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王 进
□ 朱 婷
牛年腊月二十八,大包小包的年货塞满后备箱,90后小伙张仕霖迫不及待踏上了返乡的归途。
从16岁辍学打工算起,今年刚好是张仕霖返乡过年的第16个年头。从16年前偷偷坐着绿皮火车离家,到如今从高速自驾直抵家门,这个出生在四川省乐山市峨边彝族自治县宜坪乡的“山里娃”的经历,成了该地区发展的一个缩影。
从崎岖山路到畅通高速
“心的距离”不再遥远
有着“小凉山”之称的峨边彝族自治县,一条大渡河横穿全域,境内群山耸立,沟壑纵横,高差最高达3800米,张仕霖老家所在的宜坪乡便在这云雾缭绕的山峰之上。
“以前过年从成都坐绿皮火车到峨边要一整天,下了火车还要赶汽车,走盘山公路从大渡河边上绕过一山又一山,望不到头的山路。”忆起当年回家过年的经历,张仕霖颇为感慨,“那时山路又不好,汽车半个轮子都挂在悬崖边上还在跑。”
能坐上“半个轮子挂悬崖”的汽车已经算是幸运的,要是赶不上汽车的话,就只能走山上的小路“抄近道”。张仕霖告诉记者,所谓的“近道”就是山壁上走多了踩出来的路,只有两脚宽,陡坡有六七十度,一个脚滑就能连人带包直接滚下山。
从前,回家就像“西天取经”;现在,回家之路不仅不再难,而且成了致富路和幸福路。党的十八大以来,峨边将道路修建摆在了重要位置,农村公路总里程从“十二五”末的700公里增长到了2020年底的1324.5公里,从129个村中一半以上的村无法开通客运到如今村村通车,修到院门口的道路让居住在大山里的居民不再为搭不上班车而焦急,“归心似箭”成了“归家似箭”。
2021年8月,随着峨汉高速(峨眉至峨边段)实现双向通行,峨边正式结束了不通高速公路的历史,张仕霖此次回家正是走的这条道路。“现在从峨边走高速到乐山1小时,到成都两小时,以前想都不敢想回家可以这么方便!”冬天的寒风吹在张仕霖脸上,却吹不散他满脸的喜悦。
从走出大山到回到大山
生活增添幸福质感
一路通则百业兴。道路的方便给了峨边彝族自治县人民越来越多走出去的机会,同时也给了外面人了解这一地区的途径,慕名前来旅游的游客越来越多。
2020年,峨边与四川旅投成功签约黑竹沟景区旅游综合开发项目,总投资50亿元。同年,峨边与重庆初好实业(集团)、重庆高戈集团等企业签约峨边旅游产业、美食街、文创等6个项目,总投资约35亿元。2021年7月30日~8月1日,“中国峨边·北京宣传周”系列活动在北京举行,峨边单就文旅项目便抛出150亿元“橄榄枝”……
跟随张仕霖的脚步,记者进入了峨边境内,青山绿水映入眼帘。从大渡河所在的峡谷往上望去,峭壁巍峨,孤峰竦峙,柏油马路盘山而上,如同巨龙盘踞。
看着家乡发展越来越好,原本做着汽车生意的张仕霖嗅出了其中的商机。“我们这边风景特别好,山清水秀,拍电影的都来这边拍,现在路也修好了,来旅游的越来越多。”张仕霖看准了家乡旅游产业的发展潜力,开始做起了自驾游的汽车服务生意。借着原本的生意基础,张仕霖和老家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很快将自驾汽车服务点铺开,为家乡提供了不少就业岗位。
像张仕霖这样的青年人在峨边不在少数,从走出大山到回到家乡带动家乡发展,这群人连接起了峨边与外界沟通的桥梁。“现在交通方便,机会更多,很多人不像以前那样只能背菜下山卖了,可以外出打工或者留乡创业,赚了钱加上赶上好政策,房子就越修越漂亮。”经过路旁一排排整齐排列的彝家新寨,张仕霖说,以前这里都是些泥土房。
2014年实施脱贫攻坚以来,峨边县委县政府逐步对彝族自主移民聚居点建村、建党组织、建集中安置点,原先零散的土瓦房和乱山沟几年之间焕然一新,成了街道整齐、设施完善的新村。
大年三十晚上,春晚的歌舞声准时响起,峨边小猪肉伴着欢快的笑声在炭火上烤得滋滋冒油,炉火将每个人的面容照得通红,就像这红红火火的日子,充满了幸福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