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崂山区整合启用区行政服务大厅,集行政审批、不动产登记、婚姻登记、出入境、医保、社保、公共资源交易等服务于一体。大厅按照“全科受理+板块分工+多窗通办”模式和相近、相通、“一件事”的思路,设置多个综合服务区、24小时自助服务区,140余个办事窗口全天候服务。企业和群众办事从过去的“满城跑”找部门变成了“进一门”全办结,大大减少了跑动次数和办事成本。据了解,崂山区行政服务大厅启用后,全面推行免费帮办代办、复印打印、双休日预约服务、延时服务等便利化举措,每年可为企业、群众节省费用超过200万元。
□ 梁太宏 葛晓蕾
2021年12月24日,青岛云启竣安建筑工程有限公司的宋倩倩在网上一键提交了公司变更名称和经营范围的业务申请,不到几秒钟的时间,系统就自动生成了变更登记所需提交的股东会决议、公司章程修正案等文书材料,宋倩倩只需联系公司股东在手机上进行“刷脸”认证、签字等操作,变更业务即可完成。“以前办业务得花钱找人代办,现在材料都不用自己准备了,填填信息就行,老省事了!”让宋倩倩点赞的正是山东省青岛市崂山区在全省首创的企业登记注册全流程“智能AI”预审服务。
近年来,崂山区按照“人人都是营商环境,事事关系营商环境”的工作理念,对标国际标准、国内最好水平和最佳实践,推动崂山在“办事方便”“法治公平”“成本竞争力强”和“宜居宜业”四个方面走在前,让“掌上办”“鼓励创新”“免申即享”等成为常态,以一流营商环境激荡高质量发展的澎湃动力。
在“办事方便”上走在前
创新智慧政务“一窗通”服务平台、工程建设项目审批“五个一”工程、企业开办“3012”新模式……崂山区以企业和群众的获得感、满意感为核心,深入推进“一次办好”改革,运用现代化理念和信息化手段不断创新探索,持续推出便民利企政务举措,让企业和群众办事更省心、更舒心、更放心。
2020年12月,崂山区整合启用区行政服务大厅,集行政审批、不动产登记、婚姻登记、出入境、医保、社保、公共资源交易等服务于一体。大厅按照“全科受理+板块分工+多窗通办”模式和相近、相通、“一件事”的思路,设置多个综合服务区、24小时自助服务区,140余个办事窗口全天候服务。企业和群众办事从过去的“满城跑”找部门变成了“进一门”全办结,大大减少了跑动次数和办事成本。据了解,崂山区行政服务大厅启用后,全面推行免费帮办代办、复印打印、双休日预约服务、延时服务等便利化举措,每年可为企业、群众节省费用超过200万元。
为优化提升行政审批服务水平,崂山区行政审批部门与公安、税务、社保等多个部门联合搭建数据端口通信机制,从部门、环节、材料、时限和费用“五大领域”进行全面压减,让数据流动起来、关联起来、集中起来,创新打造0材料、0成本、0跑腿、1个环节、2小时办结的“3012”企业开办新模式,推动智慧政务迭代升级。探索实施“一套机制”“一事全办”“一次办好”“一站服务”“一帮到底”的“五个一”工程。市政设施建设类审批、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方案备案、城市建筑垃圾处置核准(处置计划)、建设项目验收备案等事项实行“一事全办”,业务申报表单平均压减62.5%,办事材料平均压缩43%,办理时限平均减少3天。其中,市政设施建设类“一事全办”改革全国领先,将以前的填写4份表单压缩到1份表单,申报材料将4个事项原先类似的16份申请材料压减为统一的4项主体材料,真正实现了一张表单、一套申报材料。
同时,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推广应用“无感审批”,全省首创企业证章24小时“无感领取”服务、企业登记注册全流程“智能AI预审”服务,新开办企业可24小时“无感”自助领取执照及公章,70%以上的企业登记高频事项无人工干预自动预审,材料审核效率提高85%以上,“一次通过率”达95%以上。截至目前,已有2800余家企业“无感领取”执照、公章,1900余家企业通过“智能AI预审”完成企业登记,满意率达到100%。
在“法治公平”上走在前
加强金融审判,优化金融法治环境。崂山区作为国家级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核心区,落地金融机构和类金融企业超过3000家,金融行业呈现蓬勃发展态势。近年来,崂山法院立足金融审判,构建“金法通”金融类案智审平台。利用互联网技术和数据共享,与金融机构、调解组织、金融法庭及金融监管机构互联互通,实现了一站式全流程批量化智能审判。同时,结合批量化案件处理所形成的大数据,及时分析总结,提出发展建议,为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提供坚强决策依据,借助“金法通”平台,实现从立案到裁判的全自动化网上流程办案,平均每案用时5分钟~10分钟,大大提高了审判效率。
升级优化便民诉讼服务。建立材料收转中心,设置“云柜”,方便当事人与法官间的材料互转,减少预约、等待、见面的环节和时间。建立E送达平台,通过电话、短信、邮件等向当事人送达诉状、传票等法律文书,实行邮寄送达、网络推送、统一封装、专人送达和集中分派,实现送达过程全程无纸化、智能化。建立由人民法庭牵头,街道网格中心、社区调解委员会共同参与的“矛盾纠纷联动化解机制”,形成以法官为纽带的“法庭、社区联络点、网格员或调解员”三位一体解纷网络,随时发现矛盾,随时调处纠纷,尽力做到“小事不出社区、大事不出街道”。该机制建立以来,法庭辖区的诉讼案件数量逐年减少,收案数同期相比减少15%以上。
积极推进包容审慎监管机制。建设崂山区云商大数据综合监管平台,对接省、市、区三级十余个系统,将市场主体事先审批到事中事后监管产生的大量、动态、多样化的数据有效整合,并与地理GPS、经营场所等关联起来,通过运用大数据技术,将各类企业数据归集到每个企业名下,构建起智能高效、多元一体、全区共享的市场监管综合数据库。将市场监管工作与“三建联动”网格化综合管理工作有机结合,按照城市社区以300户~500户为标准,农村社区以10个~15个居民小组为标准划分为654个网格,对配备的735名专职网格员量化指标任务。将市场主体住所信息核查、开业情况、许可办理情况、无证无照线索等事项纳入网格员工作内容。目前,平台已在全区5个街道167个村(社区)上线应用,向各街道、网格员推送信息1.96万条,网格员已完成信息核查1.82万条,收集无证无照信息209条,全面建立起横到边、纵到底,无死角、无缝隙,责任到人、监管到位的网格化智慧监管模式。
在“成本竞争力强”上走在前
坚定不移做优战略性新兴产业,善用市场的逻辑、资本的力量,实现区内战略性新兴企业的集聚。灵活运用财政资金及国有资本,采取参与设立基金、直接股权投资等方式,把财政资金投入重点产业扶持、龙头企业培养,用“拨改投”撬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一方面,构建全链条投资体系,实现资金放大效应。构建涵盖天使基金、创投基金、私募股权基金、产业投资基金、政府引导基金、母基金的全链条基金投资体系,财政资金实现超过10倍的放大效应。崂山区在全省率先开展政府直接股权投资,针对优质初创企业,主动担起“投资人”角色,直接“输血”、帮助“造血”,用一个环节的投入撬动整个金融体系参与,引导各类资本采取科技保险、投贷联动、股权投资等多种方式,搭建企业成长全生命周期的金融服务体系。为实现“拨改投”资金放大效应,崂山区在重点发展领域设立引导基金,出资参与设立基金15支,已设立基金13支,基金总规模约400亿元。
另一方面,打造“拨改投”政策体系,精准配套产业政策。重点发展生物医药、医疗器械、微电子、虚拟现实等高端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最具竞争力的政策体系,实现“一企一策”精准支持。崂山区持续丰富和完善立体化综合举措,专门设立基金、直接股权投资企业顶格协调和联系专员制度,由专人与企业对接,顶格帮助企业协调解决经营中遇到的困难,努力提高财政资金投入的后续服务水平,以规范优质的服务促进企业健康快速发展,确保财政投入收益的持续稳定。一系列举措的实施,大大调动了企业参与金融资本市场的积极性。今年以来,由国有平台参与投资的冠中生态、海泰新光两家崂山企业分别于深交所创业板、上交所科创板上市,资本市场“崂山板块”呈现良好发展势头
同时,崂山区致力打造个性化金融产品,破解特定经营主体融资难题。成立乡村振兴金融服务中心,通过与绿色产业中的优质企业项目联动,在品种引进、改良和标准化养殖场建设、生产技术培训等方面加大乡村振兴金融支持,先后落地首笔兴农贷、海域使用权抵押贷、民宿贷等创新金融产品;创新开展“人才贷”工作,为崂山区新培育、新全职引进的高层次人才提供金融授信服务。截至目前,崂山区已为青岛未来移动医疗科技有限公司、青岛海华生物医药技术有限公司等区内11家企业成功办理“人才贷”,累计放款、授信近5000万元。
在“宜居宜业”上走在前
近年来,崂山区加速构建教育高质量发展体系,加快形成教育高层次发展的“崂山品牌”。今年7月,崂山区与青岛大学签订合作办学协议,将崂山三中、朱家洼小学以及朱家洼配套幼儿园作为青岛大学附属学校、幼儿园,组成青岛大学附属学校教育集团,借助优质资源带动中小学幼儿园快速发展。截至目前,崂山区已试点成立崂山区实验学校教育集团、崂山区第二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崂山区麦岛小学教育集团等5个教育集团,在师资、课程等优质资源共享方面实现了更大突破,全面提升了学校办学水平。
同时,逐年加大学前教育财政投入,学前教育优质资源不断扩大。截至目前,全区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95%,优质幼儿园(省一类以上)占比达70%,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100%,公办园占比高于全市平均水平。截至目前,区实验学校初中部等4所学校、金地悦峰等4所幼儿园陆续交付,新增中小学学位2500个,新增普惠学前学位1200个,配备优质教育硬件和软件,极大满足了市民对优质学位的需求。崂山区已基本建立起公益普惠、均衡优质、城乡区域特色发展的学前教育新格局,从“幼有所育”到“幼有优育”的优质普惠学前教育道路越走越宽阔。
为提升医疗保障公共服务能力,崂山区打造“名医下乡”服务品牌。今年以来,“名医下乡”已累计坐诊1700余人次,诊疗服务2万人次。在全市率先启动“智医助理”辅助诊疗平台,服务社区居民1.1万人次,签约居民足不出户即可享受到家庭医生的慢病随访服务。在崂山区内130家基层医疗机构部署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系统,建设家庭医生及智慧村医工程,率先使用DUCG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系统,提高基层综合诊断正确率。在全市率先开展“120—乡医”急救联动试点,创新建立院前急救、乡医及志愿者联合救治工作机制,实现偏远社区“120—乡医”联动急救全覆盖,有效解决了偏远山区居民看病难问题,目前已累计服务1.2万余人次,实现名医与乡医教学相长,让更多群众首诊在基层。
同时,崂山区持续优化公交网络布局,着眼于解决公共出行的“最后一公里”难题、实现区内循环公交体系与市内公交线路无缝对接等方面,不断填补崂山区公交服务的盲区,形成了以城区为中心,连接各街道、社区,辐射各区市的公交网络布局。2021年,立足群众需求,完善区内微循环公交体系,共开通新公交线路3条,优化公交线路3条,设置新公交车站6个。目前,崂山区运行公交线路100条,公交车辆1500余辆,城乡公交覆盖率达100%,中心城区辐射各个街道、公交与轨道交通无缝衔接的公交网络更加完善。
当前,崂山区正在大力弘扬以“创新、拼搏、务实、奉献”为内涵的新时代崂山创业精神,全力打造国内一流营商环境,准确把握“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方向,积极推进资源要素市场化高效配置,增强公平透明市场环境和法治保障水平,全力打造人才集聚高地、资本招引洼地、营商环境福地、创新创业宝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