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茆同风
□ 方大春
万里长江,浩浩荡荡,从唐古拉山奔流而下,进入江苏的“第一站”——南京。作为江苏唯一跨江布局的城市,南京依江而建,因江而兴,曾一度享受着母亲河的滋润,但同时也透支着母亲河。
2016年、2018年、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三次主持召开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南京成为江苏落实长江大保护战略的“第一关”。
保护为先,争做长江生态系统修复的示范
“由洲岛到岸线再到全域,我们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战略思想,把保护修复长江生态摆在压倒性位置,融入城市整体发展战略,从过去的生产性工程思维转向生态性有机思维。”江苏省委常委、南京市委书记韩立明说。南京市委市政府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把保护修复长江生态作为压倒性任务,加速推进“生态进、生产退,治理进、污染退,高端进、低端退”变革。近年来,长江南京段生态岸线占比提高到78%;全国首个洲滩型国家湿地公园新济洲变身长江绿心,湿地率上升到50%;2018年以来,南京全市已拆除取缔长江岸线利用项目160个,整改规范项目66个,清退生产型岸线超过32公里,整治项目数量、拆除体量和清退生产岸线长度均列全省第一;极度濒危物种江豚在南京段的数量已由5年前的20多头增加至50多头,南京成为全国唯一在市中心江段可以看到野生江豚活动的城市,包括新济洲国家湿地公园在内的9处主要湿地,发现154种鸟类,其中不乏东方白鹳、白琵鹭等珍稀品种。
“几年前,这里还是轧钢声不绝于耳的‘十里造船带’,如今已经建成美不胜收的‘滨江风光带’。这是长江大保护落在实处的最有力见证。”南京市浦口区负责人介绍。近几年,南京大力开展长江两岸生态修复工作,除了“十里造船带”这里,沿江而下,长江江宁段建成绿色亲水滨江公园,建邺鱼嘴湿地公园成为“网红打卡胜地”,雨花台区梅钢9号路片区打造三山矶公园、重现江畔明珠胜景……
不仅岸上修复成效显著,南京的水质、空气也明显好转。2018年6月起,南京市四套班子主要领导每人认领一条劣Ⅴ类入江支流,构建起覆盖全市所有水体的四级“河湖长”责任体系,下大力气推进综合治理。今年前三季度,全市42个省考以上断面水质累计均值优良比例100%,28条入江支流水质稳定达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水环境质量保持全省第一。
绿色为本,争做产业转型升级的示范
“修复长江生态并非一朝一夕,需要久久为功。沿江重化企业减少,但污染排放较高、产业结构偏重等问题仍未根本扭转;‘减’的推进挑战大,‘转’的出路待理顺,‘治’的要求越来越高。”长期关注南京沿江产业绿色发展的金陵科技学院李忠海主任告诉记者。
近年来,南京市不断聚力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产业结构不断调轻调绿调优。2021年,围绕新医药与生命健康、软件和信息服务、人工智能、智能制造装备、新能源汽车等8条产业链,深入实施市领导挂帅的产业链“链长制”,全面实施强链补链专项行动,推动产业链结链成群、集聚发展,八大产业链主营业务收入增长超过20%。软件和信息服务、新型电力(智能电网)装备两个先进制造业集群成为首批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建立产业链龙头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库,加快培育具有生态主导力的“链主”企业,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9家,数量位居全省第一。精准发力抓龙头,按照长江大保护要求,加快沿江重点工业企业转型发展,推动经济绿色低碳发展。
“5年来,占南京工业比重约1/3的重化工业有序转型,单位GDP能耗累计下降41.9%;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增长4.1倍,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增长35.5%,形成1个五千亿级、4个千亿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南京市发改委(市长江办)相关负责人说。
南京还从规划引领到空间管控,不断完善依法治江的制度保障。以全域生态大贯通促进城市空间与生态空间融合共生;将新发展理念融入国土空间规划,探索“留白”制度,为未来发展预留空间。“南京在全国率先出台长江岸线保护的地方政府规章《南京市长江岸线保护办法》,在全省率先出台《南京市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实施方案》《深入推动南京市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的实施意见》,配套制定《南京市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实施方案》《南京市制造业新增项目禁止和限制目录》等,为系统治江提供法治护航和政策支撑。”南京市发改委(市长江办)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从生态建设到生态修复,再到生态产能,南京正重新审视人与江、人与自然、保护与发展的关系,致力构建“山水城林一体、人文景观相融、城市乡村互动、生态经济共赢”的城市生态治理体系,探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城市现代化新路径,美丽南京的轮廓日益清晰。
为了给子孙后代留下一条清洁美丽的万里长江,全流域省市将强化各种生态要素的协同治理,加强综合治理系统性和整体性。未来五年,南京将确保经济高质量发展与生态高水平保护协同推进机制基本形成,环境质量走在全国同类城市前列,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向碳达峰碳中和迈出坚实步伐,为美丽中国建设贡献南京经验。
区域协同,争做高质量发展的示范
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南京主持召开全面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时强调,要使长江经济带成为我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主战场、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主动脉、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主力军。
一年来,南京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在区域协调发展上争做示范,聚力打造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枢纽。正如南京市第十五次党代会所提出:经过多年蓄势聚能,南京枢纽门户、科教人才、市场空间等优势凸显,完全能够、也应该承担服务长三角、联动东中西、链接亚太的重大责任,成为国内大循环的关键节点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枢纽。
记者在与南京市相关职能部门领导沟通时了解到,南京正紧盯目标任务,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重点,更好服务长三角和长江中上游、中西部地区,更好集聚全球资本、技术、信息、人才等高端要素,加快把交汇点区位优势转化为双循环枢纽优势,让南京都市圈成为跨区域都市圈建设典范,让南京成为枢纽经济高地和资源配置高地。
据了解,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南京一直探索实现路径。除了顶山—汊河,浦口—南谯、江宁—博望也纷纷携手共建跨界一体化发展示范区。2021年2月,《南京都市圈发展规划》获国家发改委复函同意,南京都市圈因此成为全国首个由国家战略层面明确支持建设的都市圈。南京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南京都市圈正全力打造城市功能互补、产业错位布局的“创新都市圈”,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畅通对外联系通道的“畅达都市圈”,生态环境共保联治的“绿色都市圈”,统一开放、规则统一、标准互认、公平竞争的“开放都市圈”,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各领域全面实现一体化、连锁化供给的“幸福都市圈”。
“长江经济带覆盖沿江11省市,人口规模和经济总量占据全国‘半壁江山’,是中国经济文化的中心所在、活力所在,生态地位突出,发展潜力巨大。南京作为长江江苏段最上游和省会城市,理应扛起主战场责任,守护好这一江碧水,当好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排头兵,争做山水人城和谐共融的示范,争做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示范。”这已经成为南京全市上下的共识。
据南京市统计局最新发布的数据,前三季度南京地区生产总值11,907.05亿元,同比增长8.3%;居民收入稳定增长,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9,747元,同比增长10.6%。2021年前三季度GDP全国十强城市中,南京继续保持全国前十。
2021年11月11日,韩立明书记在南京市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领导小组召开第七次会议上强调,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谆谆嘱托、勇立时代潮头,既要谋划长远,更要干在当下,争做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示范。
新征程上,南京全市上下,正以只争朝夕的精神和久久为功的韧劲,奋力谱写长江之歌的“南京华章”。
(本文配图由南京市发展改革委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