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 刚
今年以来,山东省青岛市胶州市紧扣中央部署和山东省委省政府、青岛市委市政府工作要求,深刻把握开放创新改革的内在逻辑,持续拓展改革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挖掘存量、提升增量,各项主要经济指标表现亮眼。前三季度,全市GDP完成1045.08亿元,增长14.2%,增速居青岛市第1位;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完成257.80亿元,增长16.23%,增速居青岛市第1位;其他营利性服务业营业收入完成26.7亿元,增长56.4%,增速居青岛市第3位。
立足新起点谋划新格局。胶州市印发实施《胶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建设上合示范区、胶东经济圈一体化发展先行示范区等7个方面的奋斗目标,胶州“一带一路”省级综合试验区建设、胶东国际机场打造国际枢纽机场等多个事关全市发展的重大事项列入省、青岛市发展规划;积极参与胶东经济圈一体化进程,加速推进东西部区域经济合作,成功举办胶州、高密、诸城、寿光四市产业对接座谈会,促成潍坊福田汽车等18家重点企业签署战略合作协议;积极践行“双碳”战略,成功入选全国整县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试点。
开展上合示范区国家重点战略攻坚。胶州市成功举办上合国际投资博览会;成立上合示范区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出台《2021年制度创新工作行动方案》,发布“一单制”试点等14项制度创新案例;抓好上合经贸学院建设,已开设18个班次,来自41个国家的1200余人次参加培训;在全国首创“上合·银关通”关税保函业务,完成全省首单跨境易货贸易通关测试,启用国内首个服务上合组织国家经贸合作原产地证书审签中心。相关做法获中央深改办《改革工作简报》刊发全国推广。
聚焦“项目落地年”大干实干。胶州市创新“一把手”遍访企业机制,市级领导班子成员带头包挂重点企业项目,累计收集问题1276件、办结1262件;组织总投资1330亿元的90个项目集中开工,参加省、市重大项目集中开工活动,胶州市中国北方环保产业基地被选为全省集中开工活动青岛主会场;全力抓好省、青岛市、胶州市三级重点项目建设,1月~11月,28个省级重点项目实现全部开工,完成投资178.92亿元,列青岛市第1位;110个青岛、胶州两级重点项目中105个项目开工建设,开工率95%,完成投资517.15亿元,有效带动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长6.1%,同比提高1.6个百分点。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胶州市推行“一链办理”“一证准营”,申请材料、办理时限平均压减60%以上;在全国率先推出外资企业跨国登记业务,备案外资项目跨国登记比例超过40%;“一事全办”服务体系获第一届中国新型智慧城市创新应用大赛优秀奖;常态化开展“我为企业找订单”,帮助371家企业达成订单16.3亿元,在今年公布的2020年山东省营商环境评价中列第3位,提升50个名次,擦亮了“‘胶’您满意·‘州’到服务”营商品牌;承接省委“点菜单”式改革试点,探索构建“三方点单、四级做菜、主客双向评价”机制,加速构建公共政策制定社会参与、公共政策成效社会评估、公共政策成果社会共享的新格局。
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胶州市助力上合示范区获批全国第二批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试点,成为青岛市唯一获评单位;推动产业链上中下游企业融通集群,规上工业企业增至721家,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38.3%,在青岛十区市中居第1位,获评“2021年度山东省外贸高质量发展区”;新认定青岛市级“专精特新”企业707家,占青岛总数的29.3%;累计认定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49个,占青岛总数的25%;培育“隐形冠军”企业24家,占青岛总数的21%。
推进国家级商贸服务型物流枢纽建设。胶州市创新“欧亚班列+TIR”运输模式,开设中哈、中乌等全程TIR定班专线,将齐鲁号“日韩陆海快线”延伸覆盖至日韩主要港口。目前,常态化开行24条国际、国内班列,通达上合组织和“一带一路”沿线20个国家、48个城市。1月~11月,开行欧亚班列524列、增长45.6%,集装箱作业量80.1万标箱、增长17.3%,创出多个“首班”“首单”。
聚力在乡村振兴上突破提升。胶州市成功入选山东省乡村振兴政策集成改革试点名单,是全省10个试点单位之一,明确集成土地延包30年、农业经营主体纳入社保体系和完善农村集体资产交易管理机制等6项内容;出台《支持西南三镇突破发展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先行示范区的十条鼓励政策》,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加速推进总投资18亿美元的益海嘉里、总投资30亿元的利群物流等农业产业项目,加快构建紧密利益联结于一体的农村发展先导区;深入推动数字乡村建设,胶州市“数字农经”信息化平台、5G物联网农业管理控制平台被农业农村部确定为2021年数字农业农村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优秀案例。