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专题

四个“坚持”四个“确保” 完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公共服务

河南走出了一条“依托‘四靠’搬得出、覆盖‘五有’稳得住、围绕‘五个一’能致富、实现‘五新’生活好”的“河南路子”

“十三五”时期,河南省易地扶贫搬迁贫困群众共计25.97万人,涵盖大别山、伏牛山、太行山等地区,涉及郑州、洛阳、平顶山、安阳、鹤壁、新乡、三门峡、南阳、信阳、驻马店、济源等11个省辖市和示范区,巩义、汝州、固始等3个省直管县(市),共50个县(市、区)。其中:国家级贫困县19个,省级贫困县5个,非贫困县26个。在国家发展改革委的指导支持和河南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河南省发展改革委会同省直有关单位,加强顶层设计和政策支持,统筹协调、密切配合;有关市县发挥主体作用,精心组织、扎实推动;河南全省上下联动、形成合力,共同推动全省易地扶贫搬迁取得显著成效,近26万贫困群众彻底摆脱深山的束缚,全面开启了易地新生的幸福生活。2017年~2019年,河南省获得国务院督查激励,是全国唯一连续三年获得表彰的省份。

主要做法

在具体工作推进中,河南省坚持把易地扶贫搬迁纳入乡村振兴战略、新型城镇化、现代产业发展中统筹推进,大力推进社会领域公共服务补短板、强弱项、提质量,加强顶层设计,创新政策举措,狠抓工作成效,走出了一条“依托‘四靠’搬得出、覆盖‘五有’稳得住、围绕‘五个一’能致富、实现‘五新’生活好”的“河南路子”。

坚持“四靠”引领选址,确保群众“搬得好”。河南省坚持适度集中安置,把好安置选址“最先一公里”,实行“靠县城、靠园区、靠乡镇、靠乡村旅游点”的“四靠”原则,对有劳动能力且自愿进城的,靠近县城安置;对不愿外出务工但有就业需求的,靠近产业集聚区安置;对没有离乡意愿或自身条件较差的,靠近乡镇安置;对有意愿从事旅游相关行业的,靠近旅游景区安置。方便搬迁群众就近就业,享受公共服务,推动搬迁群众生产生活方式发生质变,努力发挥城镇聚集人口和产业带动作用。河南全省集中安置占比达90%以上,500人以上安置点达115个。“四靠”安置占比近九成,其中,靠县城、靠园区、靠乡镇、靠乡村旅游点安置比例分别为13.8%、13.3%、52.8%、8.8%。

坚持围绕公共服务“五个有”,确保群众“保障全”。河南省充分发挥发展改革部门职能作用,推动社会事业新增中央资金、新增项目向脱贫攻坚重点县和未脱贫村倾斜,着力增加公共服务供给,不断提升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水平。“十三五”以来,社会事业方面共争取中央投资109亿元,支持贫困地区项目2135个。按照“保障基本、缺啥补啥”的要求,积极推动各地在规模以上安置点同步配建公共服务设施,实现有社区服务中心、有义务教育学校、有幼儿园、有卫生室、有文化场所,已建成社区服务中心525个、文化广场558个、综合活动室316个、卫生室234个、幼儿园133个、学校220所,有学生的3万户搬迁家庭就学条件得到改善,仅2020年就有177名易地扶贫搬迁学子圆梦大学。

坚持开展产业扶贫“五个一”,确保群众“收入稳”。按照“一手抓搬迁住房建设,一手抓搬迁群众脱贫”的要求,河南省推动搬迁任务县统筹盘活迁出区和安置点各项资源,深入开展产业扶贫“五个一”专项行动,即:在有条件的安置点建设一个村级光伏小电站,因地制宜落实一项产业帮扶措施,引导龙头企业建设一个扶贫车间,有劳动意愿和劳动能力的贫困家庭至少有一人稳定就业,贫困户有一份集中理财、定期返还的稳定收益。每个搬迁户至少有一项以上脱贫措施,已累计脱贫25.15万人、占比96.8%,逐步从根本上解决搬迁贫困人口稳定脱贫和后续发展问题。全面摸排有劳动能力的搬迁群众12.96万人,通过免费职业技能培训、提供就业服务信息、开发公益性岗位等措施,带动搬迁群众实现就业12.9万人。制定《关于印发〈关于推动返乡入乡创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的通知》,出台21条一揽子支持各类群体返乡入乡创业政策,助力稳定扩大就业。

坚持实施美好生活“五个新”,确保群众“生活好”。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搬迁贫困群众为主体,全面、深入推进美好生活“五个新”专项活动,满足搬迁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全面提升搬迁群众精神风貌,在共建共享中切实增强搬迁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一是饮水思源感恩“新时代”。开展感恩教育活动,让搬迁群众明白新时期易地扶贫搬迁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情之所系、心之所惦。二是高高兴兴住进“新房子”。建立健全社区服务中心工作机制,设立便民综合服务窗口、爱心超市、农村电商服务站等,实现搬迁群众有困难能找到人、有事情能解决。三是提振精神展现“新气象”。持续开展人居环境综合整治,鼓励搬迁群众加快养成健康、文明、科学的卫生习惯和生活方式,实现搬迁后生活环境改变、生活方式转变的良性循环。四是稳定脱贫实现“新作为”。对有劳动能力的搬迁群众,建立精准就业台账,加强就业跟踪服务,省市县三级联动在800人以上安置点开展就业对接活动,实现有就业能力和就业意愿的搬迁劳动力家庭至少有一人实现稳定就业。五是齐心协力营建“新家园”。河南省探索构建“党建+易地扶贫搬迁”模式,发挥基层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建立健全安置社区服务机构,逐步实现全覆盖网格化管理,形成“党支部建在社区、党小组建在楼栋、服务队建在单元”的组织管理架构。

经验总结

近年来,河南省聚精会神抓搬迁,齐心协力推搬迁,从一开始的近乎一无所知,到连续三年受到国务院督查激励,经历了一个不断认识加深的过程,积累了一些“河南经验”。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是根本所在。河南省委省政府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全省脱贫攻坚14个重大专项之一,成立了由28个省直部门为成员的省易地扶贫搬迁工作领导小组,抽调业务骨干组建专班专职推进工作。全省11个省辖市、50个县(市、区)、442个乡镇、4145个村协调配合,形成了省市县乡上下联动、各部门合力推进的组织领导体系,为河南省顺利完成易地扶贫搬迁任务提供了根本保障。

强化顶层设计、完善政策支撑是重要基础。针对易地扶贫搬迁环节多、政策性强的特点,河南省发展改革委发挥牵头作用,制定出台了《河南省“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规划》,明确了目标任务、方法路径、保障措施,切实发挥规划的引领作用;会同河南省扶贫、财政、住房城乡建设、自然资源等部门,围绕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先后制定了搬迁群众精准识别、工程项目管理办法、搬迁融资资金管理办法、旧房及宅基地用途处置意见、产业扶贫“五个一”专项行动方案、美好生活“五个新”专项活动方案、促进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的实施意见等22个配套政策文件,形成了“1+22”的政策支撑体系,推动易地扶贫搬迁依法依规、高效有序实施。

筑牢安置住房“四条线”是重中之重。河南省各级各部门严守精准识别的“界线”、住房面积的“标线”、搬迁不举债的“底线”、项目管理的“红线”,着力将易地扶贫搬迁工程打造成“放心工程”“精品工程”。住房城乡建设部门组织多轮易地扶贫搬迁工程质量安全专项检查。财政部门积极筹集各类资金156亿元,成立省扶贫搬迁公司统一承接投融资任务。国开行河南省分行、农发行河南省分行累计投放建设专项贷款、专项建设基金59.84亿元,发放后续发展贷款23.4亿元,保障易地扶贫搬迁资金需求。自然资源部门创新实施了复垦券交易制度,已拍卖两批复垦券共计9449亩,筹集资金超过28.3亿元,惠及24个搬迁任务县的3万多个搬迁户。

坚持产业就业并举是关键环节。河南省先后制定实施产业扶贫“五个一”专项行动方案、进一步促进后续扶持工作意见等,组织开展了就业帮扶专项行动,指导建立了就业台账。通过发展扶贫车间、特色产业、就业培训、务工奖补等方式拓宽搬迁群众的增收渠道。

扎实做好社区治理是必然要求。大力推动安置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累计新建党的基层组织234个、社区服务机构381个,实现安置区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两个覆盖”。各地组织开展积分管理、双扶驿站、标兵评选等活动,着力激发群众的内生动力,切实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未来,河南省将继续加大后续扶持力度,着力“抓落实”“抓提升”“抓完善”“抓收官”,聚焦就业帮扶、社区治理、美丽社区建设等重点工作,切实推动责任落实、工作落实、政策落实,全面细致查漏补缺、持续巩固提升水平,全力确保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生活好”。

一是持续加大项目资金安排力度。进一步推动社会事业方面新增资金、新增项目、新增举措向易地扶贫搬迁地区倾斜,力争相关地区项目谋划一个、支持一个、实施一个、建成一个,着力增加公共服务供给,不断提升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水平。二是持续加强项目建设服务指导。抓好搬迁地区已安排项目建设,指导当地发改部门和行业主管部门建立协调推进机制,加快项目实施进度。督促相关地区持续谋划社会事业类中央投资项目,对符合申报条件的搬迁区项目,加快办理审批手续,落实地方建设资金,为夺取脱贫攻坚全面胜利、谱写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的绚丽篇章作出积极贡献。

2022-01-14 河南走出了一条“依托‘四靠’搬得出、覆盖‘五有’稳得住、围绕‘五个一’能致富、实现‘五新’生活好”的“河南路子” 1 1 中国改革报 content_46540.htm 1 四个“坚持”四个“确保” 完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公共服务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