山水资源丰富,将自然山水引导成为山水型夜间公共空间,也可以寻求具有高识别度、高特色型的公共空间载体。

2.缺少“融合美”:夜间空间关联度有待深化

越城区夜间公共空间设计呈现出节点关联度不强、风格融合度不高等现象。越城区是一个多元文化交融的古城区,其中蕴含有大禹文化、越王文化、南宋文化、阳明文化、鲁迅文化等跨越多元时空的文化元素。夜间公共空间设计和发展可牢牢抓住“历史”这一切入点做足文章,而除去“历史”这一空间标签。

3.缺乏“青春美”:夜间地标空间有待进化

越城区夜间公共空间从时尚和青春角度审视,存在“知名景区少夜间,夜间景区不知名”之困境。公共空间设计呈现“弱青春化”特征,即面向年轻群体开辟的公共空间形式较少。当下年轻旅游群体庞大,且多为夜间出游。该群体接受信息途径多、速度快,对于带有网红属性的城市空间关注度很高。在此机遇下,如何设计好夜间公共空间、拓展夜间时尚服务,展现不同于“白天休闲、白天经济”又个性明显的地标空间,应是亟待探索的课题。

夜间公共空间设计的“越城对策”

1.以打造“水域越城”为机突出“水域美”

树立乌篷船水域地标。绍兴越城以水城而闻名,水上交通特别发达,而乌篷船则是越城的水域文化标志。随着现代城市的进步与发展,水上交通有些弱化,乌篷船逐渐演变成供游客体验的旅游产品,其独特文化符号带来的文化效应有较高提升空间。要按照绍兴古代水系图恢复部分历史水系、联通现存水系,构筑完整的乌篷船游览路线。扩大范围,将越城区域内治理良好、周边古迹保护较好的河段纳入航行区间,并设计多条航行路线供乘客选择,让乘客领略景区之外同样古色古香的公共空间。针对河岸空间的治理有三条举措:一是沿河做好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建筑与空间环境。增添河畔护栏石柱、石凳长椅等休闲设施,大范围、有层次、有详略地布置绿化。二是打造沿河文化氛围。通过优化,让河边公共空间变成多媒体艺术的开放式展览通道。三是将区域内水路进行大串联,以组织畅通的游船旅游线路。

2.以深化“花园思维”为机倡导“全域美”

“花园思维”是指运用移步换景的手法,将风格迥异的各色花卉在保证各自展现最大美感的同时形成统一的美学效应。绍兴古城处处是景区,许多空间都可以打造成为绍兴文化的展示区。例如,环城沿线可还原古绍兴场景,赋予水域文化特征。环城河是绍兴夜间航线的重要载体,是环绕古城的一条具有极佳文化潜力的文化腰带。目前,环城河的文化吸引力和游客承载量差距还比较大,沿线缺少引领乘客身临其境的文化场景。因此,可在环城河沿线设置社戏舞台等传统项目,同时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将乌篷船也作为夜游环城的交通工具,丰富游客的体验感。

3.以促进“青春蝶变”为机创新“青春美”

利用环境赋能空间,运用创新赋能经济。越城古城区拥有发展青春型夜间公共空间的良好基础。在优良历史资源的积淀上,越城区完全可以完成传统型夜间公共空间向青春型夜间公共空间转化的精彩蝶变。同时,以“夜游”“夜食”“夜购“夜读”“夜娱”等为载体,运用环境和内容赋能空间,丰富夜间公共空间美,给人们多层次的享受。此外,建议运用产业资源,推销创新产品。例如,在水乡主题酒吧赠送或销售黄酒棒冰、黄酒鸡尾酒混合酒等创意产品;研究年轻群体需求,吸引他们关注夜间公共空间,共同营造夜间公共空间的“青春美”。

2022-02-21 ——以浙江省绍兴市越城区为例 1 1 中国改革报 content_47172.htm 1 美学视角下古城夜间公共空间优化策略的思考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