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田新元
“到2035年,便捷顺畅、经济高效、绿色集约、智能先进、安全可靠的现代化高质量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基本形成,基本建成交通强国。”1月19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基础设施发展司司长罗国三在“十四五”现代综合交通体系发展规划新闻发布会上说,规划的主要任务是完善结构优化、一体衔接的设施网络,扩大多样化、高品质的服务供给,培育创新驱动、融合高效的发展动能,强化绿色安全、开放合作的发展模式。
国家发展改革委、交通运输部牵头联合有关部门单位,共同研究编制了《“十四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近日已由国务院印发实施。《规划》明确,“十四五”时期,我国将新增铁路营业里程1.9万公里、公路通车里程30.2万公里、内河高等级航道里程2400公里,民用运输机场达到270个以上,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里程达到10,000公里左右,高速铁路网对50万人口以上城市覆盖率达到95%以上,普速铁路瓶颈路段基本消除,“71118”国家高速公路主线基本贯通,现代化机场体系基本形成,综合立体交通网的规模、能力、质量和运行效率持续提升,综合交通运输基本实现一体化融合发展,智能化、绿色化取得实质性突破,综合能力、服务品质、运行效率和整体效益显著提升,交通运输发展向世界一流水平迈进。
罗国三表示,“十四五”时期是加快推进交通强国建设、构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关键五年。《规划》提出以发展布局、发展动力、发展模式、发展路径等全方位转型推动综合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的总体要求,坚持“一突出三强化”。
突出一体融合衔接。我国各种运输方式已经形成超大规模基础设施网络,但衔接不畅、融合不足问题仍然比较突出,降低了综合交通运输的运行效率。《规划》提出,要着力推进一体融合发展,加强基础设施“硬联通”、制度规则“软联通”,完善综合交通枢纽布局功能,加快港口与铁路、机场与轨道交通等“关键一公里”建设,同步畅通旅客出行、货物流通的全链条各环节,大力发展联程联运、多式联运,满足人民美好交通需求。
强化补齐设施短板。当前,我国交通基础设施网络布局仍然存在空白和短板。《规划》提出,要统筹存量和增量,在用好超大规模网络设施存量的同时,精准补齐短板,畅通综合运输大通道,以西部地区为重点完善网络覆盖,强化边境地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设轨道上的城市群和都市圈。
强化智能绿色发展。智能是发展方向,绿色是发展底色。《规划》提出,要坚持创新核心地位,加快运用新技术赋能升级改造基础设施网络、创新运营管理模式、提升治理能力;全面推进交通运输绿色低碳转型,推广新能源运输工具应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强化安全发展基础。交通运输是人民群众日常生产生活的基础支撑,也是国家总体安全的基本保障。《规划》提出,要统筹发展和安全,提高交通运输网络抗风险能力,加强安全生产管理,强化安全应急保障,切实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罗国三表示,我国综合交通运输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还比较突出,迫切需要以全方位转型推动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这是“十四五”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的总体要求。具体来说就是要实现“五个转变”,即:从强化国家通道建设向提升国家通道能力和精准完善区域网络并重转变,从各种运输方式相对独立发展向更加注重一体化协调发展转变,从以传统服务供给向以数字化智能化为特征的中高端有效供给转变,从依靠传统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向更加注重改革驱动、创新驱动转变,从建设为主向建管养运并重、优化增量提升存量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